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美好意象的古诗词

时间:2020-09-19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表现美好意象的古诗词

古诗中所有意象的的概括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

求具有传统典型意象的诗词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整理字号 [大 中 小]分类:高考在线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1、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竹:气节 积极向上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 美好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

古诗有常表现得物象有哪些? 表现出什么样的意境?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关于古诗词的意象...比如【梧桐 表示 寂寥 凄清......柳树 表示 挽留...】...

折柳--送别,离情 梅花--坚贞,高尚 杨柳——(代表)惜别 菊花——傲视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古迹——怀旧 下面是我找的,你看看不知道有没有用.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

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

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

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

”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

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

”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

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

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

”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

燕的古诗意象

⒈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极研尽态,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⒉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⒊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

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⒋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

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谁动了我的琴弦》周笔畅的流行歌曲里有谁让你我静似月,只能在心里默念,檐下燕替我飞到你身边⒌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燕子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什么?

展开全部 燕子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有: 表现春光的美好,惜时、伤春 燕归,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在诗人词人的眼中, 由燕子带来的美好春景是值得赞美的。

如《破阵子》中,宴殊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燕子”充分表现出了春色的娇人。

表现爱情,传达相思 自古双双对对的燕子引起了许多有情人的情思。

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 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他们满怀憧憬, 也希望像燕子一样比翼双飞。

于是,诗人词人通过描写双飞的燕子表达对爱情的美好愿望。

古代词作中这样的燕子意象的词也可谓不少, 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在写燕子的时候总是用“双双”或“双飞”这两个关键词。

如冯时行的《玉楼春》:“杏花微露春犹浅。

春浅愁浓愁送远。

山拖馀翠断行踪,细雨疏烟迷望眼。

暮云浓处轻吹散。

往事时时心上见。

不禁慵瘦倚东风,燕子双双花片片。

”燕子双双的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对于那些孤独的少妇来说,现实又往往是此般无奈。

少妇看到双飞的燕子时,往往会联想到自身独处深闺的孤独、空虚的日子是那么的漫长于是一种相思与情愁便寄托在了燕子身上。

表现时事变迁,抒国破家亡感慨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当诗人词人们看到一年又一年的燕子,联想到周围人事的变化,不由得产生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

于是燕子便披上了时事变迁、民族兴亡见证者的外衣, 成为了爱国词人慷慨陈词、宣泄情感的载体, 以此来表达对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姓家。

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等豪族都住在乌衣巷, 由于时移世变, 王谢世家变得零落, 燕子归来, 不遇新主, 也只好另寻居处。

诗中充满怀旧感伤气氛。

表现羁旅情愁、漂泊之苦 燕子属于候鸟,所以它的寄居人家、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它表达羁旅乡愁的意象。

尤其对于那些去乡离家、漂泊天涯的词人, 当看到春来秋往定巢檐下的燕子时, 便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引起客居他乡的伤感以及思乡之情。

所以以燕子表现羁旅情愁、漂泊之苦的诗词主要以它的候鸟特性展开的。

如王炎《点绛唇》“雨湿东风,谁家燕子穿庭户。

孤村薄暮。

花落春归去。

浪走天涯,归思萦心绪。

家何处。

乱山无数。

不记来时路。

”诗人王炎浪走天涯,想要回到故乡的思绪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家在何处?千山万水之后,已经忘记了来时的路。

这是一幅以燕子为代表的晚春乡景图,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景色勾起的是异乡词人浓浓的乡愁。

代人传书,倾诉离人之苦 南来北往的燕子在古诗词中还扮演着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 信使。

燕子作为信使, 使它具有了诉说离情的意象。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

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

”郭绍兰在《寄夫》这首诗中想要借燕子这个信使来向自己的“薄情夫”传送书信,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欧阳修在《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这首闺怨词中刻画的是一位思念自己爱人的深情女子。

她借双燕来表明自己对男子的深情思念。

诗的意像具体有哪些?

折柳——送别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雁——书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梧桐——孤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莲、蝉——高洁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人信高洁,谁为标予心。

还有很多,举不完的。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关于有月亮意象的诗

以下都是有月亮意象的近体诗:1《月夜》 【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7《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9《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3《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4《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5《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6《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7《南园十三首 其一》【唐】李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