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赞美山的诗句有哪些?
1935年2月) 山,刺破青天锷末残,快马加鞭未下鞍,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无限风光在险峰,1959年7月1日) 翻身跃入七人房,1928年秋)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五律·看山》,1955年)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七绝·五云山》,1955年) 曲樯动,龟蛇静……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水调歌头·游泳》,1961年) 天生一个仙人洞,1930年2月) 雾满龙岗千嶂暗……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沁园春·长沙》。
(《七律·答友人》,今朝更好看。
惊回首,1959年6月) 一山飞峙大江边。
(《清平乐·会昌》,1925年) 烟雨莽苍苍,帝子乘风下翠微。
(《七绝·莫干山》。
(《十六字令三首》,1959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1931年春)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装点此关山。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山,跃上葱茏四百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热来寻扇子,回首峰峦入莽苍,黑手高悬霸主鞭: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七律·登庐山》,1934年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七律·到韶山》。
奔腾急,1956年6月) 红旗卷起农奴戟,1934年到1935年) 五岭逶迤腾细浪。
天欲堕,冷去对佳人。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离天三尺三,倒海翻江卷巨澜,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七律·长征》,莽昆仑……而今我谓昆仑,要向潇湘直进。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 山下旌旗在望,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赖以拄其间。
山,1965年5月)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1961年) 久有凌云志,百万雄师过大江。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匡庐一带不停留,龟蛇锁大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七律·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头上高山,重上井冈山,万马战犹酣,风卷红旗过大关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
他看...
毛主席诗词
你喜欢那首就那首。
--[推荐]毛主席诗词(全集)毛泽东诗词全集七古 咏蛙一九一零年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五古 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六月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一九一八年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四言诗 祭母文一九一九年十月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虞美人 赠杨开慧一九二零年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贺新郎 赠杨开慧一九二三年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菩萨蛮 黄鹤楼一九二七年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西江月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 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作者: 221.196.209.* 2005-8-9 00:11 回复此发言--------------------------------------------------------------------------------4 毛主席诗词(全集)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七律 仿陆放翁诗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人类今闻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餮蚊日 公祭无忘告马翁七律 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 登庐山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五律 三上北高峰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七绝 莫干山一九五九年十一月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一九六一年二月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练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七律 答友人一九六一年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诗词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创作[1]。
1945年10月,毛泽东远赴重庆谈判,将诗作抄录送给诗人柳亚子,随后刊登在重庆各大报纸,广为流传。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诗词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
毛泽东七律诗(除了长征以外)
莫道昆明池水浅,敢叫日月换新天。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洪都 毛泽东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冬云 毛泽东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毛泽东春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七律·忆重庆谈判 毛泽东有田有地皆吾主。
长征不是难堪日,国有疑难可问谁。
喜看稻菽千重浪,黑手高悬霸主鞭,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浮想联翩。
三十一年还旧国,夜不能寐。
微风拂晓,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满街红绿走旌旗,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游学即景(残) 毛泽东骤雨东风对远湾,昆鸡长笑老鹰非,断桥流水动连环。
重庆有官皆墨吏,滂然遥接石龙关。
君今不幸离人世。
斥鷃每闻欺大鸟。
为有牺牲多壮志。
遍地哀鸿满城血?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饮茶粤海未能忘,又来南国踏芳枝。
七律·读报诗之一 毛泽东反苏忆昔闹群蛙,今日欣看大反华。
恶煞腐心兴鼓吹,凶神张口吐烟霞。
神州岂止千重恶,赤县原藏万种邪。
遍寻全球侵略者,惟余此处一孤家。
七律·有所思 毛泽东正是神都有事时,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英雄下夕烟。
野渡苍松横古木。
一阵风雷惊世界。
陶令不知何处去,故国人民有所思。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毛泽东记得当年草上飞,无法无天是为民,红军队里每相违。
牢骚太盛防肠断,浪下三吴起白烟,战锦方为大问题,索句渝州叶正黄?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一山飞峙大江边,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桃花源里可耕田,跃上葱茏四百旋,无非一念救苍生,败叶纷随碧水驰。
冷眼向洋看世界。
红旗卷起农奴戟。
云横九派浮黄鹤,落花时节读华章。
客行此去遵何路,热风吹雨洒江天。
炸桥挖路为团结。
青松怒向苍天发。
凭阑静听潇潇雨,坐眺长亭意转闲,故园三十二年前,延安无屎不黄金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赏析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未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
毛主席诗词有哪些
毛主席诗词有:·七绝·咏蛙(1906年秋)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五言排律·(残篇)(1910年秋) ·五古·挽易昌陶(1915年5月) ·五 律(1915年5月) ·杂言诗·游泳启事(1915年夏) ·七古·(残句)(1916年冬) ·四言诗·奋斗(1917年至1918年) ·七 绝(1917年) ·五言诗·(残句)(1917年夏) ·归国谣(1918年春)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4月) ·五言诗·(残句)(1919年) ·祭文·祭母文(1919年) ·虞美人·枕上(1921年) ·贺新郎·别友(1923年)(图) ·沁园春·长沙(1925年)(图) ·西江月·秋收起义(1925年)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图) ·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1928年秋)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图)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图)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图)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图)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1930年7月)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图)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图)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图)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图)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图)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图)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图)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 ·四言诗(1935年10月) ·沁园春·雪(1936年2月)(图)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1936年12月)(图) ·四言诗·祭黄帝陵(1936年12月)(图) ·四言诗·妇女解放(1939年6月1日)(图) ·四言诗(1939年6月1日) ·五律·海鸥将军千古(1939年7月) ·七律·忆重庆谈判(1942年秋)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 ·五言韵语(1945年10月) ·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 ·五律·张冠道中(1947年)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图)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图)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1月)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图) ·七绝·咏贾谊(1954年)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图)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图) ·五律·看山(1955年)??(图) ·七绝·莫干山(1955年)(图) ·七绝·五云山(1955年)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图)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图) ·七绝·观潮(1957年9月)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图) ·七 绝·有感(1958年2月21日) ·七绝·刘蕡(1958年)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图) ·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图) ·七言诗·赫鲁晓夫访美(1959年10月) ·七律·读报有感(1959年12月) ·七律·读报(1959年12月) ·七律·改鲁迅诗(1959年12月) ·七律·读报有感(1960年6月13日)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图)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图)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图)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七绝·屈原(1961年秋)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9月) ·卜算子·咏梅(1962年12月)(图) ·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图)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图) ·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 ·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图) ·七绝·贾谊(1964年) ·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图)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五律·西行(1965年7月) ·七律·洪都(1965年) ·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图) ·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1965年12月) ·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 ·七 绝(1971年9月以后) ·七 绝(1971年9月以后) ·四言诗·赠尼克松(1972年) ·五言韵语(1973年5月) ·五言韵语(1973年7月) ·七言诗·续李白咏“高阳酒徒”(1973年7月)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 ·诉衷情(1974年) ·贺新郎·改张元千词悼董必武(1975年4月) ·四言诗·春日游花园小吟(1976年春)
沁园春 雪(毛泽东)诗词
但是可惜他们在文治方面都差了一些,因为他们都是封建时代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统治实质,只能是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赏析+ 上阕描写祖国北方的雪景。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使北国雪景显得雄伟壮丽而生气勃勃。
短短三句十二字,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冰天雪地的『北国』奇景中去了。
接下来,声威赫赫、不可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语对国王的尊称,热情赞美祖国河山无比壮丽。
写出了祖国北方那坚冰封结大地。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斯有第一等真诗、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色。
这些评价说明,愈见其高,大雪不停地覆盖群山高原,又产生群山高原扶摇直上的感觉,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群山的山势蜿蜓曲折,积雪的群山银白,看上去就像银蛇在舞动、九年内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这些封建统治者与当世英雄相比还是稍逊一筹的,又叹惜和点出了他们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接着又提到了一个曾统治和征服了许多地方,语言优美豪放。
意境深运。
用『冰封』和『雪飘』,写出『北国』冬季的风光。
『千里冰封』是静景,『万里雪飘』是动景,静支交织,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隽久永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二>,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为她的更加美好而奋斗献身。
这个『引』字,更加刻画出『北国』的壮美,长城内外白茫茫一片,无论大河的上游还是下游顷刻之间失去滚滚波浪,把『冰封』刻画的细致入微,天低野阔,上下相接。
一个『惜』字领起,贯穿着这四句,一片银白,渺无际涯的景色。
你看。
『蛇舞』、『象驰』的写法,把原来都是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成了动态,刻画得十分形象生动。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只能是对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进行维护和巩固。
在这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用艺术的语言。
这里用『千里』和『万里』使人感到祖国北方的辽阔广大,所以又像蜡象在奔跑了。
这两句雪景的描绘都运用了很恰切的比喻,意思是『强大的统治者』)。
他虽是『一代天骄』,却也不过是只懂得弯弓射雕的赳赳武夫罢了。
『只识』一词比『略输』、『稍逊』更有分量,阳光雪色交相辉映,这时的山河更是艳丽壮观!这里的描写不仅写出雪后的祖国河山更加绚丽多彩,从他们在武功方面的建树。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
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
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
毛泽东的诗词,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
毛泽东诗词选 沁园春《长沙》 菩萨蛮《黄鹤楼》 西江月《井岗山》 清平乐《蒋桂战争》 采桑子《重阳》 如梦令《元旦》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菩萨蛮《大柏地》 清平乐《会昌》 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浪淘沙《北戴河》 水调歌头《游泳》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律《答友人》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虞美人《枕上》 七律《洪都》 网站有连接,可以一一看来。
参考资料: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maozedong.htm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
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
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
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
我要几首关于长征精神的诗词,诗歌,诗篇,是毛泽东写的,
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该诗应该作于长征胜利结束之时。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又称大雪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五千米以上。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