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望大陆诗意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展开...
国殇 于右任 诗意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于右任的《望大陆》中诗人为什么要说“望我故乡”?
于右任先生,生于陕西三原,后随蒋到台;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于先生一直期盼着能在有生之年再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陕西大地。
下面是他的简介。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他的外孙刘遵义教授是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
震旦学院肄业。
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于右任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
1964年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
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有“近代书圣”之誉。
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海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于右任临终之谜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
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
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
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
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
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
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
玉山山势险峻,4...
于右任的诗《国殇》改编的歌曲可以在哪里找到?谢谢!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他的外孙刘遵义教授是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
震旦学院肄业。
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于右任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
1964年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
于右任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有“近代书圣”之誉。
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于右任临终之谜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
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
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
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
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
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
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
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
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
于右任除了《望大陆》还有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展开全部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海茫茫, 山之上, 有国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于右任的《望大陆》的写作背景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展开全部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
于右任的轶事典故
1948年5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参加了副总统竞选。
竞选对手主要是桂系军阀李宗仁。
选举前,为了让代表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打算,于右任每天在屋内摆一书桌,置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凡代表即送“为万世开太平”条幅。
同时,另设一长桌,放置他签名的照片2000张,每张照片上签有各代表的名字,分省、分市、分县或分职业排列,由代表们上门时自己检取。
每天上门拜访于右任的人最多时每小时一二百人。
大多数人都悟出于右任先生是以声望和一支笔作为竞选的力量。
参与副总统竞选的人与于右任的做法大相径庭。
如李宗仁给每个代表供一辆汽车,有司机早晚服务,包上几个大旅社、酒店,只要是代表身份,不管认识与不认识,都可住进去,每天早晚宴席相待,一律免费供应。
行政院长孙科、武汉行辕主任程潜二人天天摆酒请客,给代表发纪念品,许诺,拉关系。
各地代表每天收到请柬的应接不暇。
代表是上帝,副总统竞选者和他们拉同事、拉乡党,拉同学,拉亲戚,拉同宗……设法为自己拉选票。
而于右任却靠一支笔,一张纸,待在家来竞选。
有人劝于右任别在家“守株待兔”,要出去走动,可以找财团借款活动,于右任一一谢绝。
他告诉友好说:我相信民众,我相信自己,成与不成,看民意吧。
明天就要投票了,于右任突然派人给各代表送去一张请柬,在饭店对到来的代表即席演讲道:我家中没有一个钱,因此,很难对代表厚待。
今天,是老友冯自由等二十位筹资,才略备薄酒相待,我只是借酒敬客了……国民政府选举开始。
投票采取淘汰制。
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先生得到493票,即遭淘汰。
选举结束,几个代表找到于右任安慰,冯自由感慨地说:“右老身无分文,凭人格声望、笔墨竞选,这能成功吗?纸弹根本敌不过银钱,这社会政治腐败,靠金钱、美女、红酒、车子拉票,于老怎能不失败呢?这失败原因全是我们这些人昧于世情造成的。
”第二天,继续投票,于右任准时出席。
一进会场,风度飘逸,豁达大度,全场代表起立掌声10分钟不息,表示对他的钦佩之情。
最后,孙科、程潜等相继淘汰,李宗仁当选副总统,蒋介石当选总统。
于1948年5月20日,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了就职大典。
于右任虽然没有当上副总统,但其清贫、廉洁、清正、儒雅、豁达的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做人典范。
最敬重的国民党大才子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所以和许多国民党元老级的要人们都认识。
但他最敬重的是大才子于右任先生,不仅在青年时代受其影响,并与之有过谈诗论词等多次交往,晚年时还和秘书田家英索要“已存”的于右任草书。
于右任早年曾主编过思想激进的《民立报》,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喜欢阅读此报,当时就知道了于右任的大名,对其很仰慕。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与毛泽东都出席了会议,这是他们间的第一次见面。
在会上,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执行部的工人农民部长。
毛泽东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1926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再次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自然少不了与国民党重臣于右任共事。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于右任曾在一起畅谈诗词。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30日即与周恩来由山洞林园赴城内拜访于右任,正好于右任因公外出,未能见面。
当天晚上,张治中在桂园为毛泽东举行宴会,并邀请了于右任、孙科、邹鲁等人前来参加。
时隔多年以后,毛泽东终于与于右任又见面了。
1945年9月6日中午,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丁维汾、叶楚伧等人出席作陪。
由于毛泽东和于右任二人志趣相投,都喜欢诗文,在宴席上,两人就聊起诗文来了。
在谈话中,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
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
”原来,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曾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
毛泽东与于右任都熟谙诗词,如果说能对古人的名作即兴拈来则不足为怪,可他们都能背诵对方的诗词,二人的学问之博,真令人不得不叹服。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见大势已去,试图抢夺钱财与人才逃往台湾。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对文化名人的去留极为关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
于右任在台湾时,毛泽东对他的书法却极感兴趣。
曾找许多人广泛收集他的作品。
于右任,祖籍陕西省三原县,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在县城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
这餐馆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口感油而不赋,清爽利口的金线油塔;有由唐代《烧尾食单》中的“见风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的泡泡油糕...
这幅于右任的草书的字是什么字?
草书,从署名来看这是于右任的墨迹。
他的代表作品:《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名伯循,字右任,国民党的元老,国际著名书法大师、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
与好友刘觉民等人先后创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筹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主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次长,主持部务。
后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反对袁世凯。
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倡导国共合作。
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一道率国民军联军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
后来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
抗战期间,仍公开支持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晚年在台湾仍渴望祖国统一。
善长诗词书法,所创标准草书深受海内外学人欢迎。
著有《于右任诗词集》、《标准草书千字书》等。
...
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
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1.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3.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7.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8.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9. 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