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传千古的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展开全部《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宾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流传千古的古诗词名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二首》之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九州生气恃春雷,万马齐喑究可衰。
古代诗人的故事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
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
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
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
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1][2]。
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1]。
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3];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1]。
十四岁时,王勃以神童而被举荐,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十六岁那年,沛王把他召去当沛府修撰,对他很是爱重;十八岁那年,由于当时盛行斗鸡,各个王爷之间的斗鸡更是热闹非凡,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声讨英王的鸡”),惹得皇上大怒,立即把他逐出王府[3]。
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游,“远游江汉,登降岷峨”,得到山川灵气的陶冶启悟,在诗文上进步神速,“神机若助,日新其业”,每写一篇文章都令人惊叹赞赏,特别是《益州夫子庙碑》,被认为“宏伟绝人,稀代为宝”[1]。
后来他又被启用为官,但因杀一犯罪的官奴而险些自己丢了性命,连累他父亲也贬官[2]。
以后他弃官在家,一心著书[1]。
当他27岁时(虚岁28岁),去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卒”[4]。
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27岁,但同时又是富于变化的、丰富的一生。
他在27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并不比一个活了80岁的人少。
作为一个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龄人、甚至超过博学的成年人太多,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如果我们把他想象成一个活了81岁的人,只不过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经历和作过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
这样再去观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
他的超常的才华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个太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来知道他的人始终惋惜、遗憾并感叹不已。
不过,我们如果从修炼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倒是觉得自然得多、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任何一个修炼人的一生总是按照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修炼道路来安排的,历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轻就以“死亡”的形式而离开这个世界的。
在他短暂多变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修炼人的、和他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的一条修炼的道路。
王勃从小就是个有孝心的孩子。
父亲对他很慈爱,并经常教导他说:“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
”他便牢记心头,暗中到处查访良医,希望学一手好医道,作个孝子。
在公元661(或660)年,当他才十一、二岁时,便令人惊讶地碰到一个远远超过他期望的绝好机会:在长安遇到了曹夫子。
曹夫子名元,字道真,自称是京都的人。
他能象扁鹊那样从远处观望人的气色,清楚地透视人的五脏六腑;还能象华佗那样作开胸洗肠一类的大手术。
根据他收王勃为徒后讲述自己的师承,他实际上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直系传人。
该书是上古秘籍,由歧伯传给黄帝;黄帝往下传时又经过了53个传人才传到曹夫子手中。
在这53个传人中,就有第三十六个传人扁鹊,并由他首次厘定了原书章句;还有第四十六个传人华佗。
曹夫子虽然医术高超入神,但他小心谨慎,很少有人知道他。
他和王勃见面时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并说道:“无欲也。
”王勃再次向他下拜,诚心作他的徒弟。
这件事情家里的亲人也没让知道。
曹夫子教他《周易章句》、《黄帝素问》、《难经》,还有“三才六甲”、“明堂玉匮”等等,一共学了十五个月。
分手时他对王勃说,“阴阳之道不能随便向人讲,针灸技艺不可随便传授给别人;不要得意忘形地显示自己,应当不露声色地自我提高。
”王勃遵照师训,自己悄悄地又学了五年,终于“有升堂睹奥之心”,最后“钻仰太虚,导引元气”,觉得自己身体中的污秽全都没有了,内精澄明,因此产生了放弃常人生活、修成神仙的愿望[10]。
有了上述六年多的由医入道的修为,可能是因为修出了内视脏腑的功能,王勃开始觉得“人间龌龊”、世人不洁[12][14],因而产生了厌世离俗的情绪[17][18],声称“已厌人间”[19],向往幽居避世的修道生活[6][14]。
加上有时修道的朋友来讲一些神奇的故事[5],有时自己也梦中与仙人同游[6],愈发增加了对去俗离尘、沐浴烟霞的神仙生活的向往[14][17];当时的道士又喜欢服食“石髓”,认为吃了可以帮助飞升,也弄得他心里痒痒的[8]。
他也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现实生活是有矛盾的。
他在20岁...
古诗背后的故事
侯门似海: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
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
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
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
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
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
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
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
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
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
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
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
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
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
“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人面桃花: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
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流传千古的古诗词名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二首》之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九州生气恃春雷,万马齐喑究可衰。
有关宋词的故事
一: 陆 游 与 唐 婉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
两人从小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
然而,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卢游和她离婚。
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
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
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
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并有完全摆脱。
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离。
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
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
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后头至尾反覆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
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世情薄,人情恶,日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签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二: 广东惠州城西也有个西湖,名气虽然不如杭州的广远,在当地也是最招人流连的景区。
事有凑巧,从杭州西湖来的一位女子,三十六岁时在这里去世,墓碣便建在此处西湖畔的孤山,并且因墓而又得一处名胜:六如亭。
观赏六如亭的最佳处在西山泗洲塔顶,那儿有一株颇具风采的大榕树。
晚清文人丘逢甲有诗:“行人欲问朝云墓,看取亭亭塔顶松。
” 朝云,家钱塘人,原本是苏东坡早年买来的一个侍儿,当时孤苦伶仃,才十二岁。
她不知道自家事,也不识字,但在苏家遇到极良好文化艺术环境,加上她人天资聪慧。
耳濡目染,潜心用功,她不但学会了识字、读书,也喜欢诗画书法。
在东坡遭到贬斥的颠荡生活里,朝云成长成熟起来,后来成为东坡的侍妾。
一个轶事说,东坡后来被召回京城作官,在官场的险风恶浪中心情不自在。
有一天他手扪着渐大的肚子,在院中蹓跶,忽然问身边的人:“大腹便便何所有?”一个女子应答:“自然是一肚子墨水。
”东坡摇头,另一个说:“必是满盛着好诗妙文。
”他仍摇头。
转脸问朝云:“你说呢?”朝云缓缓说:“先生那儿,该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东坡拍掌大笑,“这才对哩!” 六十岁的东坡受到更严重迫害,远谪到岭南惠州。
那时他的妻子已故,朝云成为他日夜相守的伴侣。
此时,朝云虔诚地信奉佛教,一心诵经,吃素,行善事,曾跟东坡一道在惠州创建了一个放生池,还捐资修桥筑堤。
北宋绍圣二年,朝云不幸病故,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东坡非常伤感。
为了纪念这位纯情又贤慧的女子,后来人们把她住过的房子,东坡取名白鹤堂的,改名为“朝云堂”。
朝云死后,依她所嘱,葬在西湖附近的栖禅寺。
寺内僧人十分重敬这位女施主,特地捐资在朝云墓上盖了一座纪念亭,初名朝云亭。
后来,由于笃信佛教的女主人,在弥留之际曾反复诵念《金刚经》上的一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作如是观。
” 这六个“如”字,突出表现了佛教强调的“空”意,所以朝云亭后来被人们改称为“六如亭”。
清代道光年一位文士林兆龙依“六如”写过一副亭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六如亭而今成为惠州一处名胜,也是纪念大文豪苏轼的珍贵文物。
亭由砖石建成,形制整饬,风格纯朴,很适合所纪念人物的风神气质。
苏东坡诗词极著名,但爱情诗绝少,而一首纪念朝云的《西江月》词,堪称爱情诗中的极品,词曰“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氵宛),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 三: 《卜算子》 卜算子·赠乐婉 施酒监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
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卜算子·答施 乐婉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了拼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这是一个宋代歌妓的故事。
乐婉是杭州歌妓,与一位姓施...
关于诗词的故事
《七步诗》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曹丕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弟弟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廷中的政事滔滔不绝而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皇帝哥哥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忌之火油然而生。
他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许多大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有的说,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岂不是宫中一大害?有的说,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
正巧赶上一位大臣禀报,有人造反,图谋篡位。
曹丕认定弟弟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
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 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 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
”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
”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
”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 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 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
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来自百度文库
三到五位千古风流人物的事迹简介、有关典故以及诗词
陶渊明 ),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五柳先生传》就是对他很好的描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ceng)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酣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ú)?"
找有千古名句的诗词
括号中的为名句。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思念亡妻之作,是三大悼亡诗词之首,也是最先开了“悼亡词”先河的一首词,在词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这是秦观的代表作,尤其是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豪放词人亦有婉约一面。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同上,豪放词人的柔情。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时间不够了,如果没有你想要的,可以跟我联系,我再帮你找。
古诗故事
侯门似海: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
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
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
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
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
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
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
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
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
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
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
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
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
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
“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人面桃花: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
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