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首联用“早露”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用雾浓突出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尾联,与前面三联一样,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旅途奔波劳碌的艰辛。如果注重局部,单看“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这里也可以说运用衬托的手法,月光越皎洁,周围的一切就越是朦胧,就越突出“发”之“早”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
他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从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译文:
早晨有雾浓度在下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不唱,过客马频嘶。树色逼收藏店,泉水黑暗沿着畦。独吟三十里,在月亮还如盖。
原文: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扩展资料:
韦庄的诗词特点:
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寂寞应该是经常有的感受,也许起床“早发”之前就承受了这种折磨。但是,在这首《早发》一诗里,字里行间并没有孤独和寂寞,有的是战胜“早发”种种困难的悠闲自得,和这悠闲自得背后的坚强与豁达。
韦庄与温庭筠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
但温词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词,创作个性不鲜明;而韦词却注重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首,学习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的写法,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
风格上,韦词不象温词那样浓艳华美,而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
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郁结;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也是从这点着眼的。但韦词间有艳亵语,为其不足处。
本集和研究资料 《蜀梼杌》著录韦庄《浣花集》20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著录《韦庄笺表》1卷、《谏草》2卷、《蜀程记》1卷、《峡程记》1卷、《韦庄集》20卷、《浣花集》5卷、《又玄集》5卷。今仅存《浣花集》及所选诗《又玄集》,余皆佚。
菩萨蛮韦庄手法鉴赏
1、翻译:闺房里装扮美丽的年少娘子切莫妒忌,道路上满脸抹粉的得意郎君应有愧意。
昨夜庭院中溶溶月色透明似水,只闻到白牡丹的香气弥漫整个庭院。
2、原文:白牡丹作者:韦庄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3、赏析:(1)精心妆扮的闺中新妇是何等美丽,路上傅粉的少年又是何等迷人,然而白牡丹的素妆淡雅却使浓妆艳抹的新妇立起嫉妒之心,它的天然姿容使刻意修饰的少年郎顿感惭愧。
诗人连用两个倒装句式,以新妇的妒忌、傅粉郎的羞惭衬出白牡丹的绝世风采。
最后两句妙语惊人,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完成了对白牡丹形像的完美塑造。
月明如水,清澄透彻,洁白的白牡丹花完全融化在月色之中,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但一旦踏入庭院,飘浮在月光中的花香告诉人们:花儿正在承露而放。
诗写白牡丹,而终篇不见“白”字,然非白牡丹莫敢当。
诗人这种造化之笔,达到了诗家所追求的“清空一气,搅之不碎,挥之不开”的化境。
红牡丹自有它的妖艳,白牡丹呢?纯洁、清丽、无暇,在诗人的眼里,白牡丹虽不够鲜艳,但也有它的韵味所在。
(2)韦庄,就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曾任前蜀宰相。
他能力很强,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韦庄,在作词上颇有成就,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白牡丹的颜色之美,不过他不是拿花与花进行同类对比,而是通过“新妆妇”和“傅粉郎”的描写,烘托白牡丹颜色之白,使花带有了人的喜好与情感,(3)除了写花白之天下无双,诗人还写了花香之浓郁:夜色如水,万籁俱寂,此时只有白牡丹的花香悄悄地弥漫开来,花儿香了,树木香了,庭院香了,房屋香了,人也香了,心儿醉了。
如果说,热烈的红牡丹属于热闹的白天的话,那么,娴静的白牡丹则属于沉寂的夜晚。
4、作者介绍:韦庄(约836 — 约910),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
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早年屡试不 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 ,召为判官 ,奉使入 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 ,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
官 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
工诗 ,多以伤时 、感旧、离 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 ,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 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 ,与温庭 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 享乐生活及离情别 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 五十五首。
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
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
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古诗《台城》(韦庄)和《小松》(杜苟鹤)的赏析
赏析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
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
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
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
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
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
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
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
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鸟空啼”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
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
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
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
“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
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
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韦庄的《思帝乡》的原文、出处还有详细赏析!
思帝乡 出自韦庄《浣花集》。
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鉴赏】唐五代恋情词大都用比兴手法,隐约含蓄。
韦庄这首《思帝乡》却直用赋体,写一个怀春少女对爱情的大胆表白:敢于说出自己的爱,敢于以身相许,甚至不计后果,即使将来遭到遗弃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种不顾一切的特别炽烈的爱情,在春天、杏花、不相识的风流少年等外界环境的触发下突然爆发出来,似乎要冲破一切阻拦。
选择的词调也与所写的感情强度相适应,没有那种舒徐悠远的语调,用的是长短错落,声情激动的句式,最后以仅三字的誓言般的短句作结,尤其显得干脆决绝,志不可夺。
这种爱情一见倾心,刹那间爆发出耀眼的火花,转眼归于毁灭,也在所不惜。
用古人的话来说,这就是“作决绝语而妙”!
刘禹锡和韦庄的 台城 鉴赏练习
8. 万户千门成野草(1分) “鸟空啼”的 “空”是“白白的”、“徒劳的”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史变迁,已经面目全非,鸟儿却无所谓的啼鸣。
于乐景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表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分析同“隔叶黄鹂空好音”)(2分)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9.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纳兰容若词赏析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代: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赏析: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
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
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
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扩展资料:一、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唐代:韦庄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二、金陵图唐代: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韦庄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唐诗宋词赏析 赏析少点
卜算子1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2,寂寞开无主3.已是黄昏独自愁4,更著风和雨5.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6.零落成泥碾作尘7,只有香如故. [注释] 1 卜算子:万树《词律》引毛先舒的话说,驿宾王的诗喜欢用数目字,被人称作“卜算子”。
2 驿:驿站. 3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4 愁:这里指惨淡、寂寞之意。
5 著:显露。
6 群芳:群花 7 碾:这里指被车轮轧碎。
上片是感遇。
“折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
“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以此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咏志,“无意”两句,表明梅花本性高洁,不为争春而来。
“零落”二句,赞赏梅花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而不难看出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
陆游被免职,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受时忌。
但爱国壮志始终不衰。
他借咏梅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情操。
诗中陆游以“托物言志”的这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咏赞,表达了诗人忠贞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上阙意思是:驿站外断桥边,梅花寂寞地开着,无人过问,无人欣赏.已经是黄昏了,还冷冷清清地在这里饱经风雨的吹打.下阙大意为:梅花从来无意去苦苦争春,任凭群花在春天里相妒开放,即使是凋零成泥化作泥土,也依然永吐芬芳.
菩萨蛮 韦庄的主要内容
原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游人: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
合:应当。
垆边人:这里指当垆卖酒的女子。
皓腕:洁白的手腕。
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作者】: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终于蜀。
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 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结拍两句 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
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 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张惠言《词选》:此章述蜀人功留之辞,江南即指蜀。
中原沸乱,故曰:“还乡须 断肠。
”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端己奉使入蜀,蜀王羁留之,重其才,举以为相, 欲归不得,不胜恋阙之思。
此《菩萨菩》词,乃隐寓留蜀之感。
“江南好”指蜀中而言。
皓腕相招,喻蜀主縻以好爵;还乡断肠,言中原板荡,阻其归路。
“未老莫还乡”句犹 冀老年归去。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
起两句,自为呼应。
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
“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 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
“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
“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
皆从一己之经 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
“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 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
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栩庄《栩庄漫记》:端己此首自是佳词,其妙处如芙蓉出水,自然秀丽。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风流自赏,决绝语,正是凄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