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桂圆的诗词: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宋代:苏轼《荔枝叹》
江路木犀天。梨枣吹风树树悬。只道荔枝无驿使,依然。赢得骊珠万颗传。
香露滴芳鲜。并蒂连枝照绮筵。惊走梧桐双睡鹊,腰底黄金作弹圆。
--宋代:韩元吉《南乡子(龙眼未闻有诗词者,戏为赋之)》
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
--唐代:殷尧藩《偶题》
百越风烟接巨鳌,还乡心壮不知劳。雷霆入地建溪险,
星斗逼人梨岭高。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
名场声利喧喧在,莫向林泉改鬓毛。
--唐代:章碣《送谢进士还闽》
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枝真是奴。
--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
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 皮黄褐色。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支奴。泉州府诸县皆有,郡中(今鲤城区、丰泽区)尤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
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明·泉州人何乔远《闽书》
桂圆:又称龙眼,是一种水果。与荔枝相近。
读音:【guì yuán】
有关于桂圆的诗词
你不会是要楼上的荔枝吧!龙眼是桂圆的别称翠毛开越巂,龙眼弊瓯闽(唐代、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唐代、殷尧藩、《偶题》)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唐代、章碣、《送谢进士还闽》)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宋代、苏轼、《荔支叹》)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宋代、苏轼、《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
描写“龙眼”的诗句有哪些?
1. 《荔枝叹》宋代:苏轼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相宠加 一作: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2. 《南乡子(龙眼未闻有诗词者,戏为赋之)》宋代:韩元吉江路木犀天。
梨枣吹风树树悬。
只道荔枝无驿使,依然。
赢得骊珠万颗传。
香露滴芳鲜。
并蒂连枝照绮筵。
惊走梧桐双睡鹊,腰底黄金作弹圆。
3. 《偶题》唐代:殷尧藩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
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
4. 《送谢进士还闽》唐代:章碣百越风烟接巨鳌,还乡心壮不知劳。
雷霆入地建溪险,星斗逼人梨岭高。
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
名场声利喧喧在,莫向林泉改鬓毛。
5. 《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有关于桂圆的诗词有哪些?
有关于桂圆的诗词:1.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宋代:苏轼《荔枝叹》2. 江路木犀天。
梨枣吹风树树悬。
只道荔枝无驿使,依然。
赢得骊珠万颗传。
香露滴芳鲜。
并蒂连枝照绮筵。
惊走梧桐双睡鹊,腰底黄金作弹圆。
--宋代:韩元吉《南乡子(龙眼未闻有诗词者,戏为赋之)》3. 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
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
--唐代:殷尧藩《偶题》4. 百越风烟接巨鳌,还乡心壮不知劳。
雷霆入地建溪险, 星斗逼人梨岭高。
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
名场声利喧喧在,莫向林泉改鬓毛。
--唐代:章碣《送谢进士还闽》5. 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枝真是奴。
--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6. 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 皮黄褐色。
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支奴。
泉州府诸县皆有,郡中(今鲤城区、丰泽区)尤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7. 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明·泉州人何乔远《闽书》桂圆:又称龙眼,是一种水果。
与荔枝相近。
读音:【guì yuán】
古人写悲秋的诗词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古人描写紫禁城的诗词
紫禁城 七律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 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 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尽可游观国宝颜。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紫禁城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
有房屋980座,共计8704间。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
古人酒后写的诗词
苏州诗人多,在唐宋元明清的诗词辞典中留名的就达78人;苏州诗人饮酒、咏酒者多,见诸于史书的就有30多人;这些诗人中不少被赋予与酒有关的雅号,女口“酒仙”、“酒帝”、 “酒樵”、“酒尉”、“酒客”、“醉尹”、“醉傅”、“醉司马”、“醉吟先生”等等。
苏州历代留下与酒有涉的诗词文赋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与其他各类咏物诗文相比,堪称之最。
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超乎寻常,耐人寻味。
研究探讨苏州的诗酒文化,对于弘扬吴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慷慨激昂,爱国之情油然而发,更具政治色彩。
范仲淹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简朴、品质高尚著称于世。
他爱喝酒也爱写酒诗词,把酒临风,忧国忧民。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体现了令人敬仰的政治风度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他以酒抒情,爱国戍边和思念家乡之情。
“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公为了国泰民安,镇守边关,这是他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
范公的酒诗,处处散发出酒的芳香,酒的忧愁。
顾炎武这位明末之际的思想家、学者,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垦荒种地,不忘复兴明室。
他在《义士行》里写下了表达深邃思想内涵的诗句:“饮此一杯酒,浩然思故乡。
”他的诗句“鲁酒千钟意不快,龟山蔽目齐都隘”委婉地表达了他对故国旧主的思念和报国无路的愁苦。
范成大的朋刚旨井》中的诗句“昭光殿下起楼台,拼得山河付酒杯”也有明显的讽刺朝政的意味。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像美酒那样,千家风味,万种情调,更具有艺术魅力。
李弥逊的酒诗“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臾杖青藤”,诗与酒、诗与画、人与酒、酒与画融为一体,造成了诗人在画外欣赏《醉翁游宴图》的艺术效果。
范成大的酒诗“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把农民送酒钱写成贴补草鞋钱,其用笔之妙,很值得回味。
“酒杯能发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写出了范成大以诗歌酒,以酒作诗,诗酒同风的创作意境。
张简的《醉樵歌》,想象奇特,感情浓烈,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
诗中写道:“月里仙人不我嗔,特令下饮洞庭春。
兴来一吸海水尽,却把珊瑚樵作薪。
”将地名洞庭巧妙地和酒名“洞庭春”联系起来,又用夸张的手法,把珊瑚当作柴火煮酒,将东海一吸而尽,把酒樵豪饮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启的酒诗曰:“我怀郁郁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诗人在酒酣耳热之际,登上雨花台,不禁陷入了对现实和历史的沉思:“前三园,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这酒诗气势豪放,大起大落,与太白的七古有些神似,可能是像太白一样凭着酒力写出来的。
高启的另一首酒诗曰:“喜得故人同待沼,拟沽春酒醉京华。
”其豪情四溢,以喜衬悲,以醉解愁,兴酣落墨,字里行间,让人有以酒酿诗,以诗唱酒的感受。
王世贞的“碧涧传僧梵,青天落酒杯”,借鉴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青天有月未几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并赋予自己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张元凯的“酒酣忘却身为客,意欲元同送者归”,是酒后神来之笔,写得极为出色。
诗人在酒酣之际,竟忘了自己是游子,而像往常一样和诗朋酒友畅饮唱和,酒澜兴尽,扶醉而归,使人有恍若在醉梦中游的感觉。
祝枝山的《春日醉卧戏效太白》,写独自饮酒的情趣:“舂日人芳壶,吹出椒兰香。
累酌无劝酬,颓然倚东床。
仙人满瑶京,处处相迎将。
携手观大鸿,高揖辞虞唐。
人生若无梦,终世无鸿荒。
”这首酒诗活脱脱地勾勒出李白的醉后梦境,让人感受到酒后的超脱之乐。
酒和诗的结合,使苏州诗人的酒、诗浑然一体,生活气息更浓,更具吴地特色。
王世贞的“紫蟹黄鸡馋杀依,醉来头脑任冬烘”,表现了苏州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主人浓浓的好客情谊,以及闲话桑麻的饮酒习俗,读起来亲切朴实,使人产生归真返朴的乐趣。
祝枝山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煮酒的景象,让人读起来像吴语一般,轻快闲谈,很具姑苏特色。
他的“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表达了那份满足,那份陶醉,一切功名利禄、人世烦恼,在诗酒风流前,烟消云散。
这首酒诗反映了诗人人性的自由复归的愿望,重新发现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归宿。
唐寅的《桃花庵歌》,是一首他生活写照的酒诗:“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开眠。
半醉半醒无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诗中充分反映了诗人傲视富贵,体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骨气。
徐祯卿的酒诗“松陵不隔东南望,枫落寒塘露酒旗”写的是吴江,画的东南端,是枫林、寒塘、古镇以及酒家的酒帘。
这是一首描绘苏州古镇、酒店的诗,酒中有画,画中有酒,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姑苏风味。
徐安生的“夏日浑意酷暑,堪爱酒杯棋局甲,写诗人全神贯注于“酒杯棋局”之中,自得其乐,极富有生活情趣。
文森的酒诗“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写出...
求庆祝元旦的古人诗词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
为什么看古人的诗词,和现代人写的古体诗词。
感觉两者不太一样。
...
你说的是现代人写的诗更华美而意境差么?我也尝试过一些古体诗,但除了偶尔的灵光一现,其他浮夸的很。
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过去吧,就像一些收藏古董的人尽管知道它的年代和价值,也不知道它究竟被什么人抚摸过、把玩过,在它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我们鉴赏、评析以至于仿写诗词也是一样,正因我们虽能窥见古人生活、情感,但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有时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也不能很好的表达。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可能局限了我们的思想,可能改变了古体诗的味道,但是传统文化终究是传承下来的。
可以看出你也许是一个细腻而敏感的人,才能问出这样别致的问题,却也不必太纠结。
有的东西注定改变。
我们不也创出了现代诗么,格律上更自由,情感表达更开放。
本质是一样的,端看欣赏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