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
在作品中,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
下面这些花草、树木、虫鸟等自然现象就常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意象呢?下面是来自百度百科的一段文字:“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
”总的来说,意象是物象的一种,它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形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意象,意象对于诗词就像细胞对于人一样。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随便一首诗词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但又大众的意象,为什么说是独特但又大众呢,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大致的分为几种,这个稍后再做解释。
我的认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有它不同的意思,就算它们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但是再不同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属于它本身自己的意义。
那么现在就来看一看,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意象:(仅列举几样)1、树木类:柳树、松柏、梧桐、竹。
它们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在诗、词人的眼中它们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品格和它们自己的意义;比如:柳树这个词就表达出了: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而我们更为熟悉的便是松柏,在很多诗词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松柏这一意象,甚至到后来的现代散文家的作品中也有这个词语,而它的意思似乎就从古代一直遗传下来,并没有多少的改变;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花草类:花又可以大致分为,花开、花落两类,我们常见的关于花草的意象有以下这几类;桃花、牡丹、兰花、菊花、红豆。
而草更多的寓意了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在这一类里面,我最喜欢的意象便是红豆,不知当初王维是怎样将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却给人很美好的感觉。
在此不得不再写下一遍他的诗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在这一类里面,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菊花,它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动物类:猿猴、鸿鸽、鱼。
鹰、狗、乌鸦、寒蝉、瘦马等,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最熟悉或许就是瘦马了吧,因为我们很早就学过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而在这些意象当中,寒蝉使我不得不多留点笔墨,写下我对于它的理解,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努力后的寒蝉更是多了几分凄冷,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以上三类意象只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从这些意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在...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及其示例诗词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西卷)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江苏卷)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6.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你走运了,我刚好整理的有,分享给你了常见意象示例树木类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桐:凄苦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风霜雨雪水云类: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器物类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暇6:其他类:古人:明志、自省、鞭鞑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明月在古诗词中有哪些代表意象?
"月"是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在乡愁诗,闺怨诗,送别诗中都经常出现. 如白居易的"月明人倚楼"刻画了古往今来的思妇形象,这里的"月"就寄托女子的愁绪和哀思. 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则抒发了亡国之哀,就"月"托以苦闷与无奈. 易安居士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借"月"表达了对丈夫无限的相思. 苏轼笔下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则是对世事沧桑的感叹,这里"月"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企愿. 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一改月的悲伤情调,体现了元夜灯市的欢快气氛,这里"月"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 以上,罗列出了"月"的几个经典句子,分别表现了月的不同意象,可供参考.
古诗词的意象代表有那些?
总结高考: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来源:互联网)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
在作品中,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
下面这些花草、树木、虫鸟等自然现象就常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意象呢?下面是来自百度百科的一段文字:“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
”总的来说,意象是物象的一种,它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形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意象,意象对于诗词就像细胞对于人一样。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随便一首诗词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但又大众的意象,为什么说是独特但又大众呢,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大致的分为几种,这个稍后再做解释。
我的认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有它不同的意思,就算它们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但是再不同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属于它本身自己的意义。
那么现在就来看一看,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意象:(仅列举几样)1、树木类:柳树、松柏、梧桐、竹。
它们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在诗、词人的眼中它们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品格和它们自己的意义;比如:柳树这个词就表达出了: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而我们更为熟悉的便是松柏,在很多诗词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松柏这一意象,甚至到后来的现代散文家的作品中也有这个词语,而它的意思似乎就从古代一直遗传下来,并没有多少的改变;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花草类:花又可以大致分为,花开、花落两类,我们常见的关于花草的意象有以下这几类;桃花、牡丹、兰花、菊花、红豆。
而草更多的寓意了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在这一类里面,我最喜欢的意象便是红豆,不知当初王维是怎样将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却给人很美好的感觉。
在此不得不再写下一遍他的诗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在这一类里面,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菊花,它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动物类:猿猴、鸿鸽、鱼。
鹰、狗、乌鸦、寒蝉、瘦马等,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最熟悉或许就是瘦马了吧,因为我们很早就学过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而在这些意象当中,寒蝉使我不得不多留点笔墨,写下我对于它的理解,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努力后的寒蝉更是多了几分凄冷,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以上三类意象只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从这些意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在...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考备考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之技巧鉴赏ppt课件[20张]......情方式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 直接抒情 *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高考语文应考专题指导......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
“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题指导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ppt课件...... 诗词鉴赏专题指导 . 能力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 现技巧 理解诗意、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欣赏1 谐音双关,托物起兴。
1、抓住意象 2、体味 ...详见:http://hi.baidu.com/yanbint7/blog/item/98dc7103ddbfb128b1351d81.html...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
展开全部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