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词鉴赏小报

时间:2020-09-25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中秋诗词鉴赏小报

一首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加赏析

展开全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赏析二】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

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

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

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

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此首中秋词。

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

挥洒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凡尘。

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

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

“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

“我欲”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又恐”相呼应。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

“起舞”两句,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

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换头,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

以下愈转愈深,...

制作以“爱国或中秋”为主题的经典诗词小报。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关于中秋月亮诗词鉴赏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的夜晚,碧空无云,朗月舒波.明澈的月光泻向大地,大地一片雪白,庭院中也好像铺了一层银霜.树上的鸦雀几经惊扰,终于渐渐安栖下来.夜,更静了,也更深了.秋露悄然而降.清冷的露珠无声地布满桂枝,沾湿桂花,阵阵桂香在寒气中飘散.这清幽的桂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今晚,广寒宫前的那株桂树恐怕也沾上露水,收枝敛叶了,不然,怎会有这多清光照人间?呵,千里清光人共仰,只不知与清光同洒人间的秋思将落在谁的心上?望着这秋月,诗人更觉思绪纷然,相思无着,这一片深情又该托付给谁?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佳句(带赏析)

展开全部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赏析】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求文档: 李群玉《中秋越台看月》诗词赏析

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

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

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作品出处全唐诗:卷569-38

诗歌赏析:《中秋》

一、《中秋》赏析:从立意的角度看,李朴这首诗借月光的皎洁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立意新颖,构思奇巧,颇具有独创性。

二、扩展知识:1、作品欣赏: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2、作者简介:李朴(1063-1127),北宋理学家、学者,字先之,时人称“章贡先生”。

虔州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及第。

初任临江军(治今江西樟树市)司法参军,后转任西京(今河南洛阳市)国子监教授、虔州(今江西赣州市)教授。

后迁国子祭酒。

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暴,直言敢谏,有才名。

急!!跪求古诗词中秋鉴赏!!(字数500左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鉴赏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

后来奸相李 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恶,于是退 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雨后秋凉的感觉。

这里“空 山”的“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也用以抒发诗人对大 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

诗的第一句扣紧了题目中的“山居”,第二句点题,总叙了雨 后秋气清爽的自然状况。

接着两联,都是从这一特定自然环境中具体表现的。

雨后初 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静,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蒙 蒙雾气。

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

以动写 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

而接着的五六两 句,诗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使静谧的山野,顿时充满了盎然生机。

竹林深 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 渔人荡舟水上。

这中间两联,先写大自然的幽趣,继而写农家的生活情景,诗情画意 ,把雨后秋山的风物,生动而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诗人被深深陶醉了,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 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 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

这里,王维化用 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 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 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没有凄 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这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

这,也就是 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的时候,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认为 “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总的说来,这首诗充分发挥了诗人身兼画家、音乐家、富有全面艺术素养的优势 ,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

全诗在以动态为动力 来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舒展连贯地向前延伸的同时,又由中心思想做为一条主线 ,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

特 别是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清泉石上流”又 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 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

这些“诗中画”,是诗画的结合,它要求用字讲究,特别 是那些关键性的字,如这两联中的“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 ,就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

无怪乎苏试评王维 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