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晨霜冻的诗句】作业帮
1、万木经霜冻折(宋·无名氏·《西江月》)2、消得微霜冻(宋·张炎·《蝶恋花》)3、受霜冻不枯(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4、严霜冻杞菊(宋·黄庭坚·《次韵秋郊晚望》)5、只有清霜冻太空(宋·杨万里·《过扬子江二首》)6、甚银床霜冻(元·张翥·《定风波 商角调 商角调 西江客舍》)7、记寒吟、沁梅霜冻(宋·蒋捷·《粉蝶儿》)8、霜冻怯晨妆(宋·朱淑真·《初冬书怀》)9、迩来清霜冻天地(宋·方回·《送□景文长兴丞》)10、严霜冻郊(宋·郭印·《送友人赴省》)11、不是冰霜冻得开(宋·薛嵎·《林氏梅岩》)12、玄霜冻龟壳(宋·杨万里·《鲎酱》)13、严霜冻大泽(唐·陆龟蒙·《杂讽九首》)14、秪有清霜冻太空(宋·杨万里·《过杨子江二首》)15、月色如霜冻吾髓(宋·杨万里·《七月十一夜月下独酌》)16、残雪和霜冻瓦鳞(宋·范成大·《宿东寺》)17、冰霜冻不醒(宋·顾逢·《红梅》)18、霜冻水涯如雪厚(宋·杨万里·《晓出洪泽霜晴风顺》)19、玉霜冻珠履(唐·乔知之·《从军行(一作秋闺)》)20、青女吹霜冻作冰(宋·杨万里·《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糖霜》)
描写清晨霜冻的景色及融化的过程的诗句
1、万木经霜冻折(宋·无名氏·《西江月》)2、消得微霜冻(宋·张炎·《蝶恋花》)3、受霜冻不枯(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4、严霜冻杞菊(宋·黄庭坚·《次韵秋郊晚望》)5、只有清霜冻太空(宋·杨万里·《过扬子江二首》)6、甚银床霜冻(元·张翥·《定风波 商角调 商角调 西江客舍》)7、记寒吟、沁梅霜冻(宋·蒋捷·《粉蝶儿》)8、霜冻怯晨妆(宋·朱淑真·《初冬书怀》)9、迩来清霜冻天地(宋·方回·《送□景文长兴丞》)10、严霜冻郊(宋·郭印·《送友人赴省》)11、不是冰霜冻得开(宋·薛嵎·《林氏梅岩》)12、玄霜冻龟壳(宋·杨万里·《鲎酱》)13、严霜冻大泽(唐·陆龟蒙·《杂讽九首》)14、秪有清霜冻太空(宋·杨万里·《过杨子江二首》)15、月色如霜冻吾髓(宋·杨万里·《七月十一夜月下独酌》)16、残雪和霜冻瓦鳞(宋·范成大·《宿东寺》)17、冰霜冻不醒(宋·顾逢·《红梅》)18、霜冻水涯如雪厚(宋·杨万里·《晓出洪泽霜晴风顺》)19、玉霜冻珠履(唐·乔知之·《从军行(一作秋闺)》)20、青女吹霜冻作冰(宋·杨万里·《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糖霜》)...
描写景色的比喻句
描写景色的好词好句描写湖海的好词好句好段: 潮汛 海涛 海啸 海浪 巨浪 恶浪 碧绿 海峡 海湾 海滨 海岛 海滩 沙滩 海潮 白浪如山 白浪滔滔 白浪滔天 百川归海 奔腾不息奔腾呼啸 奔腾咆哮 碧波荡漾 碧波万顷 一望无垠 碧海青天 碧江盈盈 碧蓝如茵 苍茫大海 汪洋大海海天相接 海水连天 海天一色 波浪滔天 ●湖是活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再嬉戏。
● 湖水在枯草丛里微微低语,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只小鸭的扑翅声,使月夜的湖面更显得孤寂和冷清。
● 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 湖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 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 湖上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
● 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 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 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描写秋霜的好词好句好段: 寒霜 浓霜 秋霜 银霜 白霜 晨霜 霜叶 霜冻 玉霜 薄霜 霜期 霜降 晚霜 风霜雨雪 瓦愣凝霜 霜降时节 霜若白盐 雪上加霜霜花洁白霜天烂漫 晨霜晓露 霜痕莹明 霜林尽染 银霜遍地 寒霜袭人 ● 早晨,我拉开窗帘一看,咦!窗玻璃上结了厚厚的一层霜花。
有的像小树,有的像丛生的小草,非常好看。
● 霜花以它那千姿百态,神奇异常的独特风姿,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 清晨,我推窗一看,一股寒气迎面扑来,院子里的树木根到梢,挂上了一层霜,就像开了一片片白花花的梅花似的。
● 玻璃上因寒冷而凝结起的冰霜,在月光下变幻着色彩,若隐若现地闪烁着。
● 悬崖下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片大红的杜榛ā? ● 早晨,在阳光照耀下的霜花闪着耀眼的光。
● 树上披着一层霜,好像生出了闪闪发光的白色叶子。
● 在树荫底下的阴影里,晨寒时分的白霜在图案般的树叶上发亮,像是银白色的锦缎。
● 白霜在树叶上发亮,像是在绿底上绣着银白的锦绣。
...
描写景色的比喻句
描写景色的好词好句描写湖海的好词好句好段: 潮汛 海涛 海啸 海浪 巨浪 恶浪 碧绿 海峡 海湾 海滨 海岛 海滩 沙滩 海潮 白浪如山 白浪滔滔 白浪滔天 百川归海 奔腾不息奔腾呼啸 奔腾咆哮 碧波荡漾 碧波万顷 一望无垠 碧海青天 碧江盈盈 碧蓝如茵 苍茫大海 汪洋大海海天相接 海水连天 海天一色 波浪滔天 ●湖是活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再嬉戏。
● 湖水在枯草丛里微微低语,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只小鸭的扑翅声,使月夜的湖面更显得孤寂和冷清。
● 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 湖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 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
● 湖上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
● 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 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 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描写秋霜的好词好句好段: 寒霜 浓霜 秋霜 银霜 白霜 晨霜 霜叶 霜冻 玉霜 薄霜 霜期 霜降 晚霜 风霜雨雪 瓦愣凝霜 霜降时节 霜若白盐 雪上加霜霜花洁白霜天烂漫 晨霜晓露 霜痕莹明 霜林尽染 银霜遍地 寒霜袭人 ● 早晨,我拉开窗帘一看,咦!窗玻璃上结了厚厚的一层霜花。
有的像小树,有的像丛生的小草,非常好看。
● 霜花以它那千姿百态,神奇异常的独特风姿,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 清晨,我推窗一看,一股寒气迎面扑来,院子里的树木根到梢,挂上了一层霜,就像开了一片片白花花的梅花似的。
● 玻璃上因寒冷而凝结起的冰霜,在月光下变幻着色彩,若隐若现地闪烁着。
● 悬崖下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片大红的杜榛ā? ● 早晨,在阳光照耀下的霜花闪着耀眼的光。
● 树上披着一层霜,好像生出了闪闪发光的白色叶子。
● 在树荫底下的阴影里,晨寒时分的白霜在图案般的树叶上发亮,像是银白色的锦缎。
● 白霜在树叶上发亮,像是在绿底上绣着银白的锦绣。
描写榉树的诗句
河边榉树 文 / 川水东流 羡慕你呵??河岸两边??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榉树??把根深扎在河沿水底??吮吸着大地母亲赋予的营养??枝繁叶茂伸展碧空????欣赏你呦??好比一把把巨伞的浓荫??寒来暑往挡雨遮风??恰似一串串珍珠的果实??垂挂枝头靓丽玲珑????歌颂你呀??无惧狂风暴雨??不畏雪打霜冻??就像刚强的战士??常年累月毅然挺身而出??把河堤坚守牢护????赞美你啊??历史的见证人??目睹过春潮清污垢??亲吻着秋水惜细流??默默无闻??清贫难移信念??无私奉献??精神光耀千秋注:福建省武平县中赤河两岸,一排排百年榉树,风光旖旎,可歌可颂.
关于天气的古诗
天气谚语概述 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
我国天气谚语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做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历史悠久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记述。
春秋战国时期荀况在“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说明了天气气候的变化是有客观规律的,而且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要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东汉时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指出“春湿、夏暑、秋凉、冬寒,人君无事,四时自然”;在《论衡·变动篇》中引用了天气谚语“故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意思是天要下雨就会有蚂蚁搬家,蚯蚓出洞,琴弦变松,人体的一些老毛病发作等现象出现。
北魏贾思朗在《齐民要术》中也叙述有天气谚语“天气新晴,是夜必霜”等。
唐诗中也有引用谚语的,如“朝霞晴做雨”就一语道破了朝霞和降雨的关系;杜甫诗中也有“布谷催春种”这种关于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
而且有人把关于降雨的天气谚语汇编成“相雨书”。
宋代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也引用有天气谚语。
明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中引用了许多天气谚语,如关于长期天气变化的“行得春风有夏雨”,“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重阳无雨一冬晴”等等,也有关于“舶棹风”和“伏旱”关系的谚语,“梅雨过风弥日,是日舶棹初回,谚云,舶棹风云起,旱魃空欢喜,仰面看青天,头巾落在麻圻里”;舶棹风即我国东南沿海的信风,此时梅雨已过,虽然有送舶棹初回的东风,却不会有什么大雨,只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仰面看青天”的伏旱了。
徐光启也在著名的《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天气谚语,也有用物侯作长期天气展望的,如“藕花谓之水花魁,开在夏至前主水”,是说荷花开在夏至前(偏早)预示未来雨水偏多。
还有些古书,比如《月令广义》、《风土记》、《田家志》、《乐清县志》、《卜岁恒言》、《农侯杂占》等也记载了一些天气谚语,但是这些有文字记载的谚语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的天气谚语只是在民间流传,因此将他们搜集起来,加以整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内容丰富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到处都有天气谚语。
例如黑龙江有“初冬寒春雨多”;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6,7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西藏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西藏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
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于气候描述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
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
有些是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面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这类谚语也不少,像“热生风,冷生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凉)”等等那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关于风的谚语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
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
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
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
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
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
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
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
* 四季东风是雨娘。
(湖南)* 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
(湖北枣阳)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
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
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
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
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
赠刘景文的古诗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编辑本段]刘景文 刘季孙、字景文。
北宋两浙兵马都监。
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
(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诸君进步,敬请采纳
有关长征的诗词
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长征歌 十月里来秋风凉, 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 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来走湖南, 宣临兰道一齐占,冲破两道封锁线, 赫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来过汀江, 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 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 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 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 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 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 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坍王家烈八个团, 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 打了贵阳打昆明,巧妙渡过金沙江, 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 刘文辉打得如飞跑,大渡河天险从容过, 十七个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 夹金山上还积妇,一四两个方面军, 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 艰苦奋斗为那个,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 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
九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 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 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旗帜 八十年,终于让世人看到了奇迹。
一个强大的中国,像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在血染的旗帜下,闪耀着辉煌胜利!我们不会忘记,八十年前,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母亲的躯体在流血。
是共产党人在黑暗中摸索,历史性地作出了抉择,高高举起鲜红的旗帜———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砸烂旧世界,把一切害人虫统统消灭!我们自豪,我们荣耀,两弹一星令宇宙激动,神舟飞船遨游云霄。
富裕的村庄变成了闹市,特区是母亲胸前的奖章。
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马列主义是我们毕生的信仰,我们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憧憬祖国的未来,企盼着更加美好的时光。
过 旧 关1966、12、16 风卷红旗过旧关,倚石省界咏新篇。
俯身微水滔滔去,抬眼巍巍平定山。
早 征1966、12 寒气逼人万籁寂,卷旗开道眼迷离。
高低山路晓星伴,须发结冰霜冻衣。
平 定1966、12、 雪阻征途平定城,礼堂聚会听“传经”。
初识晋剧他乡调,耳目逢春动客情。
注:时值山西绛县学习毛泽东思想讲用团来平定“传经送宝”,随团文艺宣传队演出了精彩文艺节目。
参 观 阳 泉 矿 井1966、12 遍地乌金街巷横,矿灯闪烁辨西东。
今知光热何人采,黑手黑脸黑弟兄。
西 征 寿 阳1966、12、25 僻道荒山冰雪天,身僵似木腿如铅。
青松迎客村头候,领入各家避夜寒。
夜 宿 平 头1966、12、25 哈气成冰三九寒,寿阳路险少人烟。
平头夜宿足僵久,火炕烤身又未眠。
登 太 原 东 山1966、12、27 山道羊肠挂陡峰,苍鹰引路队旗红。
荆棘簇簇侵荒道,枯果高高悬野藤。
南麓青松未减色,北坡白雪竟成冰。
可惜此来无游兴,遥想春来更胜冬。
元 旦 古 晋 阳1967、1、1 (一) 乌云滚滚风似刀,冰地未融雪又飘。
三晋冬深山野静,汾河蒙面断波涛。
(二) 西征小驻晋阳游,古巷黑门青瓦楼。
遥望云天归路远,迎泽湖水九曲流。
路 过 晋 祠1967、1、3 路过名祠未进门,冰田块块绕寒村。
名泉难老源何在?楼榭亭台未见痕。
从清徐到云周西1967、1、4 繁星迎我宿清徐,辘辘饥肠寒气逼。
早起无餐连日赶,云周西夜卧身曲。
瞻仰刘胡兰烈士纪念馆1967、1、5 古庙场前殷红地,原是烈士血染成。
青青松柏凝深恨,寂寂陵园寄衷情。
“生的伟大”赤胆照,“死的光荣”千古名。
头颅甘为革命抛,留得浩气贯长虹。
路过杏花村1967、1、6 汾阳城远日黄昏,近在酒乡问牧人。
欲访停身掐指算,匆匆路过杏花村。
大 麦 郊1967、1、8 水远山高大麦郊,为炊十里靠驮挑。
难眠饥夜翻囊袋,冰硬剩馍雪半瓢。
蓬 门 喜 逢1967、1、10 巧遇蓬门夜幕垂,同窗捷径早返回。
寒窑难寐相拥坐,各问前程诉喜悲。
西 渡 黄 河1967、1、12 (一) 十里涛声震耳鸣,峰回路转掩真容。
急攀绝顶低头见,天挂蜿蜒百丈绫。
(二) 一条天堑断东西,两岸悬崖水面低。
船破流冰摇摆去,艄公挥臂号声急。
延 川 城 外 所 见1967、1、13 青石板路坡连坡,壁陡沟深九转河。
霞染西峰集市散,驴驮山货客哼歌。
到 延 安1967、1、15 千里征程即日完,风尘满面笑声喧。
甘谷驿里整风纪,桥儿沟边望塔山。
窑洞排排迎远客,延河滚滚颂逝川。
俯身圣地深情吻,历史重温写新篇。
延 安 之 夜1967、1、16 火树银花不夜城,层层窑洞上星空。
巍巍宝塔悬天挂,延水粼粼月似弓。
登 宝 塔 山1967、1、18 携伴清风登塔山,纵横街巷暖阳天。
潺潺延水穿南北,淡淡白云绕...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词解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全诗翻译: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 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用它的飞絮想把日月蒙住, 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
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
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
生于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于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
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
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
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
——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
展开
赠刘景文的诗意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