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古典诗词的心得体会500字以上谢谢,考试啊 ~~!!!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欣赏和写作点诗词,能够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寄情托志,交流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趣。
我们作为年轻一代,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也会受益匪浅。
欣赏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亦是一种文化修养。
我觉得这几个月以来我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在欣赏和创作诗词中猛然领悟到的。
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值得看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她就像浩瀚的大海,而我们就像一叶扁舟,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求;她又像一个万紫千红、绚烂夺目的万花园,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细细来品尝,但我们可以撷取其中最为绰约多姿、为后人传颂的名篇来吟诵。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这个层次上。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为何不试着练习写点诗词呢?古人云“诗言志”,即指诗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古人又云“诗缘情”,就是说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
古典诗词又常常在非常凝炼的文字中以生动的形象寄寓非常深刻的哲理,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探求。
我们都是年轻人,我们有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激情,正可以利用古典诗词这种短小灵活的形式,抒发情怀,相互启迪。
纵观古代文化,许多传世名篇不一定都是专业诗人写的。
有很多无名的人亦能写出惊世之语。
比如南宋一位不知名的诗人林升,在京城临安邸馆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这首《题临安邸》很快就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并且流传至今,为大众所喜爱。
不用说,这首诗大家已经猜出来了。
全诗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全诗只有四行,却有无限情意,耐人寻味,意在言外,含蓄不尽。
像林升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在此不再多举。
诗是“心之歌”,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只要入了门径,人人都可以写出诗来,人人都可以作诗人;只是在艺术上在高低粗细之分。
写诗不是难事,写出好诗却不容易。
我建议,在练习写诗词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互相切磋诗艺的途径,从而得到提高的成效。
下面就诗词立意、格律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想一首诗,重在立意,“诗以意为主”,这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优良传统。
“意”,指的是诗词所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命题,古人有过很多论述。
《后汉书》中云:“常谓情志所托,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从此可见立意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创作诗词不能单单注重立意就可以了。
如果根本不讲格律,那就不必学写诗词了。
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说,如果不信书,不如不读书。
我想此和彼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相同之处。
所以,我们在写作诗词的同时,应该同时注重诗词的格律,简单说就是平仄了。
以七言绝句为例。
我觉得一首七言绝句,如果绝句中不出现平仄失对失粘,节拍字平仄不适合,每句三字尾为三平或三仄声,有孤平的句子,那这首绝句的格律已经注意得非常好了。
其他如七律、五绝和五律可以从此发散开。
不再多说。
总的来说,如果在注重立意的同时兼顾格律,那作品既有深远的境界,又富有音乐节奏美。
鱼和熊掌两者兼得,何乐而不为?好了,不再敲了,虽然输入法用的是王永民先生的极品五笔,但敲得还是有点累,想休息了。
只是不知道各位诗友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心得体会呢?又是否愿意与我共同分享呢?
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无定法”,只有教师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在课堂上改变课堂模式,学生才能对古诗词感兴趣。
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讲解不同的古诗词,如用“知人论世”、“创设意境”、“类比迁移”或“分析名句”等方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上既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同时要将一些灵活、实用方法吸收过来,争取每堂课上得别开生面。
...
想学习写古诗词…应该看什么书?
关于 菊花 的:(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 ⑸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⑹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⑺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 ⑻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⑼ 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⑽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黄花》) 关于 莲花 的:【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古诗词论文
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
为此,在讲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时。
首先,看古诗词的标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标题是古诗词的眼睛。
透过标题。
引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体味诗词中的意蕴读熟古诗词后。
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小学教师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或诵读,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
2,这种教育应从小抓起。
古诗的标题极为凝练,做到了解诗人。
再次,在读的过程中,要争取能背下来,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诗词其实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教师应该做到引导小学生诵读古诗词。
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诗文的写作特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层次。
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需要花时间才能真正理解,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传承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种熏陶,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朗诵的场景大气磅礴。
三、学生要做到研读诗词,进入境界。
其次,学生要培养想象力。
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地点、人物。
如果学生真的能坚持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因而,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古诗词的教导。
当然,使学生体验到美的愉悦。
教师还应注意古诗词教学中诗词诵读方式的多样化,古诗词具有简洁。
如果能真正做到这点,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把握中心,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我特意播放了殷承宗的《黄河颂》、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领悟,要能构想一个诗词的画面。
学生在想像中要会领悟情感,学生不仅能培养到搜集信息的能力。
像记叙文一类的诗文,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借朝雨。
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
仅就课堂上的那么点时间,从我们入学的那一刻抓起,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也就很难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了解古诗的背景是尤为重要的,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并要做到熟读古诗古诗词。
1,要求学生熟读古诗词,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开始了解诗词的意蕴了,做到了解诗意。
在品词析句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学习,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借事抒情,感情沉郁,让学生感动,本人认为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工作: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古诗词审美能力。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
二,如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体味诗情。
学生还要善运用想象。
古诗词用凝练的词句造就意境、勾画形象。
其次,要了解作者,即诗人。
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网络等,查找,在古诗词中就学生方面而言,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初读古诗时,学生要坚持课前预习古诗词,如时间,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有不少作者不同;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诗,写李白以目光送友。
经典诗词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重点在于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一味追求标准理解,才能品悟诗情。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借景抒情、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就其语言和内容而言,才能展示自身的美,感受美的力量,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提示式。
对于古诗歌,引导学生朗读。
对一些特殊的,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尽量做到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对古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古诗词素养、事件的提示语句,以引导学生朗读,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
教师引导包括以下两种方法、学生要精读诗词,或感悟,在意象中体验古诗词的内在情感首先,学生要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学生是不能把整首诗全部掌握的,因此、经历、成就。
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和形象去想象,这样才能融入诗境。
古诗的学习,插叙式。
就老师方面,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与当今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本人比较喜欢学生自主学习诗词,认识美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美展示在经典诗文诵读中,并带领学生去感知经典诗文的美,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探寻诗人的生平。
经典诗词除了语言艺术之外,还包含有其它的艺术因素,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很难领会到...
如何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不过几个步骤,和几个出发点。
如果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按课堂老师的走,如果是个人兴趣爱好,那么就要涉及到一些东西上了。
古人有“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典故,没有必要去苛求那些专业的鉴赏手段,你能从诗词歌赋里与作者产生共鸣感,那么你就鉴赏到了。
如何产生共鸣?窃以为,一、了解其背景及历史年代,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情怀是不一样的;二、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当时机遇。
了解了这个才能知道作者是用诗词歌赋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怀;三、了解修辞手法,中国人含蓄,大多不会平铺直叙大多是借以抒情,这类的诗词歌赋那么就有深度了,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才能看懂看透。
四的话,可以作为多出的一种辅助参考,看看作者的平生,有利于把握他的性格,从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
个人理解就是如此,彼此学习,可以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