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诗的常识
1,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 (李白)2,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 (杜甫)3,李白和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那么被称为"小李杜"的是谁 (李商隐和 杜牧)4,诗作流传至今最多的诗人是谁 (陆游) 陆 游 简 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被誉为"六十年间万首诗".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
诗词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
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
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
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
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风骚!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
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
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
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
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
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古诗的基本常识
诗歌在高中的课本上有个详细的说明。
诗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诗经开现实主义的先河 楚辞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那时候的诗歌多是长短句,有的也不怎么押运。
后来出现了乐府诗歌(属于现实主义) 到了三国时代,出现了建安七子和三操,多以4言和五言为主。
到了魏晋南北朝 出现了大诗人陶渊明。
(现实主义)诗歌在唐代开始成熟,出现了绝句、律诗、但诗歌未必就是字数完全一样。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到了宋代,诗歌并没有走下历史舞台,而是以长短句(辞)的形式继续发扬。
因为长短句更加上口,符合人们的习惯。
到后来戏曲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元曲)。
五四之后,人们开始写白话文,就是我们怎么说话就怎么写。
于是出现了新诗。
新诗和古诗就不一样了,它更讲究的诗歌的内在,
诗歌常识题
1.秋月、远山倒影在湖水中, 湖水像一面镜子,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想到了诗句()。
2.描写春天的诗。
大意如下:(1)我发现小河边一棵棵发芽的柳树好像婷婷玉立的少女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发。
如诗句()。
(2)啊,江边百花争艳,盛开的红花更是惹人喜爱,正如白居易所写的()。
(3)春天的雨特别多,特别柔,我特别喜欢春天的和风细雨,正如诗句()。
(4)是啊,天气转暖,万物复苏。
春天,充满希望,正如诗句()。
(5)战火连天,兵荒马乱,而朝廷官员仍过着灯火酒绿、歌舞升平的生活,这真是()。
(6) 那的红花固然不错,但山沟里那些调皮的杏花也开得不错哦,正如诗句()。
答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诗歌常识题目
-------请参考下列资料随意提取题干和答案。
-------------【诗歌常识】一、押韵、平仄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
古典诗歌中的韵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一般在句尾)。
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升”和“层”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eng;孟浩然《春晓》中的“晓”、“鸟”和“少”押韵,它们的韵母中都是或含有ao;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流”和“楼”押韵,它们的韵母中都是或含有ou。
写作旧体诗词的人多依照韵书用韵。
平仄(仄读zè,就是不平的意思)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是根据汉字读音的声调来划分的。
古代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声,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不完全一样。
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原读入声的那些字已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里去了。
所谓平仄的平,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就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三声。
以普通话来说,平声字就是指读阴平、阳平声的字(除去原读入声的那些字);其余的字(包括普通话中的上声字、去声字以及原读入声的所有字)都是仄声字。
如《春晓》中的“春”“眠”“闻”“啼”“来”“风”“声”“花”“知”和“多”等是平声字,“晓”“处”“鸟”“夜”“雨”“少”以及原读入声的“不”“觉”“落”等是仄声字。
还有一种平仄两读字,如“骑”有qí和jì两种读音,“胜”有shèng和shēng两种读音,“看”有kàn和kān两种读音,“听”有tīng和tìng两种读音等等。
这些平仄两读字在诗词中究竟读什么音可由词性及在诗词中所处位置来确定。
如卢纶《塞下曲》中的“轻骑”的“骑”应读jì而不读qí;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的“不胜寒”的“胜”应读shēng而不读shèng;欧阳修《画眉鸟》中的“金笼听”的“听”应读tìng而不读tīng等等。
近体诗和词的平仄大多是交替(同一句中)和对立(前后两句中)使用。
这在律诗中表现特别明显。
例如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的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显见,本句中平仄是交替的,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诗歌的押韵和平仄的交替、对立使用,使诗歌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二、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典诗歌也称古诗,通常分为诗、词、曲三部分。
1、诗 诗的种类,按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即全篇每句四字、五字和七字的诗,以五字句或七字句为主、杂以其它字句的诗,归入七言诗)等几种;按格律分有近体、古体两种。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它是在唐代形成的。
所谓近体或今体,是与唐以前的诗歌相比较而言的。
近体诗分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
绝句。
四句一首的诗叫绝句。
每句五个字的绝句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是指诗句的押韵和平仄完全符合规定格式的绝句;古绝是古体诗的一种,是指除押韵外不受平仄规定格式束缚的绝句。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如《春晓》、《静夜思》、《鹿柴》等是五言古绝;《宿建德江》、《登鹳雀楼》、《秋浦歌》等是五言律绝。
我们通常所说的近体诗中的绝句都是指律绝而言的。
律诗。
八句一首,对字数、押韵、平仄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而且中间四句必须用对仗(指平仄、词性、句型相对)的诗叫律诗。
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中的每两句叫一联,一联中的上联又叫上句、出句,下联又叫下句、对句。
律诗八句四联顺次的名称是首联(第一、二两句)、颔联(第三、四两句)、颈联(第五、六两句)、尾联(第七、八两句)。
排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句两两都要用对仗。
绝句、律诗都只决定诗的形式,而不决定诗的内容。
所以,诗人作诗时大多标上与内容有关的诗题。
如《春晓》、《登鹳雀楼》等;但也有不标的,如只写《绝句》。
有些诗则是一时难以命题或是诗人别有寄托,往往以《无题》等作为诗的题目。
古体诗又叫古风、古诗,除了押韵外,在句数、字数、平仄等方面不受格律的束缚。
主要由古绝和乐府组成。
古绝,前面提过,此不赘述。
下面介绍一下乐府诗。
乐府,本是古代主管音乐的官府,后人把乐府所采制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
后代诗人还用乐府诗题写了不少作品,这些作品也叫乐府。
如《长歌行》、《木兰诗》、《前出塞》、《游子吟》等都属于乐府诗。
有的乐府诗,如《塞下曲》、《从军行》、《出塞》等,名为乐府,实际都是依绝句格律写的。
2、词 词又叫长短句,是一种句子长短不齐、有平仄规定、有固定字数、在固定部位押韵的诗。
词最初是配乐的,后来才和乐曲分离,成为抒情诗的别体。
词有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和韵数。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词人作词依据词谱,所以习惯上称作词为“填词”。
因为词牌主要是规定词的形式,除一小部分词的内容确与词牌含意有关、词牌就是词的题目外(...
关于古诗的知识5条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
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
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
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
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
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
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
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
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词”的常识
展开全部 唐诗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元曲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的知识!!快快快!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展开 编辑本段意义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古诗源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