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的与淮安有关的文学作品(诗词,美文,传说,故事等)
汉赋大家开先河 不过,按正规的说法,淮安文学史当从枚乘算起。
枚乘(?~前140)是西汉辞赋家。
他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人。
曾做过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
吴王是刘邦的侄子,当时才20岁,野心很大。
汉景帝时,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
50天便兵败被杀。
在七国之乱前,枚乘曾上书谏阻吴王不要起兵,这篇题为《谏吴王》的上书,成为江苏现存最早的一篇散文。
七国叛乱中,他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
此时枚乘便投向梁孝王刘武,做了他的文学侍从。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汉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辞官。
汉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他死于途中。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属于诗歌的一种。
汉赋包括骚体赋、散体赋和国言赋。
枚乘的《七发》是散体赋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史上“七体”的首创。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
首段为序,大意是,出入车辇为瘫痪之兆,深宫幽室是寒热的媒体,妖姬美妾是伤害性命的刀斧,美酒珍肴是丧生的毒药。
序言结束,吴客提醒楚太子注意七件事,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要言妙道。
前六段重点写曲江观涛,形容曲江的江涛“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写得意气分发。
第七段“要言妙道”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吴客劝楚太子要从前人的学说中悟出真理,这才能根治疾病。
《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
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
《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这种艺术手法定型为一种模式,称“七体”,后世模仿者很多,如曹植的《七启》,张协的《七命》。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盖文章领袖”。
由此可见,淮安文学史,从开始起步时,就有领袖般水准。
枚乘去世后,汉武帝得知他还有一个儿子枚皋,便召他进京为郎官。
枚皋写作速度很快,写赋有百余篇,当时亦大有名气。
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一篇也没有留下来。
“建安七子”真风流 “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曹操读着这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文章,一方面为文章的铺张扬历纵横驰骋而折服,一方面又为文章如此辱骂自己的父而愤怒,以至最后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俘虏了文章的作者后,怒斥道:你起草文告骂我也就罢了,我父亲关你何事要受你辱骂?不过最后曹操重人才,还是放过了各为其主的文章作者,将他收在自己门下作了司空军师祭酒,主管记室。
这文章的作者,便是东汉末年出生在广陵射阳(今淮安境内楚州东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字孔璋。
他的这篇檄文,共1471字,排比对偶,显示着散文骈体化趋势,是骈文的趋形。
以他这篇文章开始,文学史上出现了“书檄”这种文体,如之后的骆宾王《讨武曌檄》等。
陈琳还作诗,留下的共有4首,其中乐府诗《钦马长城窟行》,共28句,写了人民徭役之苦。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全诗民歌的色彩很浓,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溢于言表,读来让人泪流不止。
由是,淮安人陈琳位列“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中的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
第三届淮扬菜美食节·淮安文学史(3) 南朝乐府一大家 文人中要说命不好的,怕要数鲍照了。
但虽为小官,一生不得志,生前文学成就就很高名气也很大的文人,也当数鲍照。
《江苏省志·文学志》称:南朝刘宋王朝时,提到田园诗,必想到谢灵运,但要提起当时的乐府体诗,当推鲍照了。
鲍照(约公元412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涟水境内)人。
鲍照少时家世贫贱,曾从事农耕,但他志向远大,喜读诗书。
只是魏晋以后,门阀制度盛行,高官皆出自高门士族,所以像鲍照这样出身微寒的知识分子,命运中只能是悲惨了。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26岁的鲍照进谒当时为江州刺史的临川王刘义庆,但未获接见。
鲍照进而希望用贡诗言志的方法,在刘义庆面前展露自己出众的才志,却被告诫说:“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鲍照勃然大怒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干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南史》本传)此次贡诗言志,他终被刘义庆留在幕下供职。
刘义庆死后,他又在始兴王府中担任了同样的职务,直到元嘉末年。
宋孝武帝为了削弱台阁大臣的权力,开始提拔一些寒门出身的近臣。
鲍照于孝武帝考建初年(公元454年)任海虞令,继官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入侍孝武帝。
但不久又因不甘卑躬屈节而被贬为秣陵令、永嘉令。
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以后,鲍照为临海王荆州刺史刘子顼前军参...
中国近代诗人作家已经去世名单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光绪举人。
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
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
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
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黄节(1873--1935) 近代诗人。
字晦闻,广东顺德人。
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 创立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态度趋于保守。
所著有《兼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谢康乐诗注》等。
陈去病(1874--1933) 近代诗人。
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人。
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同盟会。
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
所著有《浩歌堂诗钞》。
又曾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
陈天华(1875--1905) 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 年留学日本,与邹容等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
起义未成,流亡日本。
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任《民报》编辑。
12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所留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
所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
另撰有小说《狮子吼》。
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秋瑾(1879--1907)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
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以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为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而归国,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
同年七月徐锡麟刺杀恩铭,但起义失败。
清政府发觉皖、浙间联系,即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逮捕秋瑾。
坚贞不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善诗歌,作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体现了爱国精神,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亦能词。
遗稿编入《秋瑾集》。
夏敬观(1875--1953) 近代诗人。
字剑丞,号盥人、呋庵,江西新建人。
光绪 举人,官提学使。
入民国,任浙江教育厅长。
晚岁寓居上海。
诗学梅尧臣。
亦能作词与绘画。
所著有《忍古楼诗集》、《忍古楼词》、《音学备考》等。
高旭(1877--1925) 近代诗人。
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江苏金山(今属 上海市)人。
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曾写作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诗篇,后期意志日趋消沉。
所著有《天梅遗集》等。
王国维(1877--1927) 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及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之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1927年于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所作中国古代史地、戏曲史等方面之文献整理、考订工作,具有长远参考价值。
生平著作共六十馀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有四十二种。
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
马君武(1882--1939) 名和,以字行,一字贵公。
广西桂林人。
初留学日本, 参加同盟会。
后赴德国,习冶金。
民国成立,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
后经营工业。
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
爱好文学。
其诗格律自由,并用歌行体翻译拜伦、席勒等人作品。
所著有《马君武诗稿》。
又曾翻译达尔文著作。
苏曼殊(1884--1918) 近代文学家。
原名玄瑛,字子谷。
后为僧,号曼殊。
广 东中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
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
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
与章炳麟、柳亚子等...
谁知道鬼节要做什么吗?比如说什么禁忌的
鬼节 开放分类: 传说、节日、神话、民族、风俗 目录 ? 鬼节简介 ? 鬼节起源 ? 鬼节文化 ? 鬼节历史 ? 鬼节诗词 鬼节简介 [编辑本段] 四大鬼节: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鬼节注意事项: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 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我国传统节日 参见 “ 清明节 ”词条。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
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
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
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
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
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
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
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
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
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
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
中国近代文学家简介...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光绪举人。
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
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
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
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黄节(1873--1935) 近代诗人。
字晦闻,广东顺德人。
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 创立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态度趋于保守。
所著有《兼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谢康乐诗注》等。
陈去病(1874--1933) 近代诗人。
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人。
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同盟会。
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
所著有《浩歌堂诗钞》。
又曾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
陈天华(1875--1905) 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 年留学日本,与邹容等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
起义未成,流亡日本。
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任《民报》编辑。
12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所留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
所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
另撰有小说《狮子吼》。
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秋瑾(1879--1907)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
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以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为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而归国,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
同年七月徐锡麟刺杀恩铭,但起义失败。
清政府发觉皖、浙间联系,即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逮捕秋瑾。
坚贞不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善诗歌,作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体现了爱国精神,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亦能词。
遗稿编入《秋瑾集》。
夏敬观(1875--1953) 近代诗人。
字剑丞,号盥人、呋庵,江西新建人。
光绪 举人,官提学使。
入民国,任浙江教育厅长。
晚岁寓居上海。
诗学梅尧臣。
亦能作词与绘画。
所著有《忍古楼诗集》、《忍古楼词》、《音学备考》等。
高旭(1877--1925) 近代诗人。
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江苏金山(今属 上海市)人。
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曾写作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诗篇,后期意志日趋消沉。
所著有《天梅遗集》等。
王国维(1877--1927) 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及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之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1927年于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所作中国古代史地、戏曲史等方面之文献整理、考订工作,具有长远参考价值。
生平著作共六十馀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有四十二种。
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
马君武(1882--1939) 名和,以字行,一字贵公。
广西桂林人。
初留学日本, 参加同盟会。
后赴德国,习冶金。
民国成立,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
后经营工业。
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
爱好文学。
其诗格律自由,并用歌行体翻译拜伦、席勒等人作品。
所著有《马君武诗稿》。
又曾翻译达尔文著作。
苏曼殊(1884--1918) 近代文学家。
原名玄瑛,字子谷。
后为僧,号曼殊。
广 东中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
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
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
与章炳麟、柳亚子等...
我和孩子7.15那天准备出去旅游,那天是鬼节有啥忌晦的吗?
鬼节注意事项: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 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清明节 我国传统节日 参见 “ 清明节 ”词条。
七月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
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
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
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
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
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
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
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
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
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
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
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
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
求带“慧”字的诗词
慧心近空心,非关髑髅孔。
对面说不识,饶你母信董。
——《慧心近空心》(唐代王梵志作品)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僧院花》(唐代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 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
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
——《红鹦鹉 商山路逢。
》(唐朝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 柳腰花貌天然好,聪慧更温柔。
千娇百媚,一时半霎,不离心头。
是人总道新来瘦,也著甚来由。
假饶薄命,因何瘦了,剗地风流。
——《眼儿媚》(宋朝杨无咎作品,选自全唐诗)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忆幼子》(唐朝杜少陵全集,选自全唐诗) 莫上青云去,青云足爱憎。
自贤夸智慧,相纠斗功能。
——《不如来饮酒七首》(唐代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 寺近朝天路,多闻玉佩音。
鉴人开慧眼,归鸟息禅心。
——《题静住寺钦用上人房》(朝马戴全集,选自全唐诗) 阆苑瑶台指旧居。
当年一念别仙都。
庆门曾梦得明珠。
赋畀已教尘累浅,修持更与俗缘疏。
慧心从此悟真如。
——《浣溪沙》(宋朝晁端礼全集,选自全唐诗) 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咏意》(唐代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 蒲团僧定风过席,苇岸渔歌月堕江。
谁悟此生同寂灭,老禅慧力得心降。
——《宿湖边山寺》(唐代顾况作品,选自全唐诗)...
含慧字的诗词
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草低金城雾。
木下玉门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慧1.慧心近空心--王梵志2.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白居易3.耳聪心慧舌端巧,--白居易4.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白居易5.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白居易6.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白居易7.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白居易8.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白居易9.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白居易
歌颂安阳甲骨文的诗词
探芳信 甲骨文祭子无恣!会顾念斯文,敬惜字纸?甲骨蝌蚪老,谁更问经史!殷墟龙骨犹堪药?春又安阳垒。
可怜龟、枉自牺牲,媚天迎鬼。
学不亦如此!问死得无憾,懵懂庚子?此后闻人,似而已,是而已。
今逢四海为家日,客满墟前市。
尽桑田、不复虹桥逝水。
满江红 甲骨文三大古文,唯殷契、可书可读。
千秋岁、绵延不绝,至今如曙。
惊世惊天龟甲片,神奇神秘卜辞骨。
十万枚、灿烂放光芒,四海馥。
见天日、驱迷雾;传说事,多证录。
上古大兴亡,一清二楚。
华夏江山芳万代,秦文汉语功千古。
新世纪、方块热寰球,龙飞舞。
慧字小篆怎么写
【hui】 彗 (1) 彗 huì (2) (会意。
甲骨文象扫竹之形,本是象形字。
小篆增加“又”(手),构成了会意字。
本义:扫帚) (3) 同本义 [broom] 彗,埽竹也。
――《说文》 国中以策彗恤勿驱。
――《礼记·曲礼》 拥彗先驱。
――《史记·孟荀传》 忽若彗泛画涂。
――《汉书·王褒传》 太公拥彗。
――《汉书·高帝纪》 (4) 又如:彗汜画涂(以帚扫秽,以刀划泥。
比喻极其容易) (5) 彗星的简称 [comet] 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 彗星者,天之旗也。
――《河图帝通纪》 (6) 又如:彗光(彗星的光束);彗孛(彗星和孛星);彗孛干犯(彗星侵犯);彗勃(即彗孛。
彗星和孛星) 彗 huì (1) 扫;拂 [sweep] 戈铤彗云。
――班固《东都赋》 (2) 在阳光下曝晒 [expose to the sun] 日中不彗,是谓失时。
――《六韬》 彗 huì 聪慧的。
通“慧” [intelligent] 淮南王有女陵,彗有口辨。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彗尾 huìwěi (1) [tail of a comet]∶一颗彗星的明亮的尾部延伸部分,可以是彗头的扩展或者具有某种结构,因而能与彗头有所区别;彗尾主要由气体和尘埃组成 (2) [comet tail]∶彗星的尾巴,尤其对亮度或形状而言 彗星 huìxīng [comet] 是明亮彗核周围通常包着的朦胧彗头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当它运行的轨道部分靠近太阳时经常出现长长的彗尾,由于辐射压力使彗尾指向远离太阳的方向,彗星的运行轨道随着从近似圆形到抛物线而具有不同的偏心率,轨道倾角从0暗?80?运行周期从3年到几千年。
通称扫帚星 彗星袭月。
――《战国策·魏策》 彗 huì ㄏㄨㄟˋ 扫帚:~星(俗称“扫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