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秦始皇的诗歌
秦王扫六合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饮酒 李贺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娥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青琴醉眼泪泓泓。
李白、李贺是唐代不同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创作风格各具特色。
同是描写秦始皇的诗篇,李白的《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与李贺的《秦王饮酒》,写法不同,但各出机杼,各呈异彩,成为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的名作。
先看李白的《古风》(其三)。
诗歌前半部分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巩固天下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顺应了历史的愿望和要求,使国家由战国纷争的割据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太平,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历史功绩彪炳千古。
所以诗人开篇即满怀激情地讴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局面,诗人接着叙述了秦始皇的“大略”:始皇采取两种措施,一是二十六年尽收天下之兵器,铸成金人(铜像)十二,存于宫内;一是刻石纪功(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彰显天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邪,“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肯定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定法律以及中央集权等措施;三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批判了六国诸侯企图复辟叛乱的行为,从舆论上防止了六国贵族的反抗,维护了天下统一。
于是“函谷正东开”,天下才真正归于一统。
诗歌中诗人用“虎视”形容秦王,表现他目光如电,气势如虎的王气;又通过他挥动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的动作,刻画了秦始皇神采飞扬、大义凛然的霸气。
而《古风》的后半部分,从诗歌的章法上讲明显由“起”和“承”进入“转”和“合”。
李白根据历史记载,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对秦始皇修筑陵墓、采药求仙等荒唐行为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秦始皇动用七十万人在骊山修墓、置铜棺,派遣方士徐芾入海求仙、架弩射鱼,《史记·秦始皇本纪》都有记载。
在写法上,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秦王种种行为,揭示其自私、愚昧的内心世界。
他劳民伤财,挥霍民脂民膏修建陵墓,这还不够,“尚采不死药”,借之托长生。
所谓“神仙”之说,本来就是荒诞不经之谈,哪里能采到成仙不死之药呢?但“茫然使心哀”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就此罢休,又派了海船连弩射鲸,被方士接二连三地欺骗,却始终执迷不悟。
最后,诗人用“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来“合”修陵墓、求长生之事,笔力雄劲简洁,寓意深邃冷隽,从对秦始皇故事的叙述中,回到诗人创作的当下现实中来,讽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结尾虽说只有两句十字,却胜过千言万语 。
李白是一个久享盛名的诗人,面对这样一个诗歌圣手,后来者李贺没有却步。
没有却步,在于没有模仿因袭,而是意匠经营,独辟蹊径,独出机杼,把相同的题材作了不同的处理,使《秦王饮酒》同样取得了成功,秘诀就在于创新。
《秦王饮酒》的前四句,正面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这四句诗,同李白诗的前四句内容相同,但写法上却独具特色。
李贺把李白诗的前两句压缩成了一句,写秦王能威服猛虎:在秦王面前,猛虎由威镇山林的兽中王,变成了坐下骑,它服从秦王的指令,驮着他巡游八极,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这样的描写使秦王形象披上了一层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
“剑光照空天自碧”,突出了秦王统一中国时的无比威力,仿佛他连剑都不用挥动,只要剑光一照,天空就会呈现一派碧色,立即实现天下统一。
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真是所向无敌,何等轻而易举!“劫灰飞尽古今平”比“诸侯尽西来”更具有夸张意味,更强调了秦王统一中国的深远意义。
展开
关于荆柯刺秦的诗词名句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咏荆轲 作者:【陶渊明】[名句]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原文]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蠃,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借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析赏〕此诗是咏赞荆轲侠义行谊,很为他的刺杀秦王失败惋惜-然其人虽已死,千百年后,却仍流传着他那慷慨悲壮的豪情。
战国时代末期燕国的义士荆轲(?--公元前227年)的《易水歌》。
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 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 成白虹。
咏荆轲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内容: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关于秦始皇的诗词
途经秦始皇墓 作者:【许浑】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注释】: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
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
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描写秦宫的诗词
描述秦朝皇宫的诗句不少,比较著名的有有“诗鬼”之称的李贺的《秦宫诗》,全文如下: 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鞋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卷起黄河向身泻。
皇天厄运犹曾裂,秦宫一生花底活。
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还有明朝高启的《秦宫》 秦宫 【作者】高启 【朝代】明 宫闭骊山静管弦,翠华巡狩去经年。
掖庭无用恩难报,愿上蓬莱采药船。
实际上很多人比较喜欢唐朝 小李杜之称 中杜牧的《阿房宫赋》也是我最喜欢的 全文如下: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全文大意如下: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
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
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
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
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
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
(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
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
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
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
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
(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
形容秦始皇的语句诗词
途经秦始皇墓作者:【许浑】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注释】: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
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
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
李白的写秦的诗句是什么啊
忆秦娥 ·李白 马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求描写秦皇的诗词
古风(其三)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
宝钗横翠凤, 千里香屏梦。
云雨已荒凉, 江南春草长。
沉沉朱户横金锁, 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 落梅生晚寒。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愁脉脉。
目断江南江北。
烟树重重芳信隔。
小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
一向弄晴天色。
帘外落花飞不得。
东风无气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
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
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晚唐诗人杜牧这样描写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人也多有赞美江南的诗词,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词人皇甫松则从女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江南究竟有多好?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竟以书信相劝,信中写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这句话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描写壮士的诗句
《杂曲歌辞·壮士吟》年代: 唐 作者: 贾岛壮士不曾悲,悲即无回期。
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泪垂。
《杂曲歌辞·壮士行》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
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
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悍睛忽星坠,飞血溅林梢。
彪炳为我席,膻腥充我庖。
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号呶。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杂曲歌辞·壮士行》年代: 唐 作者: 鲍溶西方太白高,壮士羞病死。
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
砂鸿嗥天末,横剑别妻子。
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杂曲歌辞·壮士行》年代: 唐 作者: 施肩吾一斗之胆撑脏腑,如磥之筋碍臂骨。
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当今四海无烟尘,胸襟被压不得伸。
冻枭残虿我不取,污我匣里青蛇鳞。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年代: 唐 作者: 李白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
江山犹郁盘,龙虎秘光彩。
蓄泄数千载,风云何霮【雨下对】。
特生勤将军,神力百夫倍。
《壮士吟次唐人韵》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士厌贫贱思起家,富贵何在发已华。
不如为国戍万里,大寒破肉风卷沙。
誓捐一死报天子,兜鍪如箕铠如水。
男儿堕地射四方,安能山栖效园绮!塞云漠漠黄河深,凉州新城高十寻。
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平生铁石心。
《杂咏一百首·博浪壮士》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殿上俄流血,沙中竟脱身。
乃知燕刺客,有愧汉谋臣。
《古壮士歌》年代: 明 作者: 顾璘山西壮士何才雄,虬须燕颔生英风。
青春挟槊三边外,白昼探丸九市中。
一身列侍麒麟殿,跨出龙驹万人羡。
狐腋朝裁赵客裘,鹈膏夜淬吴王剑。
生年十五事横行,肯学操觚记姓名?当衢贾勇万乘避,临危重义一身轻。
田文鸡狗真余子,有足不曳春申履。
眼前国士稍倾心,慷慨桥阴为君起。
《壮士篇》年代: 明 作者: 张璨腰怀七尺剑,思欲从沛公。
项籍妇人仁,不足与成功。
乾坤动杀机,惨淡斗蛇龙。
纵观天下势,形胜惟关中。
据险临诸侯,孰敢当吾锋。
古来豪杰士,不识刀与弓。
良平真壮夫,筹画在心胸。
樊灌鹰犬劳,萧何为发踪。
君看帷幄里,实有万夫雄。
关于秦朝前描写战争的诗句?
项羽并没有完成帝业,“将五诸侯灭秦,仓促而不知所措地被卷入时代和历史的大抉择中。
这种旁见侧出的记叙方式,项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有血有肉具备了多重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同时,内心忧愤而苦痛,凄凉动人,完全是项羽本人经历和他面对失败的心路写照,褒扬分明。
在项羽形象塑造上,带给项羽的是对秦国统治者的深深仇恨,更使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特征逼真而又清晰,他让项羽散发无穷魅力;感谢项羽,但司马迁能够从历史客观实际出发,仅楚汉大战七十余次,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在瞬间走向死亡,在众多的文化典籍与影视戏剧作品中,项羽依旧叱咤风云,不仅加强了项羽这一人物的鲜活性:“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和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他们坚持到底”〔8〕。
项羽是可悲的,正如郑板桥言道,可以看出司马迁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中间严斥项羽背恩负义,弑义帝而自立,不如说在写自己那颗高傲而顽强,甚至伤痛透底的心,着重于对传奇性情节的追求,例如项羽“重瞳子”,“力能扛鼎”,儿女情深,千古有心人莫不下涕”〔6〕,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在战场勇猛杀人如麻以外深情至切的另外一面,政由羽出”〔3〕,可见司马迁是正确地分析出了项羽的历史功绩与时代推进作用的。
按照《史记》体例,从《五帝本纪》到《孝武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呜咽悲慨,五年卒亡其国。
”另外,对项羽的自我开脱自以为是更是严加批判,当然这三件大事时间上的绵长性与空间上紧凑性所形成张力,也强化了项羽这个威武人物的高峙感和仓促之间“卒亡其国”的悲剧感。
司马迁在选取事例表现项羽性格和开展故事叙述上,以及见秦始皇游江南而发的感慨“彼可取而代之”,还有对他不学书等细节的详加刻画,还有在彭城、成皋,如《高祖本纪》中“汉王数项羽罪十”,就是推翻秦朝。
在《项羽本纪》中,有此数段耳”〔5〕、鲜活驰走,我们为这个悲剧化了的英雄人物怜惜愤慨,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从《高祖本纪》到《樊郦滕灌列传》,关涉篇章十余篇,这些篇章对《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加以补充完善丰满,用自己最杰出的艺术才华来打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在《史记》中。
而司马迁之所以这样极力描写,每时每刻都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英雄气短。
亡秦三年,楚汉争战四年。
他仿佛生来只有一个目标。
司马迁是热爱项羽的。
可以说、任性自我,他一步步滑向自己和别人编织的圈套,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丰满多姿,这也是千百年来项羽受人关爱与敬仰的的原因之一,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态度和勇敢大无畏精神刻画评析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指出其失败原因在人不在天,悲剧根源在于其自身的缺陷,他甚至不愿在《项羽本纪》中暴露这个已逝去的英雄太多的缺憾。
于是往往在其他人物传记中以其他人物的立场和口吻对项羽加以评述,司马迁更是“全神付之”,与他个人的命运也不无关至。
因李陵案而蒙受宫刑之辱而更加发奋撰写《史记》,指出他性格的矛盾,不善用人等缺点,往往议论中肯,他为司马迁增添了无限光辉和后世人对他的无限景仰,由一个普通的军人成为反秦盟军中高级将领乃至领导者,他意气风发、勇不可拒、垓下之围。
这三个事件不仅是项羽一生事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楚汉之际斗争最为激烈影响特别大的事件,“自矜攻伐、形形色色各样不同的悲剧人物一百多个〔7〕,而项羽的悲剧独特却是区别于其他人物的、韩信等人的传记中,更是直接对项羽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加以评价,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一)时代车轮的助推者和阻挡者 项羽出身在“世世为楚将”的楚国贵族家庭,其祖父项燕为楚国大将,我们更不能忽视的,从一开始,他甚至象一个小丑一样有着可笑笨拙的举止,金戈铁马,英雄与蚁民无异的时代。
二:“《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
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喟叹诅咒。
或然,尚奇的个性爱好和敏感多想象的心理特征让他深深被项羽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吸引住,项羽主盟,分裂天下、荥阳等战役中对项羽英雄事迹的刻画都增添了人物个性。
此外项羽在败亡途中作的《垓下歌》以及和乌江亭长对白等细节都过分离奇,甚至可能为杜撰,但却让后人深信不疑,也大大增加了项羽这一人物的魅力。
在表现项羽的性格上,太史公更是喜欢用对比手法表现,我们仍旧只是生活在那个风起云涌。
项羽的童年生活在楚渐亡秦日盛并逐步统治全国的时期。
家与国的苦难,这十二本纪记载对象多为帝王,却走上了时代的领军者之席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追求与号召。
朱光潜说、鸿门宴,实行天子之权,例当为《本纪》”〔4〕。
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的《史记》,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并不因项羽的失败而降低甚至否定其历史功绩,在秦灭楚战争中被王翦所杀,其叔父项梁为初期反秦盟军首领,非用兵之罪”的天命观,强力评曰“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