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艺术特点
展开全部1.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3。
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兼有婉约。
...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展开全部 一) 苏东坡做的肉叫“东坡肉”; 苏东坡烧的鱼叫“东坡鱼”;(五柳鱼) 苏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七碗茶) 苏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蜜酿酒”) 苏东坡吃的点心叫“东坡饼”;(为甚酥) 苏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 …… 没有一个文人象苏东坡这样更有人情味了,他不但活在诗词歌赋案几尺牍中,还活在一个个普通的百姓的生活里。
他毫无疑问是阳春白雪,但他却在下里巴人中也能找到知音。
这些以东坡为名的什件都可以在古文中找到记载,也可以在百姓中听到传说,何故?苏东坡太聪明了,他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而他高可凌云的才华偏偏又是我们这个受到多少年文化浸没的民族的一种期盼。
中国人评论一个文人,喜欢用的一个词语就是才华。
才华二字寄托了中国人的向往,寄托了中国人的浪漫,寄托了中国人的敬佩。
中国人喜欢苏东坡,而他的才华、他的道德、他的功绩,也足以让我们可以喜欢。
于是,我们就会把所有的向往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所以才出现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饼”……不仅如此,我们还编造出了一个“苏小妹”,编造出这个才女洞房夜难倒秦少游,津津乐道。
而事实上,“苏小妹”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而我们说“苏小妹”的才华,不就是为了衬托苏东坡的才华吗? 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清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都是他的后生学生,还能有几个人敢忝列其中? 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的着,感觉得到。
而他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能理所应当,心甘情愿。
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炼丹术”,佛家颂扬他和佛印的友谊,你喜欢诗歌可以吟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喜欢词曲就低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放派说他开“一代词风”,婉约派说他是“一代词宗”,画家欣赏他的《潇湘竹石图卷》,书法家临摹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而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又能给多少人希望和力量? 苏东坡太聪明了,清人程洪《词洁》评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自是天仙化人之笔”,这是说他的词,我却把它看成是在说他这个人。
如果他只是天仙,可能还真的让人敬而远之,可他是天仙,却偏偏又化作了人,化作了苏轼苏东坡。
(二)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颇能体现苏东坡的性情。
苏东坡参加进士考,在试卷上他在论述“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时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日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的用人之道,但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的记载,却不敢公然提出查问,苏东坡因此,也得以封进士第二名。
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东坡:“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东坡说:“我杜撰的。
”梅圣俞大惊:“你杜撰的!”东坡回答:“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 苏东坡敢杜撰,是因为他的才华,他的才华让他惦捻先贤犹不足,还要去杜撰先贤;梅圣俞忍让苏东坡杜撰,也是因为苏东坡的才华,他的才华让梅圣俞感觉这个人即便杜撰也有道理。
所以欧阳修才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然后又对儿子说:“三十年后,就没有人再谈论我了,那时谈论的是苏轼。
”也难怪仁宗皇帝见到苏东坡兄弟,高兴地对左右说:“我为我的儿子找了两个宰相。
” 苏东坡绝不是一个一直倒霉的人,嘉佑二年(1057),他赴京应试,一举成名天下知,不仅如此,嘉佑六年应制举,又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三等。
整个北宋入第三等的只有四人。
那一年他刚刚25岁,可谓春风得意,风光一时。
盛名之下,历受了宋仁宗、真宗、神宗三代君主的“知遇之恩”。
当苏轼处于党争倾轧漩涡而进退维谷时,高太后还从贬地召回他,并以“拉拢”和“托孤”的口吻对他说,他之所以从贬地起复,实在是“神宗皇帝之意。
当其(神宗)饮食而停箸看文字,则内人必曰:‘此苏轼文字也。
’神宗每时称曰:‘奇才,奇才!’”可是苏东坡同样具有所有真正文人具有的敏感和固执,他一生三次冤枉,十七次被贬,不能仅仅说是“小人”的诬陷。
他以儒家“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安石变法,他和王安石争执于朝,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主张变法,他就写《上神宗皇帝书》,同样洋洋万言,反对变法;被贬黄州,在东坡务农之时还上书太守去除杀婴恶俗,成立救儿会;在山东芝罘他只当了三天地方官,就是在这三天他严惩贪官污吏,并为民请命,上奏取消官盐。
他不会掩饰自己的观点,身在其位就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但是在政治上,在生活中,交往中也是一样。
如果他讽刺别人写的诗“就像吃了苍蝇然后呕吐出来的东西一样”...
苏轼诗词的风格是什么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展开全部 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里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
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如这首《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
苏轼诗的特点
展开全部 1)苏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①有不少关怀民生、表达爱国激情的诗作,有不少诗成为具体政治行为及建议的反映。
②他在诗中记录山川景物、村野风光、农家风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更以诗抒写愤懑,排遣忧愁,表现自己机智风趣、洒脱自在的个性和恬淡闲逸、不为物扰的心境,显示了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2)苏诗中有不少以理趣见长的作品,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苏诗中所谈的“理”,不是玄思或吊诡,而是生活中随触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新的启迪。
3)采用寓言、隐喻手法,还善于运用赋的手法构成一种图画美。
例如脍炙人口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比喻的新鲜与丰富是苏诗的一大特色。
又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4)苏诗任情挥洒,风格多姿多样。
他欣赏陶诗的“枯淡”,其更主要的风格特色即是宋人所概括的“东坡豪”。
...
简述苏轼词的特点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
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如这首《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呢::::
婉约的: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
去论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http://wenku.baidu.com/view/39c298d4b9f3f90f76c61bc6.浅谈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 苏轼,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香门第的陶冶使其身上的艺术特色浓厚,艺术气息深厚。
他在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成为后人赞颂的典范,诗词也为后代所模仿。
他的词对豪放派诗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苏轼的词仍在影响着后人。
前言: 苏轼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其中尤以苏轼的造诣最高。
苏轼的词豪放、自然,深的读者的心,引起当时很多人的共鸣,并被后世所传颂。
1.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时年仅二十一岁,深得欧阳修赏识。
苏轼与其他诗人一样热衷与政治,苏轼主张“洗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
”,力主兴革。
熙宁初,王安石变法。
因为政治的不同见解,因为文人墨客的心高气傲,苏轼反对新法,故离京赴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官。
元丰二年七月,因一些新党分子诬陷他的诗句讽刺新法,被捕入狱,险些丧命,此即“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
期间开辟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写出了很多伟大的作品。
此后因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全盘否定新法的做法,遭旧党排挤。
昭圣元年,新党再执政,又被远贬惠州,儋州。
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赦还。
建中靖国元年(1101)六月,卒于常州。
苏轼思想比较复杂。
政治上以儒家为主体,对人生的态度上又以佛老为指导。
既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有超旷出世的胸怀。
这种思想决定了他处顺境不流于逸乐,处困境也不陷于颓废。
他的一生虽然在政治上失败,却也造就了一代的文学巨匠。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作家。
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文章和父,弟称三苏,入唐宋八大家。
他的书法入宋四家。
他的词独辟蹊径,高出人表。
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从内容和形式上解除了词的各种束缚,使词成为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文学形式。
《四库全书》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亲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苏轼不论是对诗词亦是散文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苏轼,豪放派的代表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情境相容,苏轼的词在意境上的造诣颇高,苏轼的词也如此追求优美而深邃的意境。
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
那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开章之句,是作者凭高远望,所见所感。
浩荡的长江,波涛滚滚,日夜奔流,无止无休,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
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
写人更是生动传神,画龙点睛,采用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的手法,将人物典型化,理想化,此处把江山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而且抒写了作者雄奇伟大的胸怀,给人与强烈的震撼。
苏轼成为豪放派典型的代笔人物,并留下多部作品供后人瞻仰,在苏轼的笔下万物可成词,百事可入诗。
在前期的豪放作品中,苏轼的激情澎湃深受当时文人的欣赏,后期的作品则倾向自然清新,别有一番风味。
从苏轼的诗词中不难看出其对政治的远见及报复,杀敌报国的豪情,他与李清照的婉约截然不同,他的诗词吸收了更多的阳刚之美,但不失朴实自然之美,大有陶潜、李白之风,给人的感觉清新且舒适。
3.政治失意促使苏轼的诗词更上一层楼 文人墨客多是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例外,他对政治的不同见解遭到了当权者得反对,并受到压制,政途的不顺自然不必说,他曾在多个地方做官,但时间都不久,可以说他将他的抑郁不得志都发表在他的诗词中。
最沮丧的时期,东坡写出了最好的作品,他的诗词达到了成熟时期。
愤怒过去了,尖酸也暂时过去,留下满心安详与去意。
古往今来,才华与所受的磨难都是成正比的,似乎愈是才高八斗,壮志满怀,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其生平就愈是坎坷得让人心疼。
苏轼自然无法逃脱其中的桎梏。
东坡自能在人生的激流起宕中遗世独立,岿然于天地。
几经沉浮后,伟大的心灵也感到了人生的无奈,东坡力求精神解脱,而当时,盛行的老庄禅学思想无疑给了他一线希望。
在这样的超脱世俗的境界中,他追求适性而为,向往豁达平静的生活。
“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
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身如受风竹,掩冉从叶惊。
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他的追求、他的梦想、他的未来、他的抱负、他的不得志都一一呈现在了苏轼的诗词中。
苏轼在理想与现实矛盾的面前的自我宽解了。
“十年归梦寄北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历史总是有诸多的相似,幸运有时并不一定是好事,经历苦难的苏轼却成就了不凡的历史成绩,不幸孕育了他的诗才,使他在词的创作上树起了一座崭新的...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