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 与,也,然,之,乎,者,焉,以,其,于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有哪...
也:主要是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用“也”或“兮”等分开,然:多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还有“以为对”“对”等意思。
之:多为助词“的”,文中“忽啼求之”,代词代文中所求的书,其后的“之”类同。
乎:多为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此外还有感叹的语气焉:文言疑问词或文言助词者:文中的意思是“...的样子”以:文中的意思是用、用以其:文言文中多有代指某人的意思。
于:“于舅家见之”——在的意思。
另外还有“至,到...时”“把”的意思。
不知道这样回答可以吗?
...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
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
(1)“故”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句;“致”为动词,“抑制”的意思,其后没有宾语,后面断句.句子断句为: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句子翻译为:然后宋人内心也不可避免有情感,所以宋人的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于内心不可抑制,于是借助词抒发出来.所以宋人专注于词,后人无法赶得上.(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重点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3)抓住材料中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来分析即可.“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诗歌言理而不言情;“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于内心不可抑制,于是借助词抒发出来;“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宋人致力于写词.答案:(1)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2)周邦彦(周美成)、秦观(秦少游)(3)①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诗歌言理而不言情.②宋人的欢愉愁怨之情于内心不可抑制,于是借助词抒发出来.③宋人致力于写词.
杜牧代表作是什么?(诗词)
以下几首都可以成为代表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
...“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
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予:我少时:年轻时汩,代有所为这件事然:但是渔歌菱唱:表修饰悔:后悔之:代词:很有:与今意同所:助词为:作为晚:年老的时候而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在世俗:与今意同颇,很有些作为(联系到是为这本书作序,所以应该是说在诗词上有作为):仍然不:代指诗词犹:能止:停止合起来我年轻时在世俗漂泊:不能能:漂泊于...
关于诗词的故事(急)
苏东坡与苏小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出名的才女,两人常对诗对联取乐。
相传苏小妹是门楼头,即前额突出。
苏东坡就说: 未出门前三五步, 额头已至画堂前。
苏东坡脸长的长。
苏小妹就回敬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还未流到腮。
苏小妹是窝窝眼,即眼眶深陷。
苏东坡就抓住这一点,写诗道: 几次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东坡是个大胡子,苏小妹自然不肯放过。
回诗道: 几回口角无觅处, 忽听毛里有声传。
总之,兄妹俩谁也不让谁,在善意的嘲讽中却是乐趣无穷,相处甚好。
苏小妹三难秦少游 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
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自混沌初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虽则造化无私,却也阴阳分位。
阳动阴静,阳施阴 受,阳外阴内。
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
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 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 衣。
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飧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
所以大家闺女,虽曾读书识 字,也只要他识些姓名,记些帐目。
他又不应科举,不求名誉,诗文之事,全不相干。
然虽 如此,各人资性不同。
有等愚蠢的女子,教他识两个字,如登天之难。
有等聪明的女子,一 般过目成诵,不教而能。
吟诗与李、杜争强,作赋与班、马斗胜。
这都是山川秀气,偶然不 钟于男而钟于女。
且如汉有曹大家,他是个班固之妹,代兄续成汉史。
又有个蔡琰,制《胡 笳十八拍》,流传后世。
晋时有个谢道韫,与诸兄咏雪,有柳絮随风之句,诸兄都不及他。
唐时有个上官婕妤,中宗皇帝教他品第朝臣之诗,臧否一一不爽。
至于大宋妇人,出色的更 多。
就中单表一个叫作李易安,一个叫作朱淑真。
他两个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 才。
论起相女配夫,也该对个聪明才子。
争奈月下老错注了婚籍,都嫁了无才无学之人,每 每怨恨之情,形于笔札。
有诗为证: 鸥鹭鸳鸯作一池,曾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那李易安有《伤秋》一篇,调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正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总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忄欠〕 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朱淑真时值秋间,丈夫出外,灯下独坐无聊,听得窗外雨声滴点,吟成一绝: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到又昏黄。
那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后来刻成诗集一卷,取名《断肠集》。
说话的,为何单表那两个嫁人不着的?只为如今说一个聪明女子,嫁着一个聪明的丈 夫,一唱一和,遂变出若干的话文。
正是: 说来文士添佳兴,道出闺中作美谈。
话说四川眉州,古时谓之蜀郡,又曰嘉州,又曰眉山。
山有蟆顺、峨眉,水有岷江、环 湖,山川之秀,钟于人物。
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
当时称为 老苏。
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
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 别号颖滨。
二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 职。
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
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这也不在话下。
更有一桩奇处,那山 川之秀,偏萃于一门。
两个儿子未为希罕,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 闻一知二,问十答十。
因他父兄都是个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 诗词歌赋。
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况且小妹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
十岁上随父 兄居于京师寓中,有绣球花一树,时当春月,其花盛开。
老泉赏玩了一回,取纸笔题诗,才 写得四句,报说:“门前客到!”老泉阁笔而起。
小妹闲步到父亲书房之内,看见桌上有诗 四句: 天巧玲珑玉一邱,迎眸烂熳总清幽。
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小妹览毕,知是咏绣球花所作,认得父亲笔迹,遂不待思索,续成后四句云: 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
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小妹题诗依旧放在桌上,款步归房。
老泉送客出门,复转书房,方欲续完前韵,只见八 句已足,读之词意俱美。
疑是女儿小妹之笔,呼而问之,写作果出其手。
老泉叹道:“可惜 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自此愈加珍爱其女,恣其读书博 学,不复以女工督之。
看看长成一十六岁,立心要妙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
急切难得。
忽 一日,宰相王荆公着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
原来王荆公,讳安石,字介甫。
初及第 时,大有贤名。
平时常不洗面,不脱衣,身上虱子无数。
老泉恶其不近人情,异日必为奸 臣,曾作《辨奸论》以讥之,荆公怀恨在心。
后来见他大苏、小苏连登制科,遂舍怨而修 好。
老泉亦因荆公拜相,恐妨二子进取之路,也不免曲意相交。
正是: 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
从来势利不同心,何如意气交情深。
是日,老泉赴荆公之召,无非商量些今古,议论了一番时事,遂取酒对酌,不觉忘怀酩 酊。
荆公偶然夸能:“小儿王〔雨↑方↓〕,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
...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
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如何翻译...
陆游对词的认知与创作,在思想深处是颇有矛盾的。
他认为词不登大雅之堂,不能与“言志”的诗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却非常喜欢填词,并乐此不疲。
他在《长短句序》中说:“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志吾过。
”从理性上说,他站在士大夫立场上,仍以词为小道,并对早年“汩于世俗”作词而“悔之”。
这种观点是相当陈旧的,在当时就是落后的,是对词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贬抑与否定;但从感性上讲,他非常喜欢作词,虽然对自己曾经作词“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虽说“绝笔已数年”,实则后来仍写了许多词;虽曰编辑词集是为了“以志吾过”,实则爱而不舍,不能丢弃。
这种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还反映在他对词的评价上。
他对前人的词作或词集,做过一些题跋,其矛盾思想在这些题跋中,得到集中而突出的反映。
他在《跋〈花间集〉》时说:“《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彭孙遹云:“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
”(《金粟词话》)《花间集》多系西蜀词作,在晚唐五代时期,四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映市民情绪与统治阶级享乐思想的词,得到空前的发展。
陆游对《花间集》作者的责难,既与晚唐五代西蜀的社会不符,又反映出他的文学观念的正统,以“言志”的诗衡量言情的词,因此对《花间集》的词人只写艳情而不顾国计民生极为反感,但他对前人的一些词作,则极为欣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说:“飞卿《南歌子》八阕,语意工妙,殆可追配刘梦得《竹枝》,信一时杰作也。
”(《渭南文集》)又说:“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疏惜别之意,惟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学诗者当以是求之”(《渭南文集》)。
他谈的是温飞卿与苏轼的词,但最后却说“学诗者当以是求之”。
可见,他对词与诗的体格是不大分辨的,甚至可以说词法与诗法是一致的,没有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他在评陈师道词时说:“陈无己诗妙天下,以其余作辞(词),宜其工矣。
顾乃不然,殆未易晓也。
”(《渭南文集》)诗词异体,作法自别,一位作者擅长此而不擅长彼,这是常见的现象,有什么奇怪?陆游对陈师道工诗而不工词不大理解,说明他对诗词之体格微妙区分是不大了然的。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以及对诗词作法不分的观点,反映在他写词上,不是自觉地遵守体格,而是自发地填词。
那么,他对词的本色、特征,不是那么精到和谙熟,于是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诗人之笔填词,出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谁能举出含有崧、然两个字的诗词或成语等,举得例子要是积极向上...
成语名称 崧生岳降 成语拼音 sōng shēng yuè jiàng 称出身高贵的大臣,或喻天赋特异者.成语来源 《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毛传:“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岳降神灵和气,以生申甫之大功.”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传是古四岳后裔 包含“然”的成语共有223个 一、3个在第一位:然荻读书、然糠照薪、然糠自照 二、168个在第二位:蔼然可亲、蔼然仁者、安然如故、安然无事、安然无恙 岸然道貌、黯然伤神、黯然神伤、黯然失色、黯然无色 黯然销魂、昂然直入、昂然自得、昂然自若、傲然挺立 傲然屹立、勃然变色、勃然大怒、勃然奋励、惨然不乐 灿然一新、粲然可观、冁然而笑、怅然若失、怅然自失 超然不群、超然独处、超然独立、超然绝俗、超然迈伦 超然物外、超然象外、超然远举、超然远引、超然自得 超然自逸、超然自引、怆然涕下、嗒然若丧、怛然失色 淡然处之、淡然置之、荡然无存、幡然改途、幡然悔悟 翻然改进、翻然改图、翻然悔悟、斐然成章、斐然乡风 斐然向风、废然而反、废然而返、忿然作色、怫然不悦 怫然作色、艴然不悦、果然如此、酣然入梦、悍然不顾 浩然之气、赫然而怒、涣然冰释、焕然如新、焕然一新 恍然大悟、恍然若失、惠然肯来、惠然之顾、浑然天成 浑然无知、浑然一体、浑然自成、混然天成、混然一体 豁然大悟、豁然顿悟、豁然贯通、豁然开朗、豁然开悟 豁然确斯、豁然省悟、火然泉达、霍然而愈、计然之策 计然之术、寂然不动、寂然无声、戛然而止、斠然一概 孑然一身、截然不同、井然有条、井然有序、憬然有悟 迥然不群、迥然不同、慨然应允、慨然允诺、溘然长逝 溘然长往、岿然不动、岿然独存、喟然长叹、了然无闻 了然于胸、茫然不解、茫然若失、茫然自失、靡然成风 靡然从风、靡然顺风、靡然乡风、靡然向风、漠然置之 判然不同、庞然大物、怦然心动、凄然泪下、悄然无声 愀然不乐、愀然无乐、跫然足音、阒然无声、确然不群 潸然泪下、爽然若失、爽然自失、肃然起敬、肃然生敬 索然寡味、索然无味、泰然处之、泰然自若、坦然自若 陶然自得、恬然自足、同然一辞、突然袭击、惘然若失 巍然屹立、蔚然成风、萧然物外、欣然自得、袖然冠首 袖然居首、袖然举首、轩然大波、轩然霞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哑然失笑、嫣然一笑、晏然自若、依然故我 依然如故、夷然自若、怡然自得、怡然自乐、怡然自若 毅然决然、隐然敌国、悠然自得、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昭然若揭、卓然不群、自然而然 三、3个在第三位:不期然而然、不轻然诺、想当然 四、47个在第四位:比比皆然、不期而然、不以为然、处之泰然、春意盎然 大谬不然、大缪不然、大义凛然、道貌岸然、道貌凛然 道貌俨然、防患未然、功到自然成、故我依然、圭角岸然 果不其然、寒灰更然、浩气凛然、环堵萧然、理所必然 理所当然、理之当然、毛发悚然、毛发耸然、毛骨悚然 毛骨耸然、毛骨竦然、任其自然、神采奕然、死灰复然 听其自然、兴趣盎然、兴味索然、兴致索然、须眉皓然 俨乎其然、一见了然、一目了然、意兴盎然、意兴索然 毅然决然、舆论哗然、再不其然、曾不惨然、正气凛然 自然而然、足音跫然 五、7个在其他位置:不期然而然 防患于未然 防祸于未然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习惯成自然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苏轼的比较著名的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词牌释义】 〔题考〕 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
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
”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妓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词曲之名,有所昉矣。
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
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
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作法〕 本调一百字。
起句四字,不用韵,平仄一定。
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韵;第三、四字平仄不拘。
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
第三句七字,不用韵,与[满江红]第五句同。
第四句六字,与[双双燕]第六句同。
第五、第六为四字对句,不用韵,与[换巢鸾凤]后阕第四、五句同。
第十句五字,与[烛影摇红]第四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
第八句四字,与第九句六字,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
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协韵,第一字可仄。
其语气自需一气呵成。
后阕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韵;第一、三字俱可作平,与[玉漏迟]后阕起句同。
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与[青玉案]结句同。
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也。
以下句法,全与前回。
望天低、 ●○⊙(豆) 吴楚眼空无物。
⊙●●○○▲(仄韵) 指点六朝形胜地, ⊙●⊙○○●●(句) 惟有青山如壁。
⊙●⊙○○▲(协仄韵) 蔽日旌旗, ⊙●○○(句) 连云樯橹, ○○⊙●(句) 白骨纷如雪。
⊙●○○▲(协仄韵) 大江南北、 ⊙○○●(豆) 消磨多少豪杰。
⊙○○●○▲(协仄韵) 寂寞避暑离宫, ⊙●⊙●○○(句) 东风辇路、 ○○⊙●(豆) 芳草年年发。
○●○○▲(协仄韵) 落日无人松径冷, ⊙●○○○●●(句) 鬼火高低明灭。
⊙●○○○▲(协仄韵) 歌舞樽前, ⊙●○○(句) 繁华镜里, ⊙○⊙●(句) 暗换青青发。
⊙●○○▲(协仄韵) 伤心千古、 ⊙○○●(豆) 秦淮一片明月。
(一作平) ⊙○○●○▲(协仄韵)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8.华(hua)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17.酹: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把周瑜丑化成一个狭隘嫉妒的小人,是严重违背历史的。
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赏析】 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
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
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
谁知道诗词的“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前人讨论词的起源问题,大约从三个角度入手:诗与词的关系、词的长短句样式之渊源、音乐与词的关系。
从时间上往前追溯,前人则分别认为词起源于远古诗歌、《诗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近体诗等等。
以下根据诸说上溯年代的远近,分别一一介绍。
1、起源于远古说 清人汪森等根据词的句式长短参差错落的文体特征,追溯词的起源。
他们发现,自从有了诗歌也就有了长短不一的句式,那么,词的源头自然可以推溯到上古。
汪森的《词综序》说: 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
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篇篇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 迄于六代,《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其不即变为词者,四声犹未谐畅也。
自古诗变为近体,而五七言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则不得不更为词。
当开元盛日,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
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
编辑《词综》且时与汪森讨论的朱彝尊,词学观点与汪森完全一致。
他在《水村琴趣序》中说: 《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
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
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耳。
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
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
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
《五子之歌》则出自《尚书·夏书》,后人相传其为夏时的歌曲。
朱、汪二人从远古的《南风》、《五子》等诗歌开始,又延及《诗经》及以后其他诗歌中的长短句,认为词中长短句的源流既广且长。
朱、汪二人纯粹从句式的长短出发,推溯词的源头,忽略了词的音乐特征,引来其他词论家的批评。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引王述庵《词综序》说: 汪氏晋贤,序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
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
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本于乐。
乐本乎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
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
故孔颖达《诗正义》谓风、雅、颂有一二字为句,及至八九字为句者,所以和人声而无不均也。
三百篇后,楚辞亦以长短为声。
至汉郊祀歌、铙吹曲、房中歌,莫不皆然。
苏、李画以五言,而唐时优伶所歌,则七言绝句,其余皆不入乐府。
李太白、张志和以词续乐府,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
由唐而宋,多取词入于乐府,不知者谓乐之变,而其实所以合乐也。
王氏之意,认为讨论词的起源之着重点在合乐而不在句式长短,这无疑是正确的。
明人俞彦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凡歌,必比之钟鼓管弦,诗词皆所以歌,故曰乐府。
……故盈天地间,无非声,无非音,则无非乐。
”从诗与词皆可以配乐演唱的特征出发,俞彦也认为词起源于上古,他说:“词于不朽之业最为小乘,然溯其源流,咸自鸿蒙上古而来。
如亿兆黔首,固皆神圣裔矣。
”(皆见《爰园词话》) 2、起源于《诗经》、《楚辞》说 诗三百经孔子删整,被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的源头。
讨论词的起源,许多词学家自然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词乃“小道”、“小技”,为体不尊,向来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
南宋以后,由于苏轼词的影响与词坛风气的转移,词人们开始要求歌词也能寄托更多的社会内容,抒发个人的性情怀抱,即要求以重大题材入词。
如此以来,必须提高词的社会地位,为词在正统文坛中争得一席之地,于是,词坛上出现了“尊体”的呼声。
最初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经》、《楚辞》,就是这种“尊体”的一种具体措施。
胡寅《题酒边词》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
古乐府者,诗之傍行也。
诗出于《离骚》、《楚词》,而《离骚》者,变风变雅之怨而迫、哀而伤者也。
其发乎情则同,而止乎礼义则异。
”张镃《题梅溪》说:“《关雎》而下三百篇,当时之歌词也。
圣师删以为经。
后世播诗章于乐府,被之金石管弦,屈、宋、班、马由是乎出。
而自变体以来,司花傍辇之嘲,沉香亭北之咏,至与人主相友善,则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
” “尊体”的呼声,到清代登峰造极。
词起源于《诗经》与《楚辞》的说法,更加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碧鸡漫志提要》说:“宋词之沿革,盖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
及其中叶,词亦萌芽。
至宋而歌诗之法渐绝,词乃大盛。
”清成肇麐《唐五代词叙》说:“十五国风息而乐府兴,乐府微而歌词作。
”清许宗彦《莲子居词话序》说:“自周乐亡,一易而为汉之乐章,再易而为魏晋之歌行,三易而为唐之长短句。
要皆随音律递变,而作者本旨无不滥觞楚骚,导源风雅,其趣一也。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引郭麐之语云:“词家者流,源出于《国风》,其本滥于齐梁。
”清丁炜《词苑丛谈序》说:“诗与词,均《三百》之遗也。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