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斜"字到底要怎么读

时间:2020-09-09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现代语音:xié

特殊读音:xiá yé chá

xiá:斜在中国古代时期的读音为xiá,所以现在的古体诗词以斜作韵脚时都念xiá,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qiá:古语延续、现苏北地区方言,如地名:角斜(ga qiá),用于读部分古诗词则非常押韵、朗朗上口,如"过故人庄"。

yé:终南山山谷名。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境内。

chá:人名,[伊稚斜]也作"伊樨(木字旁改为禾字旁)斜"。汉代匈奴单于名。

对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如果有案可查、有根有据。还是还其以本来读音为好,切不可以今律古。

有关诗词辄韵

“十三辙”就是在北方说唱艺术中,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诵说、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

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

特别指出的是,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叫做“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 “天仙辙”

古诗中的"斜"字到底要怎么读

诗词的韵是什么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词中的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如果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和声调。

例如,“中”字,拼成zhōng,其中zh是声母,ong是韵母,声调是阴平。

再如,“弓”gōng,虫chóng等字,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这些字叫同韵字。

凡同韵字都可以押韵。

押韵就是把同韵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字。

如: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 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这首诗里的“西”、“低”、“泥”、“蹄”和“堤”字押韵,韵母都是i。

如果把韵母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

如雄xióng,i是韵头。

o是韵腹,ng是韵尾。

弓gōng,虫chóng等字没有韵头,只有韵腹和韵尾,“雄”字跟这些字的韵母不同,但是,它们的韵腹和韵尾相同,都是ong。

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同的字也是同韵字,仍然可以押韵。

例如: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qi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li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zhōu)。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liú)。

这首诗里的“秋”、“流”、“舟”和“留”字押韵,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u、iu、ou、iu,韵母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同样是和谐的。

押韵的目的是要声韵和谐。

但是有许多诗,我们今天读起来却不和谐了,这是因为古今语音发生了变化。

如: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huā), 乌衣巷口夕阳斜(xíe)。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jiā)。

xíe跟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读siá,当时是和谐的。

再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和谐了。

古人押韵需要依照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一致,依照韵书押韵,比较合理;宋代以后,语音发生了变化,依照韵书押韵就不合理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就不一定要按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诗词里的“韵部”是什么?

韵,包括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与韵母和韵部有区别。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包括声调,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

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

编辑本段内容韵这个概念来自于诗歌。

自有诗歌起,就有韵的事实,但是上古并无韵的概念,因此,顾炎武称“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以下也”。

也就是说,上古有押韵的事实和现象,但是人们并未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因而也没有指称这一现象的术语。

后代的文人逐渐注意到诗歌韵文同声押韵形成韵律美的音韵现象,才逐渐出现了韵的概念。

押韵的意思,是句子中相对应位置的字,收声相同,称为押韵。

所谓收声相同,就是说字的音节末尾的部分相同。

汉字的一个音节由声母、介音(也就是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部分组成,(刘复称之为“头颈腹尾神”五分),那么五部分中哪些部分相同就算作“收声相同”?这可以从古人的用韵实际中归纳出来。

从诗歌押韵可以看出,收声相同就是指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称为押韵。

其中,宋词和元曲的用韵,还可以不同声调通押,因此可以看出“韵腹加韵尾”是押韵的基本单位,为了便于称呼,就把音节中韵腹加韵尾的部分称为“韵基”。

韵书所谓韵,就是押韵的韵。

韵基相同是同韵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韵文对押韵要求不同,有的仅要求韵基相同,有的不仅要韵基相同,而且要求声调相同。

因此,不同的韵书韵的概念也有不同,如《切韵》系韵书是区别声调的,他的韵,是韵基、声调相同的字。

《中原音韵》是不区别声调的,他的韵仅是韵基相同的字。

因此辨别古书中“韵”的概念,须视情况而定。

韵部是比较晚起的一个概念,在清代古音学出现之前,韵书和音韵学只称“韵”而不称“韵部”。

所谓韵与韵部,实际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汉字之间具有韵基相同的关系,就叫“韵”;具有同韵关系的一组字,就形成一个“韵部”。

在清代以前,无论韵还是韵部,都可以叫做“韵”。

从清儒开始,一般韵基相同的一组字,就称为“韵部”,而“韵”则专指韵基、声调相同编辑本段韵部韵部,与汉语音节的声部相对,特指狭义上的韵母,由汉语音节的韵基和韵调构成。

韵基(普通话)包括:a\o\e\ai\ei\ao\ou\an\en\ang\eng\er\i\u\v;其中:e读作“鹅”或“也”尾韵,v读作“鱼”。

韵调(普通话)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五种。

诗词梅花韵

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

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诗词里面的韵律是怎么规定的?

略说韵律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

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

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

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

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

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

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

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

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

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

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

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语音规定的,用它押韵,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

熟悉今韵,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

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 ◎ △ ▲ 小重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踏莎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临江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uo”作韵的诗词

1、《钗头凤·世情薄》宋代: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2、《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清代:纳兰性德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4、《忆秦娥·春酲薄》宋代:刘克庄春酲薄,梦中球马豪如昨。

豪如昨。

月明横笛,晓寒吹角。

古来成败难描摸,而今却悔当时错。

当时错,铁衣犹在,不堪重著。

5、《送贺宾客归越》唐代:李白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古体诗押韵规则

若想学习古今诗词创作,不能不先搞懂弄通韵律。

韵律就好比诗词创作入门的敲门砖,也是诗词创作的基础。

没有韵律的诗词,就会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开水,品之无味。

但凡有韵律的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动听悦耳。

闻者的感情随着诗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觉得有一种流畅回环的韵律美。

为了使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诗词的韵律,下面我们就简去繁先将诗词韵律(以今韵为主)作一简介: 一 韵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有“同声相应为之韵”的话,虽然和我们现代的解释有出入,但还是揭示了汉语词句语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常指的韵辙,其实就是戏曲、曲艺以及诗词、歌词的专用名称——合辙押韵。

也就是诗词等当中的词句与词句,呼应起来有合辙押韵的关系。

1 合辙押韵 所谓合辙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

大家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

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

而合辙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辙押韵的作用。

现编两句说明:铮铮铁汉,犹如炮弹。

两个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韵,读起来顺口易记, 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

2 韵辙分类 现代普通话的概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表准的语音。

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用以北京话为标准的今(新)韵,这是因为古韵实在是令大多数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创作。

从现代人创作的诗词(含歌词等)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十三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来合辙押韵的。

“十三辙”即十三韵辙之意。

这种韵辙的分类,起之于明清,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就是将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称通押。

下面就将比较通行的韵辙名称及所含的韵母和收音列成一个简表,供大家参考: 辙名 包含的韵母 收音 一七i (—i) v (er) i v 姑苏u u 发花a ia ua a 梭波o e uo o e 乜斜ie ve ie ve 怀来ai uai ai 灰堆ei uei ei 遥条ao uao ao 由求ou iou ou 言前an ian uan van an 人辰en in uen vn en 江阳ang iang uang ang 中东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辙表,供各位朋友参考。

3 押韵方式 诗词押韵的方式,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诗词的韵式一般都比较灵活,甚至有的诗词连韵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诗或者自由诗根本就没有韵,只是词句的排列组合有诗词的模样而已。

笔者倒是认为:只要是诗词,还是应该有韵律的,有韵律的诗词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诗词。

但诗词作者对押韵的方式却是有一定的选择的,这是因为选择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对诗词意境表达的完美与否,起着较大的作用。

方式选择的不合适,会直接影响诗词内容的表达,削弱诗词的美感。

诗词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几种押韵方式: (1) 通韵 一首诗里句句押韵,也就是说通篇押韵就叫通韵(排韵),也有俗称铁打韵的。

其特点是韵感特强,诗意较浓,易读易记。

缺点是有时为了考虑押韵,限制住了词句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意思的表达。

笔者将在本版发的《随着-------》一帖,就是选择的通韵,押的是“灰堆”韵,请查阅。

(2) 跳韵 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

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

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请参看笔者将发的《月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一帖,用的就是跳韵。

(3) 变韵 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

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笔者就不举例说明了。

(4) 交韵 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

这种韵式最早见于《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笔者还是现作一首小诗句加以说明: 蜡烛燃烧柔弱的身体, 是为给别人带来光明。

她一生都在毁掉自己, 用泪迹书写光荣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5) 抱韵 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

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 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

为更好的说明问题,笔者还是写一首拙诗加以说明: 爱你不需要原因, 不存在任何距离。

只要决定作的事, 就需要努力勤奋。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

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

这种韵式更为少见,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6) 叠韵 这里的“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

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见...

以uo作韵的诗词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李白 赠贺之章归会稽)《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古诗中所谓的“合辙押韵”是什么意思?

合辙押韵指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前车后辙,顺口、听着舒服,富有音乐性的诗词,诸如对联,歌词、唱词、对白等。

合辙,跟押韵的意思差不多,细分起来,辙宽,韵窄,如“发花乜斜”辙里可通押,韵中则不能。

先说合辙——“辙”,在生活中是指车轮碾过的痕迹,叫车辙。

合辙,说白点,就是后面的车轮子要走在前面的车辙里,不能跑偏。

而在诗词中的所谓“辙”,则是指“十三辙”,也就是十三个韵部。

再说押韵, 韵,就是和谐而有节奏的音乐或念白。

说到人,文人雅士往往被称为有风度,风致,情趣,韵味儿十足,等等。

而说到诗文, 就是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的句尾,即:每一个句子的最后那个字。

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诗、词和曲一般都是要押韵的,诗词曲的韵都和语言有直接的关系。

诗韵最早形成,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

而后在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

而戏曲的十三辙,则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

古体格律诗,到清末使用的官韵,是通称的“平水韵部”。

在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而写旧体是的人仍依“平水韵”,但平水韵部里的许多字,和现在的语言已经脱节了。

而且有许多的字和现在的语言根本不同了。

因此我极力主张用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

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一首诗,后句要跟着前句的辙;每句最后一字,要押得住上句最后那个字的韵。

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但也有例外,根据诗词的内容,为着叙事的方便,也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

例如著名的《长恨歌》。

合辙押韵,前呼后应,是诗词最大的语言特点之一。

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 便于记忆流传。

正因为此,诸如《将进酒》《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才能得以口口相颂,流传至今。

写诗词的格律

http://www.bangmang.cn/site/poemformat.html 这里有很多诗词的格式可参考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

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

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

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

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

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

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

例:山、林等。

B上声。

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

例:柳、雨等。

C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

例:浪、月等。

D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的意思,是不平。

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宋 苏轼 《定风波》)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

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

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唐王维) 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 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

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注意: 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

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

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

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 。

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

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

即 第一句: ――― | | (首句入韵为――||-) | | ― ― | (首句入韵为|||――) 第二句: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时也入韵,那如果上面的诗首句也想入韵,那第一句的安排应变化。

那其实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有四种。

到这里同学们可能觉得这种规...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