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韵 诗词

时间:2020-10-20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入声韵 诗词

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在古格律诗词中的"入声韵"

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

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

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

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

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

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

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

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

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

窃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

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者各...

诗词里的“韵部”是什么?

韵,包括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与韵母和韵部有区别。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包括声调,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

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

编辑本段内容韵这个概念来自于诗歌。

自有诗歌起,就有韵的事实,但是上古并无韵的概念,因此,顾炎武称“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以下也”。

也就是说,上古有押韵的事实和现象,但是人们并未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因而也没有指称这一现象的术语。

后代的文人逐渐注意到诗歌韵文同声押韵形成韵律美的音韵现象,才逐渐出现了韵的概念。

押韵的意思,是句子中相对应位置的字,收声相同,称为押韵。

所谓收声相同,就是说字的音节末尾的部分相同。

汉字的一个音节由声母、介音(也就是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部分组成,(刘复称之为“头颈腹尾神”五分),那么五部分中哪些部分相同就算作“收声相同”?这可以从古人的用韵实际中归纳出来。

从诗歌押韵可以看出,收声相同就是指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称为押韵。

其中,宋词和元曲的用韵,还可以不同声调通押,因此可以看出“韵腹加韵尾”是押韵的基本单位,为了便于称呼,就把音节中韵腹加韵尾的部分称为“韵基”。

韵书所谓韵,就是押韵的韵。

韵基相同是同韵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韵文对押韵要求不同,有的仅要求韵基相同,有的不仅要韵基相同,而且要求声调相同。

因此,不同的韵书韵的概念也有不同,如《切韵》系韵书是区别声调的,他的韵,是韵基、声调相同的字。

《中原音韵》是不区别声调的,他的韵仅是韵基相同的字。

因此辨别古书中“韵”的概念,须视情况而定。

韵部是比较晚起的一个概念,在清代古音学出现之前,韵书和音韵学只称“韵”而不称“韵部”。

所谓韵与韵部,实际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汉字之间具有韵基相同的关系,就叫“韵”;具有同韵关系的一组字,就形成一个“韵部”。

在清代以前,无论韵还是韵部,都可以叫做“韵”。

从清儒开始,一般韵基相同的一组字,就称为“韵部”,而“韵”则专指韵基、声调相同编辑本段韵部韵部,与汉语音节的声部相对,特指狭义上的韵母,由汉语音节的韵基和韵调构成。

韵基(普通话)包括:a\o\e\ai\ei\ao\ou\an\en\ang\eng\er\i\u\v;其中:e读作“鹅”或“也”尾韵,v读作“鱼”。

韵调(普通话)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五种。

诗词里的“韵部”是什么?

一、 韵部概念: 写诗须押韵,古汉语第二册《诗经》中对韵进行了分类归纳,《古汉语》对韵有一个通论,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对古韵部的简单知识作了介绍。

诗词以中古韵部为主,但联系上古韵部,《诗经》用韵用的是上古韵。

通过读《诗经》可以了解到韵从古到今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叫做历史音变。

在今天保存古代语音面貌较多的是广东话、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还有赣方言以及吴方言,但是到了北方方言已经看不到太多的古代语音面貌了。

历史音变是语音随着历史的变化,并且是非常有规律的。

一般认为音韵学是比较难学的,在以前还号称是绝学,而实际上语音变化的规律性是最强的、最严整的。

二、历史音变划分: 一般把历史音变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在时间上是这样划分的: 1、上古:先秦--晋(先秦、两汉、魏、晋)。

将上古的时间划分到晋,是因为到了晋,中国出现了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使得之后的北方语音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因此把上古的最后分水岭划到晋。

2、中古:南北朝--宋。

中古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唐、宋,跟上古相比,有比较大的出入。

3、近代:元、明、清。

宋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就是元(即蒙古)的入主,这次发生变化后,那时的作品现在已经基本都能读懂。

4、现代:二十一世纪以来。

三、诗词韵部的区别: 诗词的韵部也有区别,例如:上古《诗经》的韵,中古唐诗宋词的韵以及近代元曲的韵差别都很大,元曲即元大都音系和今天已经差不多。

举例说明: 例一:《关雎》(《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很明显是押韵了,但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在现在看来根本没有押韵,但在上古却是押韵的,都押一个-k尾的入声韵。

例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唐诗):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中的衰有两个音,即:shuai,cui。

在这里好多人都自作聪明的把这个字读作cui ,而实际上应该读作shuai ,是"回"的读音改变了,"回"在古代念huai 。

例三:杜牧的《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中的"斜"读作xie ,那个时候可以押韵,但现在已经不能够去押韵了,这是古韵的变化。

以上三例第一例为上古韵,其余两个为中古韵。

四、和韵有关的知识: 1、押韵 诗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押韵,而由于历史音变,曾经押韵的诗如今读来已经不押韵了,所以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以免出现一些问题。

2、韵的分类: 韵头、韵腹、韵尾。

但有的韵母是头、腹、尾兼具;有的是有头、腹;有的是有腹、尾;有的只有腹。

押韵是可以不计韵头的,例如: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麻是-α 村庄儿女各当家。

家是-iα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瓜是-α 从中可看到押韵是不计韵头的。

3、韵脚 押韵的字叫韵脚。

诗句的押韵落在最后一个字上,《诗经》里面的韵有的没有落在脚上,《诗经》有一种现象,有的时候句末的一个字是虚词、虚字,这时考虑韵要抛开虚字,往前数,虚字之前的那个字才是韵字,所以《诗经》中会有韵脚是倒数第二个字的情况。

例如: 《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这里面"之"不是押韵的,"采"、"有"在上古是押韵的,"掇"与"捋","袺"与"襭"在现在还是押韵的。

4、韵根据韵尾辅音可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无辅音韵尾的韵,音节读下来收在元音上。

阳声韵:有辅音韵尾。

(-m、-n、-η)即鼻音韵尾,现在只有-n、-η两种,但在中古还有-m尾,并且今天的广东话还有-m尾,现在普通话中-m到-n中了。

入声韵: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韵,但在广东话中有,辅音韵尾为(-p、-t、-k)即塞音韵尾,所有的入声韵在今天的普通话里都读阴声韵,就是脱落了,消失了。

古汉语中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关系,这种关系叫做对转关系,也就是韵腹相同的时候,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会有变化,实际上是语言内部的一种调节,例如:改革(同源字),两个字语音相近、相同,意思可能相关,叫做同源,同源就可能有对转的现象,改和革,改-α革-αt意思可以对转,是阴和入的对转。

再有,不伦不类,伦-类-t,是阳和入的对转。

宽-an阔-at,是阳入。

形声字,难、傩是阳声韵和阴声韵的对转;先、洗,先是阳声韵,洗是一个阴声韵;椎、准,椎是阴声韵,准是阳声韵。

同时他们可以押韵。

如果是阳和入对转应该是-m/-p、-n/-t、-η/-k.这种对转主要是发音他们的发音部位相同。

五、上古韵部 古代汉语第二册540页,通论十五,将《诗经》的韵律情况归类如下表:序号阴声韵序号入声韵序号阳声韵1之部2职部? -k3蒸部-η4幽部 -u5觉部- uk6冬部- uη7宵部 -o8药部-ok11东部-cη9侯部-c10屋部-ck??14阳部-aη12鱼部-a?13锋部-ak17耕部-eη15支部-e16锡部-ek20真部-αη1...

诗词的用韵

展开全部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

入声韵有哪些?是否每个韵部可以互押?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en)子(cix)圣(sjengh)哲(triet)”;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现代吴语中的绍兴方言和闽南语的潮州方言区分阴阳二类声调,阴调对应清音,阳调对应浊音. (1).汉语字音的声调.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 【出处】:《南史·陆厥传》:“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约 ( 沉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新唐书·权德舆传》:“ 德舆 生三岁,知变四声.” 【示例】: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平上去入”中的“入声”字现在是什么声调?

“入声”是古汉语四声之一。

普通话没有入声,有些方言有入声。

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有时还带有辅音韵尾。

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

入声在汉语的发展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入声在粤语、闽南语、海南话、客家语、部分赣语,完整保存韵尾三分[-p?],[-t?],[-k?]。

大部分赣语保留两种韵尾[-t?]和[-k?]。

在吴语、江淮官话、徽语、晋语、闽东语、莆仙语和极少数西南官话中合并为喉塞韵尾[-?]。

在部分江淮官话、闽中语、新湘语、闽北语中保留独立调值。

江浙话、湖南话、江西话、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潮汕话,都可以读出入声字。

尤其是粤语,保留了几乎全套的入声字。

入声是汉语之骨,许多南方人觉得,听北方人讲话,感觉很“油”,顺溜却缺乏高低起伏的美感,就因为北方人的话里,已经没有了铿锵有力的入声。

在诗文当中,运用好入声字,读起来就显得特别有力道。

如下面这首词:满江红[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词本身就是押的入声韵,在非韵脚的地方也用了不少入声字,如发、激、十、八、莫、白、踏、贺、肉、渴、拾,使得整首词读来有一种爆破般的感觉,充分体现作者悲愤、激越的情绪,如果用普通话来念,韵味全失。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本是老北京旗人,普通话非常标准,但她在学术演讲时,多次呼吁取消用普通话读诗词的做法,就是因为诗词所遵循的声韵标准是中古音,与近代音系的普通话天生不搭。

...

有的人写词用词林正韵,写诗用平水韵,可我写词写诗用的都是中华新...

展开全部 传统习惯,是用前者。

用新韵当然也无不可,不过个人以为,所谓的“中华新韵”所分各韵部宽严不均,还不如直接用汉语拼音来押韵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词韵,个人赞同还是依词林正韵,因个别词牌要专用入声韵,比如《满江红》、《秦楼月》等。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里,已没有入声发音。

而中华新韵从各韵部平上去中,又单独抽出原来的仄声字,显得不伦不类。

...

古音读古诗,你读对了吗

可以用古音读,可以用粤语等保留入声的南方方言读。

用粤语随便找古代的口号或诗歌读,就会发现惊人地押韵。

比如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zap1 阴入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jap1 阴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gap1 阴入都是入声韵。

平声是无法表现出曹植当时的情绪的。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lap6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gat1 另外也可以试下《满江红》,听听罗文唱得这首歌,也都是入声韵,以此表达悲愤的情绪展开全部...

古诗词中,同为仄声的不同声调(上声,去声,入声)的字有无可能押...

可参看有关的诗韵和词韵专著.词中长调上去声通押的例子很多.兹录周邦彦花犯一词如下: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苒熏素被.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