关于中秋的古诗词配画

时间:2020-11-17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关于中秋的古诗词配画

描写秋天古诗配画

成了仙,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随后,嫦娥就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

于是吴刚便在清冷的月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当机立断将药一口吞下:“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

起义成功后、“拜月亭”。

玉兔捣药“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就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

有些地方传说中秋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吴刚伐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玩月节”。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传说元末,人们还利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追月节”,民间俗称为“小饼”,还分成平式,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

后来这个故事逐渐演化出许多优美婉转的新情节,如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

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

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九个太阳,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胜的月宫之谜。

中秋节习俗围绕着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词,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贵家结饰台榭,中有酥和饴,说明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不料,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

到了近代。

吃月饼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

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在唐朝,朱元璋高兴地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曾跟随仙人修道,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及“开元十九年,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被射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恼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拜月等中秋习俗,一年有四季,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每季三个月、苏式、广式。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分别被称为孟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

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久而久之,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

读了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画一幅画。

图片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 &nbsp,世称“苏东坡”;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 &nbsp.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

五年级中秋节手抄报怎么做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等 为代表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悠远,内涵丰富,名篇佳作、不胜 枚举,彰显泱泱大国的文化精髓,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诵读古诗词,可以使师生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 思想之中,在汲取中华文化精华的同时,培养其的高雅气质,使其终生 受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 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诵 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 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 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引领学 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认为,诵读古诗词的关键是 动之以趣、晓之以情、践之以行。

一、从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入手,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1 、自主式。

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小组交流合作等形式理解内容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如:《静夜思》、 《古朗月行》、《春晓》等。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教师可 以在疑难处适当地加以点拨,扮演好合作者、引路人、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 、赏识式。

学生学习古诗词有良好表现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 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喜爱,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 满足,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喜欢诵读的动力。

逐步树立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信心。

3 、直观式。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观的事物学生既容 易理解也容易记住。

古诗词时空跨度大,语言精炼含蓄,意蕴深沉,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古诗词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对于一些很难理解的古 诗词宜采用直观手段辅助教学。

如在教学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送别画面,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 染等手段,营造了大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难舍的动人情境。

在充满 诗意的情境中,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李白,正伫立江 边,深情地目送友人远游,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产生移情效应,他们 思绪飞越时空,神游文本,与圣贤心心相通,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 语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1 、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

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 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

如:表演背诵法、熟读成诵法、 吟唱结合法等等。

每学期开展 “经典诵读比赛” 、 “亲子诵读活动” 、 “诵读擂台赛”等。

通过以上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诵 读中华古诗文的快乐,从而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开展诗词游戏。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学生喜欢做游 戏的心理出发,将学习积累古诗词融入游戏活动中,既能调动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 积累了古诗词。

适合开展的游戏有:①对诗。

前一个学生背诵一首诗 中的上一句,指名另一人接着背诵出这首诗,背出者胜一步,可接着 自己出一句,让其他学生继续背。

②古诗、成语配对。

很多古诗诗句 涵义与成语涵义一致,让学生将诗句与成语配对,看谁配得多。

③古 诗词接龙。

即先出示要求,例如,背诵唐代诗人写的描写自然景观的 诗文,或是背诵送别诗,或是出示诗人的名字,要求学生背诵他的诗 等等,学生按要求接背。

3 、开展师生共读活动,要求所有语文教师、青年教师参加诵读 活动,学校于期中前后举行青年教师国学诵读比赛。

4 、“讲一讲”活动。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年级、校级“三 级”讲故事比赛。

让《推敲》、 《黄鹤楼送别》、 《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经典小故事,使学生受到熏陶。

5 、 “古诗词创新活动” 初步尝试。

为了配合我县创建江苏省 “诗 词之乡”活动,我校成立了“取虑诗社”,广泛吸纳学生为我校诗词 协会会员,要求会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每月创作两首诗歌,择优刊 登在校刊上。

我校还开展了 “据诗作画” 的动手做创新体验活动。

如:古诗文中有很多像《村晚》、《山行》、《江雪》、《清明》等写景 名篇,学校就组织“为古诗文配画”的活动,并举办了古诗文配画特 色画展。

另外,还举行古诗文手抄报比赛。

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在孩子们的精心设计下诞生。

6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

我国传统节日很多,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也非常多,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杜 牧的 《清明》、 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诵读这些古诗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教 育,是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的好内容。

学生在不同的节日诵读不同的 古诗词,不仅兴趣高涨,而且记得扎实,体会地深刻。

7 、开展古诗词诵读、创作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结合我校“国学与教育”课题研究,和我县争创“诗词之乡”活动,多开展古诗词诵读、 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古诗词文化的丰 富多彩,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咏菊的古诗词名句

一、关于咏菊的诗词很多,只选取部分,以飨读者,示例如下:1、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汉】刘彻《秋风辞》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4、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题菊花》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6、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唐】李商隐《菊花》7、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8、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10、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1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12、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1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14、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宋】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15、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16、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宋】李清照《多丽·咏白菊》17、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18、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宋】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二、简介(节选):1、《不第后赋菊》[ 唐 ]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作者: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2、《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3、《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宋】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译文: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

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

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赏析: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古诗分类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1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7、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8、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9、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词 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6、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7、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 1、 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带鸟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3、 绘虫的诗句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

——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

——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4、 绘鱼的诗句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 柳永《雨霖铃》 3...

谁知道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资料

让我们的教师拥有“富有诗意的工作经历”。

让诗歌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

倡议学生大量背诵诗歌,增强文化底蕴,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研究经典诵读和学生行为养成、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2.通过强化儿童诗创作,为孩子们营造运用语言描绘事物,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画。

让学生爱上读诗。

(二)研究对象 以“浅草诗社”为主阵地,全校各班辅导。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施行诗教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要大胆放手,不要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其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读诗、写诗、接受诗教的主体。

2.趣味性原则 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情感性原则 孩子通过对诗文的阅读,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并通过儿童诗的写作,抒发表达他们浓烈、纯真的情趣。

4.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调动多种感官去获取教育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并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5.差异性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应面面俱到,一字铺开。

必须考虑到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的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结合实际的指导。

六、步骤与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8月) 成立学校“诗化校园建设规划小组”认真拟草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成立“浅草诗社”、“诗歌朗诵团”,对学生进行询问、访谈、调查,并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学生认识诗歌、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的程度及其相关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2.选编《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经常性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情况,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分析阶段性经验,修正方案。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诗歌教学案例集、学生作品展示、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归纳研究中取得的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创设氛围,要研究“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学校在专家的引领下,广泛征求老师、学生的建议,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

如今,走进衢江区第一小学校园,你立即会被一股自然清新之风所陶醉。

花香馥郁、绿草茵茵,道路宽敞整洁。

人文景点的建设更是别具匠心,从校门口步入校园时,主通道两侧的展示牌就会映入眼帘,上面的《论语》、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让杜甫、李白、陆游、苏轼等古人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感染和鞭策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走廊、过道、墙壁上挂上了名诗、名句,师生书画作品,让老师、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各楼梯口、草坪、花坛、饮水池旁边都有蕴含人文情怀的“温馨提醒”;清晨、中午、傍晚,校园广播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催人奋进的音乐歌声也都悄然地传递着一种诗意的文化。

(二)构建平台,抓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年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诗词文化积累活动。

1.诵诗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目前,学校30%的学生会背60首以上古诗,70%的学生会背20—50首古诗。

班级中开辟“古诗专栏”,四至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每天会在黑板的“专栏”中写下一首诗,让孩子们在当天的每节课前两分钟进行诵读,一周一个主题;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则量相对减少,“一周学一诗”;成立校“诗歌朗诵团”;开展“每周一赛”诵诗会;年级组举行“我是背诗小能手”诗歌擂台赛。

2.品诗味。

在熟读背诵之余,教师利用语文课、语言积累课上一系列“一起读经典”阅读欣赏课,引领孩子们对名篇名句进行赏析,认真领会古典诗词的深刻内涵,细细品尝古诗词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

3.唱诗歌。

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艺术、器乐演奏结合起来,教唱古诗词歌曲,用民族乐器表现作者的情感,抒发孩子们对古诗独特的理解。

本学期校合唱队就在区级比赛上亮相了古诗新唱《春晓》。

4.书诗句。

组织师生每周练习一至二页的古诗词书法,并开展以古诗词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在畅意抒写中体会诗的意蕴。

5.画诗意。

用儿童画、水彩画、国画、电脑绘画等形式表达古诗词的意境,并进行古诗配画创作比赛,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要仔细揣摩诗意,领悟诗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生们的诗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6.演诗情。

根据古典诗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创作出师生喜爱的小品或短剧进行表演,让师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去感受中华诗词之美。

7.创诗作。

学校成立了“浅草诗社”,吸收爱好诗歌的四...

急求初二下册语文书 古诗苑漫步 语文活动课的台词和课件!

古诗苑漫步 —— 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案例 滨海三中 陆可爱 活动目标一、激发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文化品位。

二、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一、确立编辑、朗诵、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项目。

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是主项,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书法绘画可由部分有专长的同学参加;音乐与舞蹈视学生而定。

二、分组并推选出组长。

选出活动主要策划人(由班长、语文课代表代理)、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评委(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充当评委),准备好奖品和奖状。

活动步骤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

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一、编辑古诗,领略诗之风情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我们选定了6个主题: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飞禽走兽。

各小组选择一个专题,按照编写要求辑录成诗集。

第一场 圆桌评诗下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编辑的诗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

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充当评委上台打分,看哪组胜出。

代表感言:我们这本诗集《走进四季》,把收集的古诗根据所描绘的季节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制作成“春诗”、“夏韵”、“秋思”、“冬吟”版块。

在“春诗”里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姿: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调皮晚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人愁苦满腔的雨春;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光明媚、爽心悦目的晴春;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春,还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春。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不同诗人眼里的不同的春天,体会到了诗人不同的心情对春天不同的看法,而且发现了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有的飘逸夸张、有的郁沉朴实、有的清雅自然……总之,把古诗归类编辑,是一次深入学习、系统学习古诗的过程,受益匪浅。

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最佳策划奖”,非常高兴,谢谢大家,谢谢!评委感言:我建议把诗集“最佳命名奖”授予第一小组,他们的诗集《离人点点泪》紧扣“古诗中的离情别绪”这一小主题,他们化用苏轼《水龙吟》中的名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非常符合本次学诗用诗的宗旨。

“最佳美工奖”颁给第三小组,他们的诗集《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封面上的山水如画、画如山水:极目远眺,左边是古木参天、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右边是高耸如云、连绵不绝的悬崖峭壁,中间一条大峡谷,流水淙淙,泉水清澈,俨然一幅天然山水画。

“最佳编辑奖”送给第六小组,他们按照前言、目录、入选诗词(题目、正文、注释、作家简介、作品背景、简单赏析)和编后记等内容编排分类,科学而合理,全面而具体;尤其主体部分用“风之仙子”“”“”“”来表示风、花、雪、月,非常形象,非常贴切,非常有韵味,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她们的灵性和秀气。

第二场 围炉对诗通过编辑诗集,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句。

下面请每小组推荐2位选手参加类似于“开心辞典”形式的“围炉对诗”比赛,看谁胜出。

评委亮分:本场“最佳选手奖”是孙浩同学。

他在“过关斩将”环节中表现出色,一口气答对了10个;在“主题背诵”环节中声音清晰流畅,声调抑扬顿挫,富有美感;在“名句搜索”中他搜索的“离别”名句最多,既有课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也有课外的积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显示了他深厚的古诗积累功底。

二、诵读古诗,体味诗之真情第三场 诵读古诗学习古诗离不开诵读。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将抽签请同学上台表演古诗朗诵。

希望抽到的同学认真领会诗的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声情并茂的进行表演。

请同学们鼓掌欢迎。

评委亮分: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

选手陈晨在诵读《静夜思》时,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了三组图片展示诗句的意境。

第一组:一轮圆月挂在深远的天空,月光明亮皎洁。

第二组:沐浴在月光中的竹林、秋菊、蜿蜒的小路和安静的庭院,月光普照大地,景色迷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苏轼)的原文 正确的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做,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1.大江:长江。

(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周瑜之妻。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

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

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

现在人教是用强虏。

)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12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13尊:通“樽” ,酒杯。

14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注:一尊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只有一个读音。

是 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

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 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 huán”。

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

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

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

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樽“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

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

从辵瞏声。

户关切 户关切,切出来就是“ huán” 。

注:其他版本。

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间。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人书法作品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注释】[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不胜]不堪承受。

[弄]赏玩。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共]共赏。

[婵娟]美丽的月光【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