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诗词常有意像

时间:2020-09-2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晚清诗词常有意像

关于秋的诗词或散文

【标题】:悲秋 【年代】:唐 【作者】:卢殷 【体载】:七绝 【内容】:--------------------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

阶下败兰犹有气,手中团扇渐无端 【标题】:悲秋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载】:五律 【内容】:--------------------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标题】:悲秋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内容】:-------------------- 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秋雨如漏壼,点滴连早暮。

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

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标题】:子夜秋歌 【年代】:南北 【作者】:南北无名 【内容】:--------------------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标题】:蝶恋花 【作者】:苏轼 【体载】:词 【内容】:--------------------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标题】:秋 【年代】:宋 【作者】:程颢 【体载】:七绝 【类别】:记时 【内容】:-------------------- 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

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

【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高蟾 【体载】:七绝 【内容】:-------------------- 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

【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李山甫 【体载】:七律 【内容】:-------------------- 傍雨依风冷渐匀,更凭青女事精神。

来时将得几多雁,到处愁他无限人。

能被绿杨深懊恼,谩偎黄菊送殷勤。

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

【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王睿 【内容】:-------------------- 蝉噪古槐疏叶下,树衔斜日映孤城。

欲知潘鬓愁多少,一夜新添白数茎。

【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无名氏 【体载】:七古 【内容】:-------------------- 月色驱秋下穹昊,梁间燕语辞巢早。

古苔凝紫贴瑶阶,露槿啼红堕江草。

越客羁魂挂长道,西风欲揭南山倒。

粉娥恨骨不胜衣,映门楚碧蝉声老。

【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内容】:-------------------- 束带自衡门,奉命宰王畿。

君侯枉高鉴,举善掩瑕疵。

斯民本已安,工拙两无施。

何以酬明德,岁晏不磷缁。

时节乃来集,欣怀方载驰。

平明大府开,一得拜光辉。

温如春风至,肃若严霜威。

群属所载瞻,而忘倦与饥。

公堂燕华筵,礼罢复言辞。

将从平门道,憩车沣水湄。

山川降嘉岁,草木蒙润滋。

孰云还本邑,怀恋独迟迟。

【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翁洮 【体载】:七律 【内容】:-------------------- 宋玉高吟思万重,澄澄寰宇振金风。

云闲日月浮虚白,木落山川叠碎红。

寥泬雁多宫漏永,河渠烟敛塞天空。

侯门处处槐花□,献赋何时遇至公?【标题】:秋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内容】:-------------------- 晚节逢君趣道深,结茅栽树近东林。

吾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秋天的赞美诗 秋 它象一个精灵 在久违的梦里踩在云彩而来 带着满眼的金色 和一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心 他执着地举着那 从久远的时空中传下来的火把 在茫茫山岗之间 寻找着最后一片绿色 然而 这个世界却和他开着玩笑 时间悄悄将绿色藏在了身后 他一次次翻起路边的石头 挖开山涧的澈澈清泉 一次次在有风的夜里 用身体呵护着烁烁的火把 天亮了 比最勤劳的农夫起得还早 夜黑了 比月亮睡得还晚 他累了 躺在一棵挂满果实的树下 开始抱怨命运的作弄 直到有一天 那硕大的果实将他打醒 听到勤劳的人 在麦田里收获着希望的欢笑 他笑了 开心地笑了 原来那金色是这么的美丽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古代关于钱的诗句

展开全部 古诗关于钱的诗句: 咏田家 [作者]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赏析: 《咏田家》是唐代诗人聂夷中的作品。

这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全诗八句四十字,展示了唐末农民遭受的严重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

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把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描写得历历如绘,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时充分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将进酒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以下为关于钱的原创作品。

1、好了歌 世人都夸金钱好,期盼金钱花不了; 腰缠万贯带不去,伸腿瞪眼两拉倒。

世人羡慕当官好,荣华富贵享不了, 搜刮民财脸皮厚,管他黎民温和饱。

世人眼馋美女好,风花雪月情未了, 岂知美人多情夫,染上性病活不了。

世上顶数劳动好,自食其力得温饱, 想入非非乱了套,法网恢恢无处跑。

2、孔方兄奉劝世人书 我的名字叫钱, 世人送号孔方兄。

始於嬴秦,终於晚清。

如今有了新称谓: 人民币,票子,款子,金钱。

不一一列举,叫啥都应。

别看我命薄如纸,相貌平平, 骨子里却蕴藏玄机, 通融万物,奥妙无穷。

我是一把双刃剑, 纵横天下,江湖驰骋。

能使小鬼推磨; 能让世人垂青。

为了我,月黑杀人,风高放火; 为了我,聚众豪赌,苦心经营; 为了我,朝令夕改,强奸民意; 为了我,背信弃义,混淆视听; 为了我,兄弟反目,兵戎相见; 为了我,父子相悖,冷酷无情。

君子爱我,取之有道。

非分之财,泾渭分明。

小人爱我,群蝇逐臭, 贪婪之徒,见我眼红。

美女见我,宽衣解带, 露水夫妻,一夜之情。

人生在世,为我所累, 及至寿终,人财两空。

劝君莫当痴迷汉,醉心钱财误终生, 幸福全凭双手创,勤劳铺就锦绣程。

3、孔方兄自白 俺的外号孔方兄,世人见俺皆动容。

不是对您夸海口,上天入地显神通。

经济无俺难发展,银行无俺难运营。

国脉靠俺来维系,人民靠俺去谋生。

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离俺办不成。

贪官对俺最宠爱,不择手段入囊中. 美女见俺舒心笑。

千般妩媚动真情。

富家柜内常做客,穷汉家中冷冰冰。

清官瞅俺不顺眼,死到临头两手空。

子孙埋怨不落好,皆因不与俺为朋。

劝君莫要再犯傻,都是爱财不顾名。

清官图啥好名声?家贫如洗活一生。

贪官享尽人间福,炮打脑瓜进鬼城。

人生在世瞬间过,何必活得不轻松?

清朝是什么诗歌

清代诗人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朝;清代诗人创作之富,也是历代诗人无法相比的。

明清鼎革, 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 中原板荡, 沧桑变革, 唤起了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即使一度仕清的文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稍后的诗人及其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痛,但也感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诗篇。

清代诗歌在艺术上不满元诗的纤弱、明诗的肤廓和狭隘,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1.遗民诗人 清朝入关后的一段时间,诗坛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诗人的作品。

据大致统计,遗民诗人达到四百多人,诗歌近三千多首。

著名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等。

这些诗人都能面对现实,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包含着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着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

他们的诗作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和公安、竟陵诗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顾炎武从事抗清斗争多年,以恢复故国为志。

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的诗共存四百多首,大部分是五言诗,以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诗作不假雕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于杜甫,在清代评价很高。

2.“江左三大家” 由明入清而又仕于清的著名诗人有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

三人中,龚鼎孳较少特色,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故在此不作专论。

而钱谦益和吴伟业均居于诗坛领袖的地位,钱宗宋诗,吴尊唐调,二人各立门户,都是清代首开风气的诗人,影响很大。

以后清诗的许多流派,都不出尊唐、宗宋两途,都不出他们两人影响的范围。

作为主持诗坛近五十年的领袖人物,钱谦益论诗反对摹拟形似,也反对片面追求声律字句,主张写诗要“有本”、“有物”,强调时代、学问和遭遇的重要性。

他主张转益多师,兼取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对补救前后七子摹拟盛唐和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

他推崇苏轼和元好问,他的追随者冯班说:“牧翁每称宋元人,以矫王李之失。

”(《钝吟杂录》)在他的影响下,讲求宋元诗,蔚为风气。

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主要是把唐诗华美的修辞、严整的格律与宋诗的重理智相结合。

《初学集》中诗歌,愤慨党争阉祸,痛心内忧外患,也表达了失意之士的郁塞苦闷。

他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以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而描绘黄山壮丽美景的山水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经历了亡国之痛和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钱谦益的诗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朝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亡国者的失国之哀和耻辱之感,诗歌充满沉郁悲凉的情调。

他的诗歌语言技巧高超,善于使事用典,也富于辞藻,这些对于重视雅致情趣的的清代许多诗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受他的影响,在他的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吴伟业和钱谦益不同的是,他没有很强的用世之心,入清后也不再参加政治性的活动。

但出于保全家族的考虑,他不得不屈身仕清,任国子监祭酒。

但又感受到传统“名节”的沉重负担,自悔愧负平生之志,心情十分痛苦,时常自怨自艾,抑郁悲凄。

死前遗命以僧装敛之,要求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存之墓”,表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难以自主的悲哀和对仕清的终身悔恨之情。

3 .王士祯与康熙、雍正间的诗人 从康熙初年到中期,虽然抗清武装斗争尚未停歇,但大势已定,清王朝笼络汉族文人的政策也逐渐产生了效果。

尽管坚持反清立场的遗民们仍不能甘心于这种历史的巨变,但社会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适应这种变化而成为新一代诗坛领袖的是王士祯。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他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受到了他的偏爱,而对杜甫、白居易、罗隐等人的诗歌没有兴趣。

王士祯的神韵说对清代诗坛影响极大,成为清诗的一大宗派,他也获得了“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称号,做了五十年之久的诗坛盟主。

但也有人反对他的神韵说。

他的甥婿赵执信批评他“诗中无人”,袁枚则指责其诗为“所谓假诗”,主要是针对王士祯的诗歌不重视思想内容,很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把诗艺搞得很玄虚,单纯作为个人消愁解闷、娱情遣性的工具的做法。

清代中期的诗歌 乾隆时,王士祯...

咏兰的诗句是什么

展开全部 一、咏兰的诗 1.兰 唐·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2.兰 唐·唐彦谦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3.兰 唐·唐彦谦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4.兰渚泊 唐·施肩吾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5.秋思 唐·马戴 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

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6.芳兰 唐·李世民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7.孤兰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8.感遇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9.兰 唐·无可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10.兰 唐·李峤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

英浮汉家酒,雪丽楚王琴。

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

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

11.幽兰 唐·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12.兰溪 唐·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13.唐·刘禹锡 重送鸿举师赴江陵 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诗合掌看。

14.和三乡诗 唐·刘谷 兰蕙芬芳见玉姿,路傍花笑景迟迟。

苎萝山下无穷意,并在三乡惜别时。

15.与于中丞 唐·刘商 万倾荒林不敢看,买山客足拟求安。

田园失计全芜没,何处春风种蕙兰。

16.奉上徐中书 唐·褚朝阳 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薇郎。

既能作颂雄风起,何不时吹兰蕙香。

17.题杨次公春兰 宋·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18.题杨次公蕙 宋·苏轼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19.种兰(宋·苏辙)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20.幽兰 宋·释文兆 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

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

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

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

21.幽兰花(宋·苏辙) 李径桃蹊次第开,穠香百和袭人来。

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

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

定应欲较香高下,故取群芳竞发时。

22.兰 宋·丁谓 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

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

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

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

23.次韵答幽兰(宋·苏辙) 幽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

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薪。

24.幽兰 宋·释文兆 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

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

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

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

25.萧兰 宋·张咏 种萧芳兰中,萧生兰亦瘁。

它日秋风来,萧兰一齐败。

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

不复梦周公,中夜独慷慨。

26.盂兰盆 宋·晏殊 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

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27.日暮游东涧 宋·释重显 极目生晚照,幽情眷兰芷。

白苹叶里风,不在秋江起。

28.兰 宋·梅尧臣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

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29.石兰 宋·梅尧臣 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

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

30.皇后阁春帖子 宋·赵湘 紫兰红蓼簇香盘,晓逐金壶下太官。

朝罢三宫归已晚,日华明丽雪消残。

31.咏蕙 宋·朱熹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32.兰涧 宋·朱熹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33.兰 宋·朱熹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34.咏 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35.元· 秋蕙 幽丛不盈尺,空谷为谁芳。

一径寒云色,满林秋露香。

36.题《兰棘同芳图》 元·李祁 幽兰既丛茂,荆棘仍不除。

素心自芳洁,怡然与之俱。

37.墨兰 元·元梅 飞琼散天葩,因依空岩侧。

守墨聊自韬,不与众芳碧。

38.题郑所南《兰》元·倪瓒 伙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39.题兰 元·张翥 鹈 声中花片飞,楚兰遗思独依依。

春风先自悲芳草,惆怅王孙又不归。

40.湘妃怨 明·李梦阳 采兰湘北芷,搴木澧南浔。

渌水含瑶彩,微风托玉音。

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

不知篁竹苦,惟见泪斑深。

41.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42.垂兰 明·李日华 从风不猎香,俯溪自怜影。

空山狼藉春,半属野樵领。

43.题画兰 明·陈献章 阴崖百草枯,兰蕙多生意。

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

“晚清四大词人”有哪些历史贡献?

况周颐、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齐名合称晚清四大词人,亦称“清季词学四大家”。

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以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

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口词人,晚号蕙风词隐。

他工于填词并重视词学的研究。

早年填词主性灵,其词炼意炼句而不失自然。

代表作品:《苏武慢·寒夜闻角》等 王鹏运(约1848~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僧鹜。

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

年岁最长,为词亦早,有领导风气的作用。

代表作品:《点绛唇·饯春》等 朱祖谋(1857-1931)原名孝感,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强村,浙江吴兴人。

著强村词。

祖谋幼时,天资颖异,年岁既长,性行博雅,擅长文学。

被称为“词学之一大结穴”。

代表作品:《鹧鸪天·庚子岁除》等 郑文焯(1856-1918)号小坡,晚号大鹤山人,汉军(一作广东南海)人。

少工词。

南游十年,所学益进。

时湘中王闿运以词称雄,及见文焯作,遂敛手谢不及。

程颂万、易顺鼎等咸俯首请益。

官内阁中书。

清亡。

侨居吴下,与朱祖谋唱酬无间。

丈焯词有瘦碧、冷红、比竹余音、苕雅诸稿,晚年合订为《樵风乐府》,与《词源斟律》等,并传于世。

急求于 《晚清七十年》 读后感 必有高分重谢

展开全部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是由唐德刚先生所作的一部有关中国自清朝晚期以来的历史事件的书籍,关于唐德刚先生,我自认为是不了解,也的确是没去了解过他以及有关他的作品,只是在搜索有关历史书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晚清七十年》这本书,感觉此书对我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应该有挺大的作用,于是便想去了解了解,起码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是好事来的。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似乎是作者也就是唐先生在为我们熟悉的历史教义做出了修正,在他的考据下,简单说,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其实,历史事实摆在那里,历史观点该是任人评说的,即使不完全对,也有几分对,或是思考问题的新颖角度供他人借鉴。

读了史书,才发现如何看待历史是很复杂的问题,不是中学课本里的标准答案。

每一种历史解释都是有其意识形态的,如果不能讲明历史的复杂性,可能坐在课堂里的中学生如果将来没有机会再去读一些历史的书籍,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必然的,不知道历史总是被无数个偶然的时间、空间、人物,全面或局部,程序和方向,方式和影响决定着,成为了一种必然,不知道历史选择了一条道路,另外一条道路便无法分析判断,他们还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殊不知人总是功过于一身的。

在《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提及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以及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等许多的历史评论观点。

在第一章节,唐先生综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在此章节中,唐先生带我们回顾了晚清时代的历史事迹,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笔烂帐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

从唐先生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许多的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著一个的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总运动。

唐先生把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作了一个深究的对比,就像文中提到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应各有不同。

例如宗教一项,现在对中东、印度、非洲等民族文化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但在我国则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反挑战的最好课题。

要言之,由於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它对现代化运动的反应之内容与特性亦各异其趣。

其实,唐德刚先生在文中也写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了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开始,例如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历史大事件,这些都表现了唐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究以及探索。

从同治元年(一八六一)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之签订,可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是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里所定义的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阶段,他表示,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主题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所兴起的洋务运动,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教训,国人才开始 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实用科学。

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务”。

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矿机器船政的建设。

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洋务”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

后来到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其所引起的百日维新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唐先生毅然将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对比,最重要的是把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与孙中山的“建立民国”思想作对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引起的巨大历史作用以及意义。

文章中也提到,他二人虽有缓进激进之不同,其变法改制的基本态度则是一致的。

由於清廷的昏庸腐败,助成了激进派的成功,而完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第二阶段。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详细的提及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几十年间的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虽没有完完整整地把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给看完,不过从他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

==============不要把唐德刚和郭德纲当作同一个档次的人来对待。

”这是去年在唐先生去世时听到的一句话。

也许在这个浮躁又娱乐的年代,很多人把唐德刚也当成“说相声”的了。

当然,你要拿他和黄仁宇比的话,唐的语言更有趣些。

在09年先生去世时,在国内的书市上也很少找到他的作品,不是作品不好,是环境所迫。

当年最流行的那本“李宗仁回忆录”也没有见到重印。

广西师大的最近版也是04-05年的几本,但最有代表性的...

关于梅、兰、竹、菊的诗句

展开全部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落花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李郎的诗 梅 一度相思一度逢,最情痴处最多情。

三千树居孤山下,此枝偏生山之陵。

秋瑾的《梅》 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

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赠范晔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高二2王淑桦)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梅 宋·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

红梅 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 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 夏馥从来琢玉人。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元·元淮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

忆梅 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

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鸳鸯梅 元·冯子振 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

题画墨梅 元·陶宗仪 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

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

阳山道中 元·释善住 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

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题梅花 清·汪士慎 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

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早梅 清·宁调元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

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枯梅 清·吴淇 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

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题画梅 清·李方膺 梅花此日未生芽,旋转乾坤属画家。

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题画梅 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梅花诗 清·俞樾内子 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

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和内子梅花诗 清·俞樾 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

寒宵同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

雨中元墓探梅 清·宋荦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迳铿然杖有声。

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落梅 清·律然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梅 花 诗 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古代晚清筷子有多少种

展开全部 筷子有很多材质的,有纯竹的、彩漆的、象牙的、银质的一方钩沉古代“筷子”蕴含的“箸文化” 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相当久远,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古人便开始使用筷子了。

几千年来,有关筷子的说法、用法和忌讳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箸文化”—— 筷子的最早记载 始于何时? 筷子的最早记载 始于何时? 《说文解字》中称 “箸,饭攲也” 在中国古代,筷子的叫法很多。

比较主流的称谓有三个:一个叫“箸”,一个叫“”,一个叫“”。

如果用木头制成的,又写作“”。

其中以“箸”和“”流行较早,“”在魏晋使用较多,如顾野王《玉篇》称,“箸者,也,饭具也”;隋唐以后的正式说法多称为“箸”。

、两字,会意与形声兼有。

其字义反映相当直接,就是夹食物、帮助吃饭的东西。

这东西在古人眼里并不一般,《说文解字》中称,“箸,饭攲也。

”攲在古人眼里是一种奇巧之物,不仅西方人觉得中国的筷子不可思议,就是古代中国人自己也觉得筷子的发明很绝。

现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后的文献中才较多出现,开始叫“快儿”、“快子”。

被引用较多的说法,是陆容《菽园杂记》中有关时俗的记载。

那时水上行舟之家讲究避讳,以吴中(今苏州)一带为甚,如忌讳“翻”、“住”等字眼,于是称“幡布”为“抹布”,“箸”为“快儿”。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语》中则是另一种说法,他认为船家将“箸”称为“快子”,并不是“箸”与“住”谐音,而是“箸”与“滞”谐音。

“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

”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飞,久而久之便喊开了,“快子”按文字学规律,渐渐变成了“筷子”。

古人使用筷子 有哪些规矩? 《翦胜野闻》记载 唐肃侍膳 “拱箸”遭朱元璋严惩 在古代,吃什么食物时该用何种筷子都有说法。

《礼记·曲礼上》是这样说的,“饭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饭时不能用筷子,而用匙羹吃。

在羹里有菜的时候,才动用筷子——捞夹,即所谓“羹之有菜者用。

其无菜者不用”。

如何用筷子,可谓规矩多多。

现在不时能看到的两人用四只筷子同时夹菜,这在古代是不允许的。

古人认为这种动作叫“截筷”,与收纳骨灰时的动作相似,不吉利。

古人吃饭时还忌让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针对死人的。

人死后会在棺前放最后一碗“饭”,并将一双筷子直插饭上叫“供筷”,这样才停下筷子。

因为这种忌讳,吃饭时是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的。

在正式场合,连筷子的摆放都要注意。

如筷子横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食,诸位慢用”。

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则将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表示“实在吃不下去了”。

还有的地方,如果将筷子放在碗的左边,即表示已经吃饱。

这种民间用筷礼节,一般在熟人、平辈中间使用,不同身份、辈分之间要慎用,如晚辈不能在长辈“横筷”之前放下筷子。

明初,一位名叫唐肃的大才子,万分荣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来“侍膳”,但因“拱箸”,即摆放横筷而遭朱元璋严厉惩处。

明人徐祯卿笔记《翦胜野闻》中记述了此掌故:“(唐肃)食讫,拱箸致恭为礼。

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

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结果,本因“失朝坐免官”的唐肃被定罪“大不敬”,罚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谓“罪坐不敬,谪戍濠州”一说。

归纳起来,民间关于筷子的禁忌有十多项:忌“三长两短”,两只筷子要长短一样;忌“仙人指路”,使用筷子时食指单独伸出不好,老北京称之为“骂大街”;忌“品箸留声”,不要将筷子在嘴里来回嘬;忌“击盏敲盅”,乞丐讨饭才会这样;忌“迷箸刨坟”,用筷子在盘里翻来翻去;忌“泪箸遗球”,夹菜时把汁滴在桌上或其他菜里;忌“乾坤颠倒”,两只筷子大小头颠倒;忌“定海神针”,将一只筷子插在盘里菜中间;忌“当众上香”,把筷子插在饭里送给同桌…… 结婚陪嫁筷子 有何说法? 民间流行吉语 “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在不同场合用不同颜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红筷子,而丧事忌讳,要用白筷子,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一双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杂色筷,预示家庭不和。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包括北京在内,过去女孩子出嫁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总少不了筷子。

这种风俗,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当时男女双方家长议定孩子的婚事后,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坛子一对,内放活金鱼四尾,并附上筷子两双。

其寓意是:金鱼,谐音“金余”,祝愿一对新人钱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筷子则有两种含义,一是祈子,取民间吉利语“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在广东潮汕地区,至今仍有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的风俗,但吃桂圆不用汤匙,要用红筷子,意思是“快生贵子”。

另外,结婚陪嫁筷子还有希望小夫妻以后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之意。

在陕北农村,男方迎亲时必带一只内装米的宝瓶,到了女方家后,由新娘的父亲把宝瓶里的米炒熟,用香和艾草把口封住,此举表示“相爱”。

再取出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瓶口上,递给女儿,并对女儿女婿说:“你们要像筷子一样成双作...

带兰字的诗词

展开全部 咏 兰 诗 选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韩 愈《幽兰操》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唐·王勃《春庄》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唐·唐彦谦《兰》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唐·唐彦谦《兰》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唐·施肩吾《兰渚泊》 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

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唐·马戴《秋思》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李世民《芳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李白《孤兰》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唐·无可《兰》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

英浮汉家酒,雪丽楚王琴。

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

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

——唐·李峤《兰》 幽丛不盈尺,空谷为谁芳。

一径寒云色,满林秋露香。

— 元·揭 斯《秋蕙》 幽兰既丛茂,荆棘仍不除。

素心自芳洁,怡然与之俱。

— 元·李祁《题兰棘同芳图》 伙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 元·倪瓒题郑所南《兰》 鹈 声中花片飞,楚兰遗思独依依。

春风先自悲芳草,惆怅王孙又不归。

— 元·张翥《题兰》 采兰湘北芷,搴木澧南浔。

渌水含瑶彩,微风托玉音。

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

不知篁竹苦,惟见泪斑深。

— 明·李梦阳《湘妃怨》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 明 陈汝言《兰》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唐·杜牧《兰溪》 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诗合掌看。

—唐·刘禹锡《重送鸿举师赴江陵》 万倾荒林不敢看,买山客足拟求安。

田园失计全芜没,何处春风种蕙兰。

—唐·刘商《与于中丞》 兰蕙芬芳见玉姿,路傍花笑景迟迟。

苎萝山下无穷意,并在三乡惜别时。

—唐·刘谷《和三乡诗》 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薇郎。

既能作颂雄风起,何不时吹兰蕙香。

— 唐·褚朝阳《奉上徐中书》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 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 宋·苏轼《题杨次公蕙》 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

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

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

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

— 宋·释文兆《幽兰》 种萧芳兰中,萧生兰亦瘁。

它日秋风来,萧兰一齐败。

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

不复梦周公,中夜独慷慨。

— 宋·张咏《萧兰》 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

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 宋·晏殊《盂兰盆》 极目生晚照,幽情眷兰芷。

白苹叶里风,不在秋江起。

—宋·释重显《日暮游东涧》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

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 宋·梅尧臣《兰》 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

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

—宋·梅尧臣《石兰》 紫兰红蓼簇香盘,晓逐金壶下太官。

朝罢三宫归已晚,日华明丽雪消残。

— 宋·赵湘《皇后阁春帖子》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 宋·朱熹《咏蕙》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 宋·朱熹《兰涧》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 宋·朱熹《兰》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 元·余同麓《咏 兰 》 偶培兰蕙两三栽,日燠风微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堂,开窗时有蝶飞来。

— 明·文彭《题兰竹卷》 国香零落佩 空,芳草青青合故宫。

谁道有人和泪写,托根无地怨东风。

— 明·史鉴《子昂兰》 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 明·李日华《画兰》 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

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

— 明·陈继儒《王楚玉画兰》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明·董其昌《兰》 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

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

—明·董其昌《兰》 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

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明·徐渭《...

【晚清和清末有什么不同】谈谈晚清的清流晚清的清流有什么代表人物...

晚清的清流 “清流”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产物,早在汉朝既有所谓清流士大夫的小集团出现。

清流的含义是什么?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一般来讲,清流官员是指那些在一定阶段内士大夫中负有时望,或在学术道德上享较高声誉者,他们不愿与污浊的政治现象同流合污,批评不良社会风气,攻击腐败现象和官僚体制中的弊病,这批人物往往代表社会中的正气,积极的一派,并成为社会改良的进步力量。

正如所知,封建社会,官员,绅士,士大夫,学者,这四者常常是一个东西,互相的身份交叉,士大夫体现的正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

清流士大夫体现的主要是进入仕途官员中的知识分子特性,“清”字在描述这些人时,突出他们的知识分子而不是职业官员的特殊品行,例如:清高,清正,清雅,清望等,称得起清流官员,通常具有较出众的才华和学识,公认的良好道德品行名声,较少官场陈腐,昏庸,欺诈的流弊。

历史上有很多“清流党”“君子党”之说,其实在封建王朝,结党是严禁的,所谓“党”只是官僚中的松散派系,但有时一批志同道合的士大夫,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组合成一股政治力量是常见的,清流党就是以批评时政,纲正道德风气而闻名。

晚清的清流派与历史上的清流的性质,虽然大致相同,但最大特征是由于近代西方影响进入中国,这些代表中国知识份子和官员的双重身分的精英人物,不仅有批评朝政,维护道德,欲肩负了如何看待西方文明侵蚀,外强侵略和保护传统的责任。

面对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的行为不仅反映了中国知识界思想演变过程,也对历史进程造成直接重大影响。

晚清的清流起源于1860年代的清议运动,清议的兴盛直接来源于当时内政外交衰弱的双重压力。

自清帝国建立以来,相对来说,康,雍,乾三代是盛世,往后就每况愈下,从内政看,财政困难,贪贿成风,机构臃肿,暴动频繁,而更突出的是,中外矛盾加剧,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羞辱条约,割地,赔款,激起士大夫普遍愤慨。

当太平天国失败后,一方面的战后恢复,一方面推行的以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引起政治政策方面的大争议。

从某种意义上讲,清议是针对洋务运动的非议,如反对修铁路,反对学外文,反对派使节出洋等,但随着时间流淌,清流的态度也在演变,从全盘反对西方到部分反对,从完全不接受到部分接受西方,而这种交锋反射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过程,涉及了几乎中西文明冲突,改革与保守,爱国与卖国,直至国家兴衰危亡的关键问题。

到今天也有极大借鉴意义。

晚清的清流派成为政治团体的现象出现在1875—1885年之间,通常称前清流,之后清流派与帝党后党交叉,也称后清流,倾向帝党。

到戊戌变法后消失。

清流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党派,谁是清流党,谁不是清流党,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他们由一种不定型的半私人关系维系的松散官僚群体,但被称为清流的官员往往有一些普遍的特征。

1) 几乎所有被称为清流的士大夫都是科举出身,具有进士甚至翰林学衔,也是俗称的正途士大夫,他们在科考中的名次也为他们带来极高声誉,并具有学术地位和社会威望。

2) 许多清流官员在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任职,如翰林院,督察院等,根据清法,“非科甲正途者,不得为翰,詹,吏,礼部官。

”他们有直接向朝廷递达奏章的权力,因而对制订政策,行政具有较大影响。

前清流中有张之洞,张佩伦,黄体芳,宝廷所谓“四谏臣”美称,他们多是因为在奏章中尖锐的观点,渊博的知识和雄辩的文字为当朝闻名。

3) 清流士大夫一般在道德修养上也具声望,清流本身也是对其品德高尚的褒杨。

相对来讲,他们很少有贪污贿赂的丑闻,反之,如果在道德上不检点,会被认为有辱清流之名。

李慈鸣在《越缦堂日记》曾写道:“孙(衣言)自命清流,以老自资,吸食鸦片,废弛公事,素望尽丧。

” 4) 清流士大夫通常也在学术上有地位,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和威望。

如张佩伦,陈宝箴,诗文造诣甚高,张之洞,翁同和对古代经史知识渊博,潘祖荫是金石大师,沈曾植在地理上学有所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识精英都陆续接触西方学问,思想变化很大,如张之洞从反对洋务到自己推行洋务,翁同和从保守到支持变法,都反映了清流的思想变化状态。

从清流的特性看,他属于晚清官僚集团的知识精英阶层,对政局影响很大。

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动往往决定当时的政治走向, 主要清流成员名单(前清流) 姓名 生卒年代 籍贯 学历 李鸿藻 1820—97 河北省 进士 张之洞 1837—1909 河北省 探花 潘祖荫 1830—90 江苏 探花 张佩伦 1848—1903 河北省 进士 陈宝琛 1848—1933 福建省 进士 黄体芳 1832—99 浙江省 进士 宝廷 1840—90 满族 进士 邓承修 1841—91 广东省 进士 吴大?? 1835—1902 江苏省 进士 李慈铭 1829—94 浙江省 进士 主要清流成员名单(后清流) 翁同和 1830—1904 江苏省 状元 文廷式 1856—1904 江西省 榜眼 张蹇 1853—1926 江苏省 状元 盛昱 1850—1900 满族 进士(会元) 沈曾植 1850—1921 浙江省 进士 黄绍箕 1854—1907 浙江省 进士 黄绍弟 1855...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