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古诗词,背后感人故事你知多少
有些妙言诗佐,字字珠玑、让人动容……然而在这一句句绝美的诗词背后,都有一段凄美的经历。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的女儿。
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
说得煽情一点。
他拿自己的过去,换来了这个女人。
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
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
而且,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
因为几个月前,王氏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诗出自《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是纳兰性德为安慰一位失恋的朋友所做。
当初两人订有私情,而后来女方迫于某压力,不得不另嫁他人,男方无法接受,所以作者他安慰自己的朋友接受现实,并引经据典说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开些。
…..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佑八年,苏轼被贬惠州。
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苏轼,别人提亲都不愿意,说只愿嫁苏学士那样的人。
苏轼去惠州后,她每天晚上都去苏轼窗前听他读书赋词。
苏轼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情投意合。
三年后,苏轼再次因事被贬海南。
临行前,他想到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再回惠州,所以和温都监商量,欲安排超超嫁给自己的好友王公子,但超超坚决不同意。
苏轼走后,超超茶饭不思,很快郁郁而亡。
家人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白鹤峰下的一个沙丘旁,坟头朝向海南的方向。
几年后,苏轼得到赦令,第一时间立刻奔往惠州,却得到超超已死的消息。
四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元和年间,崔郊因家贫寄居在姑母家。
姑母家中有一使女容貌绝美,精通音律。
一段时间后,崔郊和使女相爱了。
然而姑母由于家境原因,将使女卖给了一位当地的长官。
长官很喜欢这个使女,给了四十万钱。
崔郊对她一直念念不忘,经常在长官的府门附近徘徊。
寒食节时,使女外出,昔日的恋人终于相见。
两人相对哭泣,临别时崔郊写下《赠婢》一诗。
还有很多,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10则经典文言文小故事及翻译,要极短的那种!!
32.李存审出镞教子【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33.孙膑脱险【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
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
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
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34.陶母责子退鲊【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鮓饷母。
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5.画鬼最易【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
”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 42.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3.陈万年父子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
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万年乃不复言。
【参考译文】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长讨好别人,用尽全部家产去讨好远戚许、史家,特别是乐陵侯 史高.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陈万年做了侍郎。
他资质与众不同,性子比较直,而且敢于说话。
多次上书论及国事,讽刺皇帝身边的近臣。
这样的书奏大概上了数十次,结果被贬为左曹。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
推荐十条关于民俗风情的语文材料,如古诗词、小故事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曲》4.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5.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6. 一个“十六”,一个“十八”,前后不一致。
鲁迅发现了这个“笔误”后,于1926年11月23日专门写了一封信,要求改正。
鲁迅在信中写道:“六斤家只有这一个钉过的碗,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
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
”7.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各地都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活动让人们更好的走进端午,弘扬传统。
8. “砰”的一声令响,龙舟比赛开始了。
各只船上立即响起了阵阵锣鼓声,桨手们在锣鼓声的指挥下奋力地划动手中的短桨。
只看见桨起桨落,龙舟如离弦的箭一般飞驰向前。
快到终点了,领头的两只龙舟上锣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鼓声如雷鸣般响起,船上带头的那人也卖力地挥舞手中的两支小令旗来指挥龙舟的进退,岸上的助威声更是如潮水般汹涌,桨手们也越来越快地划动手中的短桨,整个场面如战斗般精彩。
9.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10.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11.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12.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13.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与古诗文有关的小故事有哪些
与古诗文有关的小故事---推敲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关于孝的古诗、小故事、名人名言
展开全部 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二十四孝应该是指《二十四孝图》上所描绘的二十四个故事:01 孝感动天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继承王位。
舜登天子位后,对其父仍毕恭毕敬,封其弟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03 啮指痛心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子释然。
04 百里负米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是春秋时期的人。
郯子父母年老时患眼疾,需要饮用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常身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
有关爱情的经典故事,成语,古诗词,象征爱情的物品
展开全部 故事: 梁祝(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七夕鹊桥会(牛郎与织女) 白蛇传(许仙与白娘子)、 董永与七仙女 成语: 青梅竹马、 如胶似漆、 至死不逾、 两情相悦、 比翼双飞 古诗词: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国古代古典名著的小故事
展开全部 项橐7岁懂礼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1.约法三章:(刘邦)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2.一鸣惊人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
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
伍举曰:“愿有进。
”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举退矣,吾知之矣。
”3问鼎中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
殷纣暴虐,鼎迁於周。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
【读古诗文的小故事为题,要500左右字】作业帮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
(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⑥。
注解:①蒹,荻。
葭,苇。
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
”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
”凄,雨云起也。
’此诗应以萋为正字。
”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
’《绿衣》诗传:‘凄,寒风也。
’《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
”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④毛传:“晞,干也。
”⑤毛传:“湄,水赚也。
跻,升也。
”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
”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
”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
”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
”崖,高边也。
’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⑥毛传:“涘,厓也。
”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
”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
”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 读《蒹葭》会想到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
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
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真不知是从何说起。
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
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
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
‘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
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
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
”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
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
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
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
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
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
”“‘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 《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
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
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
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
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
“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
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
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
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
”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
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四年级广告,广告语,歇后语,名人名句,古诗词,小故事,对联
四年级广告,广告语,歇后语,名人名句,古诗词,小故事,对联如下: 名人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对联:1.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2.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3.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4.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广告语:字字含意韵,句句传真情。
举手投足间,别忘了我饥饿的大嘴巴。
天黑我照你,天亮你关照我。
把美的记忆带走,把美的心灵留下。
歇后语: 1.打开天窗—说亮话 2.大姑娘上桥—头一回 3.刀尖上翻跟斗—玩命 4.闭着眼睛买布—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