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进行的工作,我建议首先先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诹”,背诵可以提高底韵,而且能提高古文语感,多看看古文,比如说《史记》一系列的(如果底子不太牢固的,可以先从清朝的书读起),也会有帮助的,只要长期坚持会有进步的。
...
如何学好古诗文?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代代传诵,千古不衰。
你可以这样来学习:一、精心上好古诗课文,在拓展中积累.二、营造古诗文氛围,在耳濡目染中积累。
三、开展古诗文活动,在快乐中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1、课前背一背 充分利用时间。
这样反复的背诵,积累的古诗便得到反复的巩固,加深了记忆。
积极主动去背诵一些其他同学不会背的古诗,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主动背诵古诗文的积极性。
2、每天抄一抄 ,至少有一本古诗文书籍,除了阅读之外,我把每天摘抄一首古诗作为了每天午间一刻钟练字的一项内容,在练字的过程中再一次亲近古诗文。
3、每周背一首 ,制订为“每周一诗”,即每个星期背一首古诗。
这样,每天听古诗,背古诗,抄古诗,随处见古诗,在耳濡目染中保……孩童时代在是学生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要抓住这段时期,广泛积累古诗文,领略古诗文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大有益处的.
学习诗词应该怎么学起?
不是解答,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
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
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
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
因此,我的体会是: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
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
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
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
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
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
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
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如何学习作诗词
先学习格律,这个是最基本的,建议买本《简明诗词格律》看看,还要有本《平水韵》这本是查韵脚的工具书,顺便有本《笠翁对韵》这本是学习对仗的启蒙书。
这三本书你学差不多后你作诗的基本规则你就懂了,然后你就可以一边大量的背诵、阅读一些古诗词,这时候你要有一本《古汉语词典》一边尝试作诗,这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如果你想进阶可以阅读一些诗词理论知识和古人的著作。
如过有兴趣留下qq大家一块交流,我从做第一首诗在校刊发布到现在已经有6年多了,这其中的乐趣也许只有诗词爱好者才能体会。
学习诗词应该从哪入门
我也喜欢诗词,不说水平如何,单从学习经验来谈一下自身看法。
1,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想要学诗词,首先要好好熟悉诗经、唐诗、宋词等,阅读的过程中,切记死记硬背,要学会冥想和理解。
诗词看得多了,就与一种语感了。
语感这种东西可意会不可言传,就不多解释了;2.如果想要写诗词,那还要下更大功夫,首先,可以在百度网上或相关书籍上学习最基础的相关平仄、韵律要求;然后,自身肯定要有足够的文学功底,这个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多读多写多欣赏,才能体噶文学修养。
再后,就是要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要对甚或有所感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灵气的文字来。
否则很容易会给人牵强富贵,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洞感。
祝愿楼主学有所成!
我想学古诗,该怎样学,学哪些呢?
这个不难,不用死看书,也不用自己瞎琢磨。
我给你一些我自己建议,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学功底的话。
第一:加个对联群。
先从对联开始练习,对联对语感和平仄的要求讲实话,比诗律要来的严格。
你打好基础后开始接触诗,当然对联群里也会有很多长辈值得你学习,也有很多会发自己的原创诗,互相交流。
你可以把自己每句对别人的联当做分散的诗句来写,一步步完成。
要知道,对联可成诗,诗却不是对联。
(律诗中的颈联颔联就是对联,虽然律诗中有些音律可以变化,比如拗救)第二:试写藏头诗。
有人认为藏头诗比起正规的诗更难,没错,严格的话是更难,但是也更适合新手,因为很多人刚写诗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恰恰藏头诗(即楼主所说的嵌字诗)在给了你开头的基础上让你发挥想象力,便不会觉得找不到灵感,不知从何而写。
然后还有一点我推荐先写藏头诗的原因,那就是藏头诗并不是非要限定要用近体诗歌格式,这个下面会讲到,你可以写成打油诗,也可以写成古风无韵律的诗。
这一环节主要是锤炼原创者的每句的语感和句子中的连贯性,还有基础的韵感。
第三:真正了解近体诗。
因为如果对联会得话,对平仄要求已经很合格了,马蹄韵也很熟悉,三平尾三仄尾,孤平这种初级的错误也不会犯了了,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尝试正规的去写绝句和律诗。
当然,对联和诗的讲究是还有些出入,但是基础是有的,功底是有的,游戏规则的变化阻碍不了作者的发挥。
这个时候把对联和之前的写的不规则的藏头诗拿出来琢磨,或者重新写,用正规的律体写。
可以参照诗律表,但也不一定完全参照,因为还有“拗救”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现在有可以矫正诗律的软件和网站,我知道一个搜韵网。
第四:学会用平水韵。
很多人写诗都不用,我之前也不用,后来知道自己以前一直在制造伪诗,果断找了平水韵表,每次写的时候对照即可。
因为古时候的字发音和现代人的发音都不一样,所以对诗音律的要求也不一样,诗是古代文化精髓的延续,自然要用古代的规则写,否则都是画虎反类犬。
还有要注意查古仄今平表,古时候是仄音现在是平音的字非常多。
第五:无限读和练,找个好点儿的平台,论坛也好,博客也好,Q群也好,相互交流,让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提些建议精益求精。
我玩诗词也只能算是个学生,这两年学到不少,摆个说教的姿势的确有点不合身份,权当同学间的交流。
如果有兴趣可以加我Q。
怎样学写诗词怎样才能入门
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
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
“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
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
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
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
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
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
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
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
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
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
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
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变成仄起了。
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平起。
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
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
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
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
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
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
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
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
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
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
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
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
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
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
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
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
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
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
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
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
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
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
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
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
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
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
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
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
小学生如何学习古诗
而古文更加远离人们的视野,然而,古文尤其唐诗早已经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所以不论是哪个年级层,学生们都要学习古诗。
古诗对于小学生又是最难的,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理解能力有限,把古诗解剖透析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诗,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春天的图画,然后画出春雨,雨在春天下,春雨是有灵性的,她知道选择时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可以让学生画出夜晚的风,夜晚的雨,雨随风在夜里滋润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让学生画出,夜晚的小路,江上的小船和明亮的灯火。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让学生画出早上,湿湿的花丛,和一个城堡。
诗是由意象和意境共同组成,意象画出来,意境靠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小学生的古诗素养建议这样来培养。
古诗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古诗
学古诗是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也是我们一步步向上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向上攀登,超越古人。
诗句的运用或优美或刚劲,有如画的意境,会让人在阅读以及理解中仿佛身临其境。
规格整齐,平仄押韵,可以说是先人竭精,结晶之作,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能让人感觉到美,如沐春风。
当然,在学校的学习中可能会因为要学而学,不能够从自主角度出发,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遗憾。
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古诗词的赏析解读,认为考试也就几分,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
其实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更是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成为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要把握其核心的思维方法和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
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我们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中国人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
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
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
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诵读古诗词 可以培养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终身受益。
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
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
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大量诵读古诗文,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
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行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当然,古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创造性地继承,在成长过程中体验诗意化的生活,迸发出澎湃的创造活力!
学古诗文的方法有哪些
和现代汉语差不多,大致是:听,说,读,写;四方面。
首先听主要是了解作品创作的弦外之音(多指古诗,特别是借物言志或抒怀的。
)其次说主要是针对古诗文的口语表达方面,古诗文中常常用到的是文言表达方式,要把其化为现代白话的表达方式,再次是读,读从字面上讲就是把子都认识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读要求比较高,不但要读得来也就是认得到字还要理解这句话的断句和语气,更重要的是还原作者创作室的情感。
最后才是写,我们所说的写不是创作,而是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