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赏析古诗词

时间:2020-09-1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一、反复诵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达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需要一个过程。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意象的感知与体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光要让学生边看词语的注释边轻声读读,还要边想想诗词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读懂多少,难点在哪里。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感受作者写作的背景

在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同时,老师要适时讲讲作者写作的心情或时代背景,如《江雪》这首诗写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间,意境苍凉,语气冷峻,表现自己的孤高和不屈。《登高》要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无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只当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理解,就不易领会诗中舟轻水急,轻捷欢快的节奏和由此传达出的诗人无限喜悦、急切的心情。

三、抓“诗眼”

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的场景,里面充盈着多少说不清道不完的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的最佳途径,就是把想象画面与体味含义统一起来。一首词值得欣赏的词语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不可字字求解。如何选择重点欣赏的词语呢?宜在学生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的词语,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忆”字,让学生说出诗人“忆”什么,本诗主要写什么,并请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与“忆”有关的字来。这样还可以联系到诗中的“思”字和“知”字,从而感悟诗人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使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可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字之妙和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培养小学生初步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既不能单纯直译背诵诗意,也不能人为的拔高对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要求。

如何上好小学的古诗鉴赏?

一、作者背景。

包括作者此时的人生迹遇,是穷困潦倒还是心花怒放,是壮志难酬还是踌躇满志,是刚被罢黜还是新官上任。

不同的时间作者的心境也会不同,就说杜甫,虽然一直走的忧国忧民的悲情路线,但总有几首透露着欢快,像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那时他在杜甫草堂过着安定的生活,所以诗中也流露着喜悦祥和。

二、时代背景。

国家的安定与否,是否昌盛,关系着作者写诗是的心态。

怎么说古代的诗人也是些知识分子,总会牵挂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会为自己的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了解诗词的所在的年代,是欣赏古诗文的必要前提,知道了自作背景,才能对整首诗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明白这首诗的精魂所在。

三、表现手法。

古诗文在创作的时候,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像现在依旧常用的比喻、拟人、借代、对比,以小见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

不要小看这些,这些手法是使诗文变得优美含蓄的法宝,也是鉴赏古诗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如果说前面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深度,那么这些表现手法则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造诣,这也是所谓的文采的一方面。

四、音韵之美。

我国古代的诗歌都讲究押韵,一首诗的韵脚一般都要相同。

押韵不仅指韵脚,还包括平仄的区分,一首律诗或者绝句,前一句是怎样的平仄,后一句是怎样的对应,都有严格的规定,我们老师说,连教授也搞不清楚到底古代的诗歌是怎样的的写作要求。

中国的古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就是因为讲究押韵的缘故,像儿歌一样易读,又像散文一样深刻。

所以说,音韵之美也是鉴赏的一个方面。

五、遣词造句。

其实。

这是比较现代的一种说法,放在古诗鉴赏里有点不伦不类,但我暂时也想不出什么更恰当的词了,⊙﹏⊙汗…简单点说就是看看他的用词,有时一字之差,诗的意境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再比如“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并由此而来的“推敲”的典故。

这样富有新奇意味的,或者运用的十分恰当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字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眼。

六、诗的结构。

《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也是欣赏的一个方面,像《孔雀东南飞》的开篇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有时作者还会独出心裁,来个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情写乐景,对比突出鲜明。

比如《红楼梦》里林妹妹惨死时暴雨那边欢天喜地的娶媳妇。

七、整体意境。

每首诗都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大多是潇洒飘逸,杜甫的通常是沉郁顿挫,王维的多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经常是豪放洒脱,等等。

找到了诗自己的风格,你再鉴赏它就不困难了。

小学生如何赏析古诗词

怎样教会小学生正确的进行古诗鉴赏????

对小学生而言,古诗鉴赏课不过是给他们开一扇窗,让他们一点一点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所以古诗鉴赏只要给孩子广泛的思维扩展空间,让孩子们去想象一首古诗所展示给人们的美好图景就可以了,不用刻意的深挖什么主题内在情感以及遣词造句能力,说太深了孩子们很难理解,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教学的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应达到什么水平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重视背诵日常的语文教学是学到诗歌讲诗歌,考到诗歌讲诗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热爱诗歌,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长期坚持背诵诗歌就像长期吃饭,营养会一点一滴补充身体。

所以在诗歌教学的时候重视诗歌背诵,在其他单元可以弱化诗歌背诵但不能停止诗歌背诵。

诗歌教学的时候可能是每天背诵一首诗,不再是个教学单元,我们可以一星期背诵一首诗或者一星期背诵一个诗歌名句也行,总之不能停止诗歌的背诵学习。

再者,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长期的诵读有助学生培养语感,熟悉古典文化,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对学过的知识不自觉加以运用,养成触类旁通思考的习惯。

二、积累古典诗歌意象的含义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态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以折柳表惜别。

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

以松象征坚贞高洁。

以莲代表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

鸿雁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意象的含义是理解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正确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就找到了通往理解诗歌的光明大道,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把钥匙。

三、归类识别诗歌的情感赠友送别: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例如: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咏史怀古: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边塞征战: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山水田园: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写景抒情: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抒写对美好景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自己的喜悦和陶醉较多。

当然,伤春悲秋的诗也不少,也有借凄凉的环境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苦闷之情。

其实“写景抒情”几乎是每一首诗必用的手法。

咏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例如: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学生将每类诗歌都记几首代表作,如果读别的诗歌可以根据意象判断这首诗歌属于哪一类,又属于这类中和哪一首风格近似的作品,然后再各根据其个性深入解读,这样读诗歌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以写促学要想牢记一个原理,最有效的是运用。

所以我们不妨从运用入手,即写古典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对学生来说写古典诗歌也许是一件难事,不要紧,我们可以放低要求,比如让学生有意识运用学过的意象组织诗歌,表达情感,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格律上,而集中在对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老师在学生写作诗歌时不要指手画脚,要让学生自我评判,让同学互相评判,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愉快。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

一、反复诵读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达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需要一个过程。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

意象的感知与体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光要让学生边看词语的注释边轻声读读,还要边想想诗词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读懂多少,难点在哪里。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感受作者写作的背景在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同时,老师要适时讲讲作者写作的心情或时代背景,如《江雪》这首诗写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间,意境苍凉,语气冷峻,表现自己的孤高和不屈。

《登高》要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只当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理解,就不易领会诗中舟轻水急,轻捷欢快的节奏和由此传达出的诗人无限喜悦、急切的心情。

三、抓“诗眼”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的场景,里面充盈着多少说不清道不完的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的最佳途径,就是把想象画面与体味含义统一起来。

一首词值得欣赏的词语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不可字字求解。

如何选择重点欣赏的词语呢?宜在学生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的词语,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

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忆”字,让学生说出诗人“忆”什么,本诗主要写什么,并请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与“忆”有关的字来。

这样还可以联系到诗中的“思”字和“知”字,从而感悟诗人思乡之情。

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使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可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字之妙和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培养小学生初步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既不能单纯直译背诵诗意,也不能人为的拔高对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要求。

怎样教小学生欣赏诗歌

《小学语文》2008年第7-8期合刊中热点讨论栏的话题是“小学诗歌教学的问题及教学策略”,霍俊明、韦秀平、西渡、连敏、黄岚、武凤霞老师就小学诗歌教学面临的问题、对诗歌这种特殊文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讨论。

下面摘登的这篇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的连敏老师所作。

在诗歌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的课堂现象就是师生纠缠于字里行间的意思,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解释,讨论不休,导致全诗意境的支离破碎。

引导小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要注意意境的导入与营造,淡化对诗歌本身的解释,从诗境入手,抓住重要的意象,整体感悟。

一首优秀的诗歌,给读者提供的是个多层次的结构:在确定的框架外,还有许多不确定的点;在有形的内容之外,还有许多无形的暗示。

在鉴赏过程中,读者仅仅知觉有形的内容和确定的框架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想象,对无形的暗示予以发掘。

可以把审美对象的某些特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头脑中浮现的审美意象有所改造,使之变得更加丰满,更为亲切。

要鉴赏诗歌,理解诗意,走近诗人,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教师势必要引导学生鉴赏、评点诗歌的语言。

可以这样说,诗人所用的每一个词都是有深意的,词语之于诗歌的重要性,就决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柔软、多义、情感、心灵化,并且富有弹性。

词语自身有很多特性,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对词义轻重、使用范围、使用对象、语体色彩、文化色彩、感情色彩进行辨析与区分。

除此,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一些词汇的超常搭配,即那些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性活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以及词语的摆放位置。

在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词性变异:“春风又绿江南岸”,“啊,红了荔枝,黄了菠萝,绿了槟榔/啊,熟了生活,甜了感情,美了愿望”,诗人把形容词“红”“黄”“绿”“熟”“甜”“美”活用为动词,再把这些词置于句首,这不仅渲染出一个斑斓的、多彩的、丰收的季节,而且写出了自然的变化带来的人心的变化,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诗人喜悦美好的情绪皆跃然纸上。

如果漠视词语的超常搭配,我们就可能无法理解诗歌的主旨。

诗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发展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把一些与本能和行动紧密联系的感官反应,经过艺术符号的转化,从实用中解放出来,它们作为想象的材料。

有了这些材料,有了鉴赏对象的制约,读者的想象也不至于无边无际,而是一种有所依傍的想象,读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产生新的信息。

对于诗歌鉴赏而言,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诗歌鉴赏,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所不同的是,教师往往先于学生读到这首诗。

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是满堂灌或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

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是释放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

那么,教师的诗情从何而来?教师就要动用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多读好诗,诗歌常读常新,唯有教师把诗内化为自己的生命感悟,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动学生。

2008年7-8期合刊热点讨论栏目文章包括花蕾需要诗雨的灌溉

如何从小学生视角鉴赏古诗词

一、反复诵读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达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需要一个过程。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

意象的感知与体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光要让学生边看词语的注释边轻声读读,还要边想想诗词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读懂多少,难点在哪里。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感受作者写作的背景在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同时,老师要适时讲讲作者写作的心情或时代背景,如《江雪》这首诗写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间,意境苍凉,语气冷峻,表现自己的孤高和不屈。

《登高》要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只当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理解,就不易领会诗中舟轻水急,轻捷欢快的节奏和由此传达出的诗人无限喜悦、急切的心情。

三、抓“诗眼”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的场景,里面充盈着多少说不清道不完的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的最佳途径,就是把想象画面与体味含义统一起来。

一首词值得欣赏的词语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不可字字求解。

如何选择重点欣赏的词语呢?宜在学生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的词语,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

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忆”字,让学生说出诗人“忆”什么,本诗主要写什么,并请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与“忆”有关的字来。

这样还可以联系到诗中的“思”字和“知”字,从而感悟诗人思乡之情。

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使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可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字之妙和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培养小学生初步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既不能单纯直译背诵诗意,也不能人为的拔高对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要求。

低年级小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应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介绍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教育?小学生怎么学习古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使古诗教学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教学的探索。

一、赏读古诗,走进诗境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

如果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使他们易于朗读,乐于背诵。

1.音乐伴读: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

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

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我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触景生情”的效果。

2.绘画引读: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

小学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创作画”,基于这个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或几幅图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

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一边吟,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

赏析图画时,不少学生发现在那个捕捉蝴蝶的儿童,身在金色菜花海洋的里,很难找到那只美丽的蝴蝶,从而,更好的理解了“飞入菜花无处寻”。

3.唱读: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时,我找到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磁带,磁带中将《春晓》、《鸟鸣涧》等语文优美的古诗词谱上了曲子,我和同学们一起反复的听,认真学唱,大家兴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时,很快就把古诗背诵下来了,而且印象深刻。

4.赛读: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竞争。

比赛是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诗背诵活动之后,为了及时掌握同学们的背诵情况,并巩固学过的古诗,我进行了游戏和比赛。

如:古诗接龙游戏,抽签背诵,看谁背得多等活动,分阶段评出表现突出,背诵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嚼字品词,悟诗情字是内容骨,情从感悟出,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但是由于不少古诗中,许多诗意不能给出正确的解释,所以古诗中许多谴词造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一定的蒙胧性,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教学的技术和精准化,那样会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破坏了古诗的整体美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

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二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

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紧如诗眼,带领学生从读中去悟诗情。

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

如古诗《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很富有哲理性,难以讲清。

有位教师教学时,出示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图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从正面看、从远处看、从侧面看、从近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姿态和魅力都一一展现在孩子面前,再通过出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小朋友反复读古诗,大部分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重视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小朋友对古诗的形式、意境、构思有了一...

如何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

1、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它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倾泻在诗行中。

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

“看”字化静为动,形象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但由于学生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对庐山瀑布的印象却是模糊的,没有领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观景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挂图,幻灯片或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时,一种联想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绝句。

此时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想象,展开思维,领略诗人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古诗中的自然美了。

2、培养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自然美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与其他外界接触较少,局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阅历,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主要靠背诵记忆帮助理解,但教学效果不佳。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诗词中有关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悉心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多了解祖国山川气象万千的兴趣,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配以优美悦耳的乐曲,通过多媒体帮助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洗练简洁的诗句,领略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意境的雄浑开阔,我们江南的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妙,学起来也轻松。

3、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教学古诗,贵在多读,要反复诵读,诵读即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古诗讲究押韵与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学生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音重与节奏。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录音朗读,也可以借助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细细品味诗的音乐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4、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界一向推崇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唐王维的诗在这方面算是比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由声音而景色,由听觉而视觉,意境空灵,“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拓展想象思维,让学生感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的美在想象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5、品味体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

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

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

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洁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明月、黄河、长江、瀑布、险峰,是诗人雄放不羁、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菊花,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自然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们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