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加赏析
现代诗歌音乐性与格律的初学技巧》 中国现代诗歌的音乐论是现代诗歌初见形态时由西方引入的。
西方诗学家也有把诗歌音乐称为纯粹艺术的巅峰。
无论怎样,诗歌音乐论对于我们是抽象的。
但我们不可忽略音乐给人们由双耳到心灵的震撼感受。
所以,音乐是可以提升诗歌境界的。
虽然,是由西方诗歌音乐论引入,但由于不如英德文诗以重音做节奏的基础,我们更在法文诗歌音乐论中借鉴的多。
归根结底,学习现代诗歌音乐论的最根本目的是把音乐的美感恰当的运用到诗歌中去。
使诗歌的音乐感觉更接近诗歌本身的文字感觉。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阐述: 第一, 节奏。
在音乐中,我们粗俗的叫“拍子”。
我认为每一首诗歌应该有一定的拍节。
贯穿一节(至少两句/行),或是一首诗。
中国古代诗歌的拍子,是由平仄决定的,(重点说唐宋诗词)例如:词调《浪淘沙》: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下阕同)古代词多单音字,分为阴平、阳平(填平)上声去声入声(填仄)。
其中入声是方言字。
现代诗歌由于摈弃的了平仄,用双音字写诗。
现代的节奏也因此发生改变。
诗歌的节奏是语言的紧张程度。
并且是遵循某种拍子的规律,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的。
节奏还形象的被成作是诗歌的脉搏。
有理论提出节奏是诗歌形式范畴内的。
但我的观点是诗歌的节奏不单纯为形式上的,与思想内涵也有内在的联系。
引《追梦人》的诗句:“我在这辛勤耕耘过的土地/坠入忧伤的迷惘。
”具有内涵的字“辛勤”“耕耘”当我们读到它们的时候心理感受是想到的一个困难、逆境中在付出努力,并想挣拖出来重归希望变得轻松的感受。
再例如,土地给人以塌实,强悍的感受。
而蓝天却有清澈飘渺高远的感受。
人类的思想意识中,有自觉把不同颜色、形状、触、味觉等区分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的认知心理。
反应到诗歌中,被读者赋予诗中文字的第二种含义,我叫它“语感音符”。
这也是诗人经验的集合体(当诗人经验越加丰富就与读者理解诗的含义越接近)。
读诗歌的时候,在潜意识区分语言音符的同时,把“语感音符”读出来就是一首“曲子”(诗歌)。
甚至可以通过读,画出节奏曲线。
一般情况,如果迷惘、缱绻、徘徊感觉很低沉,那么它们可以做“低音”。
飞翔、波光、点缀、张望感觉高挑,那么它们可以做“高音”。
当然,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读者各自的知识、能力不同使得立意不同,个人感觉倾向也就不同,对作者文字的潜意识感受就不同。
所以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能接近大众心理的诗,就不往被看作是“好诗”。
上面介绍由高低音在一句/行诗内组合循环往复就可以构成基本拍子(音步)。
这一点在形式上也是说的通的。
节奏就是拍子普遍化的统称。
第二, 音顿。
音顿经常被与拍子混淆,我觉得他们本质的区别是音顿更强调形式上的朗读换气、习惯性停顿、分行上。
音顿在节奏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它可以谐调因词性不同、词的字数不同所造成的不优美。
也有突出节奏抑扬顿挫的作用。
由于强调形式,音顿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律很相近。
音顿的一类学说——音尺,更接近于古代诗歌的拍子。
讨论音顿,可以分为分割诗行和收尾与调子的关系来认识。
分割诗行就是把一句/行诗分为二或三个字一停顿的形式。
一句/一行收尾有两种,两字顿与三字顿。
在一首以两字顿收尾为多数的诗,诗歌调子更适合写矜持感情的诗歌。
而一首以三字顿收尾为多数的诗,诗歌的调子则更倾向于写抒情诗歌。
第三, 音韵脚。
音韵是十分繁冗的知识体系。
但只要经常习作,基本的就能被掌握。
音韵的运用对凝聚诗歌的语言有功不可没的意义。
它把涣散的行文从头穿到尾,使之成为一串形美意切的诗歌工艺品。
音韵分为韵的分部与押韵。
古人写韵文时,是根据韵书的规定。
今人写旧体诗歌广泛用《佩文韵府》当代还有《中华新韵》。
这本书也可以参考写现代诗歌。
不过,利用韵书写诗,时常会拘泥于形式而泯灭自然灵感的更多产生,我个人是不提倡的。
今人写现代诗歌特别是初学者还是以自然流露为写诗的初衷。
因为押韵的规则比旧体诗歌宽泛。
押韵的类型很多,现在流行的主要是aabb(随韵)abab(交韵)abba(抱韵)。
此外还有一种叫“无韵体”的宽泛的格律体在当代更为广泛流行。
押韵与押韵的之间经常涉及到换韵。
换韵是非常奇妙的学问。
如果想要韵与韵和谐,例如由an换到ang,或是由e换到o换到u再换到i韵。
通过人朗诵时口形细微变化的转换,从而选出即将更换的韵脚。
相反,如果需要诗歌的情绪有转变或是迎接高潮,也可以转换口形相差很大的韵尾。
另外,韵母,也可带动诗歌的感情渲染。
例如,ang更适合与抒发感情。
而u、i却更适合矜持住感情。
感悟诗歌中韵脚变化所造成诗歌感情的变化更有利于诗歌的学习。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把诗歌写好。
对诗歌的音乐性的总结性研究之后。
我们来循序渐进的学习诗歌格律。
诗歌的现代格律包括:节奏、音顿、韵律、对偶。
借于对诗歌音乐性的学习,我们简要谈谈对偶。
对偶也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任何一种文体中被运用。
在诗歌中它的作用突出在句式整洁...
现代散文诗歌加赏析
乡愁 ● 席慕容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赏析:席慕蓉在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也不少,而且这类诗歌她写得更是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惦念之情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心头绕: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节) 仅此两句,已经使我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第三节)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著名现代诗和赏析
断章 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汇评〕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赏析〕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
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
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
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
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
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
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
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
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
著名现代诗全文及赏析
在迷恋和期待中成长 ———穆旦的《春》赏析 徐贤友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在穆旦的《春》里,我们读出了一个别一样的“春天”: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的新的组合与新生。
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是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的融合。
他们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和思想的荡漾,它们新的组合的出现会更美、更诱人。
这首诗表现出“三美”。
动态美:火焰、摇曳、渴求、拥抱、等词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静态美:绿色、土地、草与花朵等词是春天亘古不变的特征;对立美:“醒”与“迷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
这些构成了诗歌的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
同时诗人将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和期待——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绿色/火焰、拥抱/反抗、土地/花朵)表现出来。
春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会更觉得人生苦短。
唯一的就是在迷恋中成长起来,在期待中看到自己拥有美好青春的希望!...
怎么写现代诗歌赏析一个现代诗歌后,诗歌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很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诗歌的语言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
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 诗歌的形象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象,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
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3. 诗歌的情感诗歌一般都会抒情言志,鉴赏时必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具体地讲,就是要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
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准确把握诗歌形象的内涵,以便加深对感情的理解。
诗歌总要反映一定的时代生活,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特征。
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类别、风格、流派等因素。
例如,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常不同。
4. 诗歌的艺术特色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三、鉴赏诗歌的方法 1. 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
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2 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
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3. 明“虚”“实”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
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
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
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
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4. 推敲手法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5. 知人论世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格非迷舟赏析
《迷舟》是格非的代表作。
格非善于在平实冷静的叙述中剔发命运变幻莫测的微妙精义,使写实的笔触也平添了神秘的恐怖气势。
“迷舟”这标题便是人生不可知的主题象征。
大战在即,两军对峙。
萧旅长为不祥的预感所缠绕。
他原以为灾难将来自恶战,却哪知道阴错阳差中的偶然艳遇竟在冥冥中引导他走向了毁灭——他本是为恋人而去的榆关,却在鬼使神差中与上司的猜疑偶然契合,从而被当作奸细处决……人生如迷舟。
一切的偶然、一切微不足道的琐事乍看起来都平平常常:萧当年在榆关的初恋、后来又投入孙传芳部队中,……可随着命运之神的编织,一切琐事都织成了一张致人死命的网!一切都太巧了:萧为什么偏偏在大战前与杏重逢?萧的对手为什么正好是他的哥哥?一切似乎都纯属偶然。
但一切又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是某种神秘力量在编排着人的命运。
至于马三大婶是如何进入军事重地、又是如何知道萧与杏的隐秘恋情的?这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作家留下的“空白”又足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当故事的结局把萧的迷舟引入深渊时,再回首这个细节,便不由使人对马三大婶、甚至杏的真实身份产生不难理解的怀疑——萧的艳遇是否是一个预先精心设置的圈套?还有一个“空白”:萧追随杏去了榆关,那一夜除了爱的抚慰,还发生了别的什么事情没有?萧对自己部队的忠诚是无可怀疑的,但这并不能保证他无意中泄露军机、铸成大错呀……这样的“空白”设置是新潮小说家们的拿手好戏。
显然,生活中永远充满着许多是难解之谜、许多无法填充、至多只能猜测的“空白”。
新潮小说家有意放弃“全知”的叙述角度,而通过设置“空白”还原生活的神秘面目,同时也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思考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迷舟》是一部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又是它异于马原等人的“现代派”小说的特色所在。
格非本人也写过标准的、寓意晦涩、叙述风格扑朔迷离的“现代派”作品(如有名的《褐色鸟群》便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智慧小说”),但他更擅长写的,还是《迷舟》这样的作品——在写实的风格中通过设置“空白”、通过写人的预感与悲剧的巧合、写偶然中突发的一系列误会改变人的命运、写人心的变幻莫测揭示命运的神秘,进而表达作者对神秘人生的感悟,《大年》、《风琴》、《青黄》、《敌人》等篇都是从这个路子走过来的。
这样,格非便似乎具有了双重的身分:既是个写买功力深厚的小说家(他在塑造人物、经营氛围、描摹景物方面毫不逊色于一些优秀的写实小说家)、善于吸引读者的讲故事者,又是个善于超越写实层面、故事层面而升华到对人的命运进行深沉思考的“现代派”。
他善于运用隐喻、暗示传神描绘人物感觉的笔法和不动声色、滤去主观情感的叙述风格,也显然得益于“现代派”。
这样,评论家们在议论格非时,常常既把他归入“现代派”又把他列入“新写实”的阵营,也就是都说得过去的了。
空缺结构是指在“类后现代叙事”文本中事件的发展史往往由于人为作用造成某个链条的缺失,从而使整个事件的统一性被瓦解,历史就这样变得不可靠起来。
格非的许多作品都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空缺结构。
以《迷舟》为例,在这部精心打造的短篇里,格非是以战争与爱情的双线来营造其小说结构的,但无论我们从哪能一个角度去看,这个故事的结构总是不完整的。
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小说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给读者留下了空缺。
“萧旅长去榆关”无论从战争线索还是爱情线索上都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它被省略了。
萧去榆关是去看望“杏”还是去传递情报,警卫员并没有考虑是哪种可能就武断地以六发子弹打死了萧作为对空缺的填充,正是他的这种行为使这个空缺永远被悬置起来而无法弥合。
在这里,对空缺的填充与解释是无效的,无论是萧的爱情填充方式,还是警卫员六发子弹的枪杀填充方式,都造成了整个故事的不完整。
然而,结构上的空缺对读者的诱惑又是巨大的,我们完全在阅读时对此空缺进行再度随意的填充。
后现代乡愁赏析 包括结构 内容以及该如何仿写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
昆曲牡丹亭音乐赏析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 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
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
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
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
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诗歌《鸟儿死去的时候……》鉴赏500字
鸟儿死去的时候, 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 那子弹和鸟儿一样, 它惟一的希望也是飞翔. 很简单,很直白,只有一个形容词“疲倦”,因何疲倦?赶路累了?飞翔的愿望因鸟儿而嘎然终结? 自己想吧. 两个运动的轨迹交叉了,在同一时点上,往往会湮灭,灿烂火花只标示能量宣泄之强度.在宇宙、星系,类似碰撞不停地上演,这叫自然规律,能结束游戏的只有上帝. 有了生灵,生灵中又进化出“灵长”,就不同了.于是,人造的交叉轨迹越来越复杂,很难一言毕之,或可称其为命运吧.标示碰撞热烈的不仅是火花,还有血花.除此,还有无形的轨迹交叉与重合,如话语、思想、权力等,他们被不同的身体抛出,强大的往往吞并弱小的……这些不是我能说清的,打住. 日丹诺夫这首小诗,揭示出的似乎也不局限于命运的悲喜,这就是诗的妙处. 伊万·日丹诺夫,1948年出生,在中国2008年他才退休,是俄罗斯新潮诗歌的代表.他利用语言、经验和记忆的碎片,不仅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赞美或挖苦这个世界,而且努力反对后现代主义,创造出了当代真正的抒怀声音.
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赏析~
想给八十年代青春找一首“代表性”的诗,找来找去,找到海子的这首写于1987年的代表作。
八十年代后期已产生变奏音。
后现代到来了。
时代在转角,变得纷纭、繁复,多元和捉摸不定,诗人碰到后现代来临的复杂感受:抵御、或进入的艰难抉择……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远方”指理想,“物质”指生存。
古今没有一个诗人单写物质能获成功。
为什么?! 诗人走的路上,已只剩三个人:烈士在前,诗人(人民)居中,小丑殿后。
一笔勾勒出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气质上海子是独立不羁的,但在精神上他受到北岛一代七十年代青春的深深影响,祖国命题,被他列为最高命题可为例证。
这首诗开篇与北岛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切入主题,一语中的,给八十年代作了提纲挈领式哲学综述。
这首诗不太长,但磅礴,气势,激情饱满,令人读后久久萦回。
诗中都说了什么呢?对祖国的昨、今观感、对革新诗歌语言的理念、历史观、以及一个诗人梦想…… 一首八十年代青春的祭歌。
六十年代出生的,到了八十年代就进入准青春期。
他们突遭精神空前狭小,物质空前膨胀,节节败退,左手试图抓那些抓不到的欲望,右手还托举着熊熊的理想火炬……海子的诗,就是这代人“青春的绝唱“。
海子与其他诗人迥异处,他用诗篇完成了诗人的一半,用生命完成了另一半。
(至八十年代,现代诗已进入写作与行动连为一体),你不能生得轰烈,就要死得轰烈,总之你必须完成一次“诗歌行动”!!(4字为海子语) 现代诗人的典型,俄罗斯的布罗茨基、中国的北岛,都是积极参与70年代社会变革的。
与北岛一代不同的是,80年代的海子不是提出疑问,给出答案式的;而是试探询问,留下许多甚尔神秘性的思索。
他这一代已不相信“神造“历史,但对历史的浪漫性仍深著迷恋,那一个瑰丽的天空,还浮满拆解前的白云…… 《祖国,或以梦为马》诗中有许多符号,如梦,马,粮食,日,雪山,周天子,稻田等,这些神秘符号是八十年代青春探路纠缠不清的例证。
海子这首诗已上升哲理层面,如已开始探究贫困与财富的关系,人类困惑,矛盾种种,等。
今再读,《祖国,或以梦为马》,倍增感慨!她可谓八十年代青春最深处的哀与伤。
辉煌而颓然的阳春白雪。
八十年代青春诸多浪漫理想被九十年代物质彻底击溃。
2006年10月31日 北京 附: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籍次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白雪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的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 赐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到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