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内人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
唐朝的胖为美是指健壮 丰腴 而不是病态的胖 唐朝人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沿已久。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
《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
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决非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女。
但是,看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
关于杨贵妃,文献中有体胖惧热的记载。
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
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
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
可以肯定,唐朝人的美女标准中,也是有苗条一项的。
《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李林甫构陷,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人“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诗僧贯休的两句诗,最可以证明唐人不以肥胖为美: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白雪歌》)。
意思就是,人无论贵贱,都不应该养成肥胖的样子。
说唐朝人不以肥胖为美,还可以从唐诗中“细腰”、“窈窕”等词语的使用情况,得到有力的印证。
请看: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刘希夷《公子行》) 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
(陆龟蒙《婕妤怨》) 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
(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1、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竹:气节 积极向上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 美好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 高洁 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3、动物类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鸿鸽::理想 追求鱼:自由 惬意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沙鸥:飘零 伤感鸟:象征自由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青鸟: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
李白的著名诗词
《赠汪伦》等等,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
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
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李白的散文,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使之更加精练、优美。
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
五律有70多首。
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
李白擅长绝句,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言多讽兴,号青莲居士。
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矿工的生活,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写仕途艰难、《赠汪伦》等等,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
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继续在黄河、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
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
李白的不少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苏轼、陆游、“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
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深入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惊心动魄的境界,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
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
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蕴藉含蓄,意味深长、《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气骨高举。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
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感情深挚,形象鲜明,除儒家经典,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宋代欧阳修,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变化多端。
从文学渊源说。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
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
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
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
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
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
他仍然关心国事,内容丰富多采。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感情也颇为深挚,今存60多篇。
多对偶句。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含意深长。
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天然去雕饰”。
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
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他曾一度抵长安、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代文史名著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
《梁甫吟》,漫游了长江。
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
现代诗与古代诗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送别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象征,比拟等。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
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此诗的典范。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咏史八首(其六) (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赤 壁 杜庠 水军...
现代诗与古代诗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青鸟: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
唐朝女子到底是怎样穿衣的呢
著名文物考古专家、古代服饰研究者孙机在接受采访时说: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
而《武媚娘》剧中主角衣服 “和唐朝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宫女之类的服饰,稍许有些唐朝服饰的影子在。
此外,初唐服饰较为紧致,形象也以清瘦为主,中晚唐开始往丰满宽大的风格发展。
” 孙机说,电视剧中常常设置的酥胸半露领口低开的情况,并非初唐就已出现。
到武周开元前后,衫子的领口才开得较低,出现一些“淡红衫子掩酥胸”的画面。
此外,酥胸半露的装束一般只在特定场合穿着,如在宫廷、闺房中。
裙、衫、帔,这是唐时女装的三要素,无论地位尊卑、服饰丰俭,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长袖上衣,式样为窄袖短身。
唐代各种文献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装,上衣多称作“衫子”“衫”,如“藕丝衫子柳花裙”“红衫窄裹小撷臂”“香衫窄袖裁”等。
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206墓出土的 《唐质库帐历》中,登记了大量普通百姓典当赎取记录,其中涉及女衣者,几乎全数是“衫子”。
衫子一般指单衣,到了冬天,则改用夹衣,也成为“夹衫子”。
另外,初唐时期衫子袖窄,诗词中也常有描述,中晚唐衫子则略微宽松一些。
衫子的领子形式则较为多样,根据陶俑、壁画等文物,有直领对襟、交领、圆领对襟、圆领斜襟等多种形式。
孙机单郸厕肝丿菲搽十敞姜考证,由于古代布帛幅面较窄,缝制裙子要用好几幅布帛拼接在一起。
唐代一般用六幅布帛制成,《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文宗在提倡节俭的前提下,曾要求“妇人裙不过五幅”。
华贵一些的裙子则用到七幅到八幅。
根据《旧唐书·食货志》中关于布帛宽窄尺寸的记录,每幅布帛约等于现在的0.53米宽,那么文宗所提倡的五幅之裙约合2.65米宽。
唐朝妇女大多喜爱色彩浓艳的裙子,在文献中常将红裙称为“石榴裙”。
如《开元天宝遗事》说长安仕女游春时,用“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帷”。
许多诗人的诗句也反映了这种喜好,如白居易写的“山石榴花染舞裙”、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 在裙、衫之外,唐朝妇女都穿戴“帔”。
唐代的帔像一条长围巾,还可以称为“帔帛”或“帔子”,常用轻透的纱、罗制成,披搭在肩上,旋绕于手臂间。
帔帛往往印有花纹或加泥金银绘画,十分美观,在唐朝的一些小说文献总常有 “帔服鲜泽”“紫银泥罗帔子”等描绘帔帛华丽色彩的记录。
中晚唐的帔子装饰越发华丽,除了印花、泥金外,还有刺绣、彩绘、夹缬、晕裥等多种装饰工艺。
鹧鸪 ,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鹧鸪的形象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它的叫声像“行不的哥哥”,充满离愁别绪,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鹧鸪——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义和象征:一为离别。
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
借以常喻惜惜别情。
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为悲情。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为爱情。
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意象如同“燕子”“鸳鸯”。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 鸪鸣。
”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
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四为相思。
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