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背古诗文的朗诵音频
展开全部 书店有卖一本叫《高中必背古诗词》的小册子,2.4元一本的那个 我背书用的就是那个册子必修(一) 1.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P3 2.兰亭集序 ——王羲之 P19 3.赤壁赋 ——苏轼 P22 必修(二) 1.氓 ——《诗经》 P21 2.离骚 ——屈原 P24 3.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P33 4.短歌行 ——曹操 P33 5.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P34 6.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P36 7.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P38 必修(三) 1.蜀道难 ——李白 P45 2.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P47 3.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P47 4.登高 ——杜甫 P48 5.锦瑟 ——李商隐 P52 6.马嵬(其二) ——李商隐 P52 7.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P55 8.劝学 ——《荀子》 P57 9.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宜 P59 必修(四) 1.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P41 2.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P42 3.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P43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P44 5.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P45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P46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P48 8.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P48 9.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P69 必修(五) 1.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P25 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P29 3.陈情表 ——李密 P36
有关“古诗词100首”音频下载的都有哪些?
1、《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安卓手机版有哪些优秀的音频编辑软件
展开全部 如需下载第三方应用软件(好玩的游戏、常用工具应用、系统辅助工具等),建议可以通过自带的应用商店或手机论坛等搜索目前较为热门的软件。
1、若您的手机自带应用商店,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查找:应用程序-应用商店-点击热门推荐”可以查看到当前较为热门的软件/游戏。
您也可以按照分类,根据软件类型选择自己喜欢的软件2、 通过手机浏览器搜索需要的软件下载安装(若是自带的浏览器,下载的安装包保存在我的文件-Download文件夹中)。
3、通过第三方助手类软件下载安装需要的程序。
4、通过电脑下载APK格式的安装包,然后传输到手机中安装。
...
四川话念诗是什么样子李白、苏轼的诗词谁能用四川话念?能录个音频...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 《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 )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
这些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词希望满意
请问关于宋代林和靖的故事,谢谢!
展开全部 林和靖 林和靖是北宋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
杭州孤山多梅。
每当腊风初度,便有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揽胜者多往观赏。
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赏梅的胜迹。
这里,曾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种梅养鹤隐居的地方。
但林和靖的故乡却是在宁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
因他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
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
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
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
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爱梅,亦爱四处游学,足迹遍于江淮之间。
到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
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
他绕庐植梅,依山种树,以种梅为乐。
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
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
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
他在绝笔诗中写道: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
相传,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
纵之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
林和靖爱逾珍宝。
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
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即掉小舟而归。
传说,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这两只鹤在墓前悲鸣而死。
他在一首咏鹤诗中写道:皋禽名祗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 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林和靖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
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
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
他人生的另一面还是情怀绵绵。
这在他写的《长相思》这首著名的词里可以看出: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和靖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亦常见笔端:“半夜月欲落,千山人忆往。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殷殷思念屡溢言表。
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术的一生。
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
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
”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
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传下来不多。
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三百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和靖的节操和学识很得宋真宗的赏识,曾赐号“和靖处士”。
死后,宋仁宗赵祯也“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林和靖虽隐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但他故乡黄贤村,连妇孺皆知这位“梅鹤太公”。
人们对这位先贤的尊敬,历千年不衰。
旧时族规定每年清明轮番去孤山扫墓,并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五十年代。
北宋历史故事
展开全部(1)解梦消愁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下在江西南城十贤堂讲学,忽听近处传来少妇哭声。
李觏讲完课,顺着哭声前往探视,见有婆媳二人正抱头痛哭。
原来老人的儿子出门经商,时值半载音讯全无,婆媳日夜思念。
于是求神于山庙,祈求麻姑保佑。
昨夜三更,媳妇忽得一梦,梦见麻姑仙子给他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脱落,只剩下几根扇骨。
今天一早,婆媳俩连忙请庙中和尚解梦。
和尚说:“扇衣脱落,只剩扇骨,是个凶号,你儿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烂,只剩枯骨!”婆媳俩听后,如晴天霹雳,悲痛欲绝。
李觏听了,暗自思忖:梦中之事,岂能当真,那和尚信口雌黄,害人不浅。
我不如也来为之解梦,以消此婆媳无故之忧。
便大笑说:“和尚之言差矣。
岂不闻,穿衣见父,脱衣见妻,这是人之常情。
今麻姑托梦,赠与脱衣之扇,正是丈夫归来与妻团聚之象。
”婆媳二人听李觏解梦,觉得有理,于是转悲为喜。
过了不久,这老妇的儿子做完生意,回转家门。
合家欢喜带上爆竹香烟,到十贤堂烧香点爆,作揖鸣谢。
李觏大笑说:“生意人回家,自是应当,并非作梦的缘故。
我只是为你婆媳消愁罢了。
”从此,李觏解梦消愁的故事,在乡里广为流传。
余深(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
《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有传。
名列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宰相全传》中。
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荐,故多遭时人非议,如《宋史》。
但后人多给辩解,到了明朝的《大明一统志》就将他列入“人物传”中,并称其忠谏。
作为名宦名人,他许多故事流传民间或记载在各种史书志乘笔记中,这里选择三则故事,从中也可算作对他的一生功过是非的评判。
??一、修建余家塘 ??话说余深老家在罗源县治西里许的地方,并建有聚书所,周环皆水,人称玉环馆,余深中进士,留在京城当官以后,很少回家,老房就住着他的父亲余孟坚及家人余忠,不久余老太爷过世,他丁忧在家。
第二年清明时节,余深带着家人余忠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到他父亲的坟上祭奠去了。
他父亲的坟就座落地县南郊的莲花山上,远望对面席帽山、仙茅山,成三山对峙之势,确是风水宝地,而且坟墓就修建在莲花山的五虎下山之一的虎穴里。
按风水地理说法葬在这个宝穴,后人必出贵人,而此时余深虽在京城官居著作佐郎,只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小京官,因此这次趁着扫墓之机,特请了这位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用罗盘测过后说,这穴位没错,方位坐势也对,虎本可以过山,过山后就可发达。
但目前问题在虎过山的路被五里渡的潮水给隔堵了,虎一跃就落海,不能到岸过山,虎过不了海,就上不了另一座山,老爷你就升不了官了,除非在海边筑一条大坝,让虎过度堤坝然后上另一座山,那样老爷你就可能会大发达,不过这样会破坏本县的风水,如此以后罗源就出不了状元郎了,除非老爷升官后再将大坝给毁了。
余深听了点点头,回家后不久,用京城里的积蓄,招募一批强壮劳工和族人,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县城的东隅海滩将大坝修成,但由于是海水滩涂,种不了蔬菜水果又养不了鱼,只好引附近的几条山水蓄成一个水塘,种一些荷花,这个荷花塘由于是余深造的,所以人们称为余家塘,也就是现在“九大中心”所在的地方,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三年后,余深丁忧结束,上京就职去了,这一去真是猛虎过山,一路呼啸而去。
余深由著作佐郎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累官御史中丞兼侍读,后结交蔡京,官封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
真是一帆风顺,升官封爵,好不风光。
??某一日,家人余忠忽然进京来了,送给余深一封家书,意思是说这几年围堤越围越长,荷塘越来越大,山水越来越少,周边许多地方积淤了沙土,已经生草长树种不下荷花了,是不是引水改造为田,用于耕种作物,但目前水源缺少,可否请老爷修一封书予知县老爷,请他网开一面允许引小西外河的水到余家塘来灌溉,只字不提毁堤的事。
余深接到信后,想了又想,觉得若引小西外河的水要经小西门过后张街折学宫旁再出北门,定引起群众不满,俗语说“宁可犯天条,不可犯众怒”,还是想想办法。
于是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后,来个文字游戏。
给家人修两封信,一封给知县老爷的,信中只要求借水一尺,另一封交代家人等知县老爷答应再行事。
余忠回家后,即送达县老爷一封信,知县老爷信看后觉得太宰大人也太客气了,借水一尺有何不可,就答应下。
家人知道后,打开第二封信,依计行事,连夜组织大量劳力,一夜之间开凿了一条由小西至余家塘的只有一尺宽的河浿,将河水源源不断地引到了余家塘的田地里,等到天亮,知县老爷知道后傻眼了,也就无可奈何了,老百姓觉得生米煮成熟饭,也乐得用水方便,从此罗源城关有了一条穿城的泻洪河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不断城市改建才由明沟变成暗沟。
)以后罗源城内不管发多大的洪水,都不会积涝成灾的。
余家塘不再种荷花开始种水稻了,万顷荷塘变成了万亩良田。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