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是怎样的?
推荐<;朝代歌>;给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秦国是国号,春秋战国时的一个诸侯国,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叫秦国.秦朝是朝代,只针对于中国历史说的.再举个例子:唐朝时,国号叫唐,其他国家称那时的中国为唐,中国后人称那时为唐朝.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
中国历史朝代变迁是怎样的?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386-581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中华历史朝代顺序诗歌
主要有八种不同的记忆口诀,罗列如下:第一种[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香港版本]第一首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三种[大陆苏教版历史教材]、[香港版]第二首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种[香港版本]第三首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五种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第六种[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第七种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谋。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华。
第八种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中国的古文在各朝代有发展吗
我国的古文在夏商周的时候好像记录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刻在祭祀的龟甲和器皿上的,现在的话,如果是正品青铜古董的话,一个字就是一百万,到了春秋和战国的时候,由于农业得到了发展,有很多有趣的的文学载体了,诗歌得以出现,朗朗上口但是没有记录下来来,到了春秋时候,孔子的《诗经》,屈原的《楚辞》,都记录了相关的民风和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诸子百家为了记录自己的思想和名作,竹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古时候的文言文很难懂,同时又有很多风俗习惯的影响很难读,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对我们古代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巨大贡献,秦虽短暂,但秦制全延续千年,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经史子集的著作,所以秦代以前古文以经史子集为主. 到了汉朝,国富民强,文学体裁大多以诗歌和辞赋为主,像司马相如,虽然很空空,但是确实很华丽,乐府诗得到了发展,因为是官办的所以很多得以流传下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写下了大量有名的诗词,特别是曹操的诗.因为这一时期国家没有统一,北方被胡人统治,在江南的两晋和南朝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在北方却被胡化了. 隋唐时期,由于隋文帝统一天下,兴科举,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一种获取官职的手段,到了唐朝,诗歌得到了兴盛,唐诗享誉世界,人才太多了,就不说了,但是这个时候去出现了古文运动,寒玉柳宗元去繁从简,讲究实际的文风成为了一种趋势. 五代十国的时候,中原乱了60年,文学古文没有太大的发展,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出现了文学的顶峰,词得以繁荣,这里就不说了,同时书法和书画得以兴起,在一个亡国之君都是书法家画家的时代,可以想象,宋朝的文化有多么昌盛,人才辈出啊! 元朝是古文的悲剧,人们闲得没有事做了,又不敢乱说乱写,只能写一些戏剧,因为没有杀头之祸,连书都不敢写. 到了明朝,文学的顶峰啊,小说出来了,戏剧更是繁荣,像公安派,桐城派好多有名的文人,文学得及继承和发展. 清朝的时候就诗书画居多了,扬州八怪,康熙乾隆的书法,还有红楼,大儒曾国藩等等对古文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和大的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古文发展到今天,只是形式越来越复杂,表现越来越细腻罢了,载体越来越多样化了. 仅代表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有没有有关于我国世界遗产的诗词,故事,传说,楹联,图片,资料?...
泰山、黄山、峨眉山都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1、关于泰山的诗词: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关于黄山的诗:黄山杂咏 石床峰(宋·邓宗度)原非人力建,造化琢磨成。
一枕游仙梦,蟾波白昼生。
3、关于峨眉山的诗: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中国历史最长的朝代是哪个
奴隶社会:周 封建社会:汉(在当时历史是东西汉不分开的,是后人将汉光武帝刘彻建立的东汉和刘邦的西汉分开的,故有光武中兴之说,要不怎么讲个中字) 如东西汉分开的话是唐朝 周王朝。
周王朝的统治大体上可以分为西周、东周两个阶段。
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北方的犬戎人杀死,这是西周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到公元前256年秦国军队灭亡周朝,这是东周时期。
虽然周王朝建立的确切时间目前史学界还无法给出一个十分精确的答案,但是粗略估算一下还是不难发现,周王朝的统治前后历时800年左右,远比夏朝的600年要长得多,至于后世的各个王朝,更是无法望其项背。
东西周加起共800年~可是周朝是个比较松散的分封制国家~到后300年间基本是名存实亡了‘‘.. 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最长的应该是汉朝--有400余年! 所以人们常云:”兴周800年者姜尚~兴汉400年者张良.” 其它超过200年的中国朝代区指可数~唐~明~清~ 剩下全部是乱世了‘‘‘‘ 看来以前的中国人还是比较淳朴的哦~~周~汉才会残喘那么多年‘‘‘‘ 个人认为清朝的皇帝是中国历代质量最高的~没有一个昏君~暴君~连”守成之君”也很少~若不是外来因素~统治时间很更长些! 周朝 武王打败殷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周。
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
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
周朝 中国历史上继商王朝之后的朝代,由先周首领周武王灭商之后创建。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计存在为790年。
历史上,把周王朝划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东周(另请参看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我对中国历史历程了解很少,想看一本书主要讲中国的朝代变迁,皇...
一、唐宋的坊、市制度及变化 1、“坊”和“市”的概念。
坊是指城里的居民住宅区。
市在宋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主要用于货物聚散和商品交易。
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
2、发展的历程及变化。
在秦朝的时候,就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据说在都城长安东西“市”就有九处以上。
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
唐代的长安设东西两市,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旧唐书·职官三》言两京诸市各有市令一人,丞二人,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七人,典事三人,掌固一人。
唐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管理交易、平准物价和定时贸易。
唐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商业活动逐渐扩展到市以外的区域,扬州、汴州等大城市出现了夜市,不再严格执行坊市分开、日落闭市等制度。
除了都市的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业发展起来,为了商业服务的柜房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初仍沿袭唐代在城市中实行封闭性的坊市制,除在空间上对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外,还在时间上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给予限制。
但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
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禁不胜禁。
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政府禁令松弛,阻碍商品交换和限制生活自由的坊墙纷纷被推倒或拆除,封闭式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开放型的城市新格局逐渐形成:居民住宅可以直接临街开门,商店也不再受市的制约,城市成为扩大化的市,商店、作坊和住宅区混和的新型街道出现。
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
唐朝时农村出现的集市,北宋扩大,在城郊和乡村的“草市”广泛兴起且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
早市和夜市昼夜相接。
二、城市的发展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及变化。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国建邦,以屏周藩”。
吸走后期,各有差异的筑城规制渐遭破坏。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旧城增修扩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风,新建的城市从规模上超过东周的都城。
进入战国时期,政治上兼并战争愈加剧烈,七雄争霸的局面最后形成。
经济上,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及人口的大量增长。
城市的空前发达与性质的转变是这二者交互作用的直接结果。
战国时出现的新的类型的城市重要是郡县城。
形成了国、郡、县、乡等一套较为系统健全的统治机构。
设县之处必有城,城市之邑多为县。
最突出地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城市性质的变化,即城市的构成由以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为主,变为以封建国家的都城及作为其股肱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城为主。
从三代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和主要作为经济中心的“郭”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城市,这是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标志之一。
随着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商食官制度解体,私营工商业力量成长壮大。
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市,一般也是工商业发达的都市。
扩大了的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功能分区,位于郭内的闾里及工商业区扩展迅速。
不少都城遗址如齐都临淄、燕下都、秦都咸阳等都发现了若干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
与之相应的是商品经济的兴盛发达,“市”已发展为城市个阶层人们公开交换物品的场所。
战国时期的齐、燕、秦等国的都城都设有若干市。
工商业的发达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兴盛。
至此,中国古代城市脱离了初始状态,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活达到非常繁荣和集中的程度。
可以说,把“城”与“市”凝为一体的城市是在此期开始出现的。
2、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城市的兴衰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唐时的交通四通八达,海上的“丝绸之路”以及江南经济的发展;隋唐又是当时的欧亚的“文化圈”。
所以隋唐初年的城市发展较快,出现了像长安那样的国际大都市以及广州那样的港口城市。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军阀混战。
从城市结构和管理体制来讲,坊市体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四月诏规定:官府于界内修筑道路、仓场、营房,允许民间在道旁随便营造房屋。
新的街道制度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城市兴衰变化较大,军事力量(如藩镇)逐渐渗透到城市管理当中,坊市体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始向街市制发展。
唐代对街衢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警卫、治安方面。
以长安为例加以说明,负责长安城六街巡逻、警备任务的,是左右街使,隶属于金吾卫系统,统称金吾街使。
街使之下,又于城门、坊角设武侯铺。
武侯铺执行六街的巡逻、警备任务。
唐代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种种限制...
表达作者怀古伤今感情的诗词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离愁别恨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不是这个频,正确的那个我打不出来,应该在加一个草花头)洲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云,梅子黄时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云,梅子黄时雨。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水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风萧萧兮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汴水流,泗水流,无情汴水自东流。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自西州。
2、明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3、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是出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酒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梧桐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昨夜西风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以秋声。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怀古伤今的诗句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满 江 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1高考语文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
中国各个朝代的度量衡是怎么变化的
我国度量衡发展简史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统一计量单位制度的工作。
为了推行米制及其现代形式——国际单位制(SI),废除旧杂制、改革和逐步废除市制、限制使用和最终淘汰英制,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计量法》颁布十年来的大量工作,可以认为,中国在普及国际单位制知识、推行以SI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国际计量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历史悠久的中国计量制度 中国的计量制度源远流长。
古代计量称为度量衡,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各个朝代的计量制度,都有很大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 《大戴礼记·五帝德》篇说,“黄帝设五量”:衡、量、度、亩、数。
《虞书·舜典》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秦国商鞅变法,改革亩积制,并行“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
目前保存的史实物证有:商骨尺、商鞅铜方升. 秦汉至魏晋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颁布诏书,以最高法令形式统一度量衡制度,“一法度、衡、石、丈、尺,皆令如秦制”,还监制许多标准器。
这是中国计量史上的大事。
汉承秦制,刘邦令张仓“定度量衡程式”: 度制——分、寸、尺、丈、引,十进制,即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龠、合外,其他皆为十进制,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衡制——铢、两、斤、钧、石,非十进制,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西汉末年,王莽也颁布过统一度量衡诏书,并制作一批度量衡标准器。
尤其是新莽铜嘉量,集龠、合、升、斗、斛五个容量于一器,誉为旷世瑰宝。
现藏台湾省博物馆. 律历学家刘歆所著《三统历谱》,其中“审度、嘉量、权衡”三篇,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把单位量值、进位关系、标准器的制作及管理制度等详细记录下来,收入到《汉书·律历志》中,这是中国第一本完整的度量衡专著。
中国度量衡制度经过秦汉两代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兼有了理论、法制和科学的特征,是古代度量衡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散,更迭频繁,管理失控、法制废弛,度量衡制度极其混乱,与秦汉相比,长度增大十分之三,衡度和容量增大一至三倍。
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情况,成为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中的混乱时期。
隋唐至明清时期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再一次统一了度量衡,把前期增大的单位量值固定下来。
实行大小二制,调律制乐改用小制,民间仍用大制。
天文历算家李淳风所编《隋书·律历志》,是一篇极为宝贵的度量衡史料,唐代设大府寺主管度量衡,改造斗、斛、尺、秤,颁发标准器。
宋景德年间,刘承硅详定秤法,试制出精密戥秤。
由于衡器不断改进,唐宋两代将衡重的“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计算方便,计量精确。
元、明、清各代的度量衡都沿用唐制,基本上是统一的。
清康熙亲自累黍定尺,使中国度量衡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后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造成全国度量衡制度更加杂乱。
当时的“海关权度制”导致了英制、俄制、法制、德制、日制纷纷传入,量值差异极大。
清末重定划一度量衡制度,采用万国米制,由国际权度局制作铂铱合金的长度和质量两个原器,运送来华。
度以营造尺为标准(合32厘米);量以漕斛为标准;衡以库平两为标准(合37.301克),简称营造尺库平制。
中国近代统治者虽然制定和执行了一些度量衡新制,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收效甚微,未能统一中国的计量单位制度 .近代计量制度 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具体规定: 权度以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
权度分为下列两制:甲——营造尺库平制:长度以营造尺一尺为单位,重量以库平一两为单位。
乙——万国权度公制:长度以一公尺为单位,重量以一公斤为单位.法中规定甲制作为过渡时期所用的辅制,而以乙制(即米突制)作为比较的标准。
1927年民国政府成立,组成度量衡标准委员会,从事划一度量衡工作,研究推行米制的具体方案。
1928年拟定了权度标准方案并公布实施,主要内容是 :标准制定万国公制(即米突制)为中国的权度标准制:长度以一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一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一公斤为标准斤。
市用制 以与标准制有简单之比率关系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长度以标准尺三分之一为市尺,计算地积以60平方丈为亩;容量以标准升为升;重量以标准斤二分之一为市斤,一市斤为16两。
1929年公布了《度量衡法》,并于1930年成立度量衡局,积极拟定实施方案,分期划一度量衡程序,在全国推行米制和市制。
1959年6月起,执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 改16两一斤为10两一斤.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
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
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
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