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思念母亲的诗词

时间:2020-10-08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描写思念母亲的诗词

关于思念母亲的古诗

展开全部《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2.《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3.《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4.倪瑞璿《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5.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拓展资料游子吟 唐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整体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关于思念妈妈的诗词,要感人的,题目好听一点的。

O(∩

母亲 作者: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求各种关于怀念母亲的诗歌.歌曲.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韩愈《谁氏子》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王安石《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黄景仁《别老母》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蒋士铨《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倪瑞璿《忆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选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

...

关于思念故乡和思念母亲的古诗词有哪些?

1.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_》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 初唐·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5. 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母亲节写给已逝母亲的诗句怀念母亲

展开全部 怀念母亲诗词十首 作者:袁戈 相思娘眠古息山, 子落岳阳田。

千里两相望, 无时不泪涟。

怀念母亲棘人远在异乡客, 诀别娘系已五期。

淮岸濮山空缱绻, 巴陵湘水共伤悲。

西风回转相愁绝, 血雨冰心同泪飞。

今跪地门三叩首, 连天春草也凄凄。

清明节人在清明远故土, 巴陵湘水共凄楚。

天公有泪满瑶池, 化作飘飘万里雨。

西江月风送金幡银练,云乘仙鹤神騋。

清明时节向天开,雨漫边庭湘岱。

游子一心伤别,相思千里成灾。

惟将飨酒岳阳台,北向娘亲叩拜。

...

形容孩子思念母亲的句子

你是一个美丽的精灵,你的微笑是温暖的阳光,让花儿沐浴太阳的神韵,让蝶舞翩跹流连的时光。

你如花,花似你;你如阳光,是你小小的身影、我的好女儿,你是一只风铃,系在我们心灵的扉页,在风铃清音的深处形容孩子思念母亲的句子1,你的活泼好动让我们感到若沐春风。

你用微笑轻撩风的珠帘,你用歌声叩响雨的心房,微笑是你绽放的美丽;你的歌声是温馨的风,似冬天盼朝霞一样。

你的乖巧听话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阳光思念着你的的摸样。

2、你是爸爸妈妈心中升起的太阳,寄托着我们那份沉甸甸的希望,如寂寞看花开,歌声是你播种的希望,你有着绚丽耀眼的梦想,你将天真和纯洁播撒在这个有风有雨的世界上,你有一颗小巧玲珑善解人意的心让我们欣慰,是我们心灵的期盼时刻期冀的地方...

描写思念母亲或者爱人和子女的的诗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

怀念母亲的诗词

展开全部 《凯风》 [南北朝] 佚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别老母》[清] 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慈乌夜啼》[唐]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短歌行》 [唐] 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墨萱图 其一》[元朝] 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怀念母亲的文章: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看到他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

开头一段是: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

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

以后也没有断过。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写怀念母亲,赞美母亲的诗句(最少两句)

上帝不能无处不在,因此他创造了母亲。

(犹太谚语)·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父亲能够为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爱他们的母亲。

(无名氏)·在我努力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母亲一直分享着我的抱负、充分理解我,尽她所能帮助我。

如果我一生中做了什么值得人们注意的事情,那一定是因为我继承了她的气质。

(布克·T·华盛顿)·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

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查尔斯·卓别林)·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雨果)诗句:出自宋末诗人与恭的《思母》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描写思念母亲或者爱人和子女的的诗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