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的“精卫”是名,还是字?

时间:2020-09-06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追问

汪精卫是不是崇拜精卫(鸟)啊?

追答

额,这个因该不是。大概只是取意《山海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汪精卫的“精卫”是名,还是字?

汪精卫的生平事迹:出身世家:1883年(清光绪九年)5月4日出生于一位汪姓客商家。

汪精卫原籍是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祖父以上的坟茔都在绍兴。

其祖父汪云(1786~1844),字缦卿,号曼亭,系道光二年(1822)举人,曾在绍兴中过举人,后选授遂昌县训导,对当地教育事业颇有贡献。

至父亲汪瑎时,举家迁往广东番禺。

汪精卫父亲汪瑎(字省斋)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年轻时先后在广东三水、曲江、英德等县做过幕僚,但薪俸不高,对外却要保持着仕宦人家的体面,生活清苦。

汪精卫十三、四岁,父母相继见背,只得跟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衣食之费,都仰给于长兄”。

幼年失恃,本是很忧伤的事,而“长兄为父,嫂为母”的生涯更增加了这种忧伤。

从后来汪精卫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他心灵的忧伤。

“我的母亲提起来,真伤心。

我觉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忧劳’两个字里。

家计的艰难,以及在家族内所受的闲气,如今还一幕一幕的时时涌现在我的眼前。

少年:1922年,汪请温幼菊画了《秋庭晨课图》,他并为此作以下题图:“右图兆铭儿时依母之状也。

其时兆铭九岁,平旦必习字于中庭,母必临视之,日以为常……父以家贫,虽老犹为客于陆丰……有时见母寂,坐有泪痕,心虽戚然不宁,初不解慈母念远远心至苦也。

母鸡鸣起,上侍老父,下抚诸弱小,操持家事,米盐琐屑,罔不综核,往往宵分不寐……时见母微叹有声,搜箧得衣,质钱市果馔;及亲友至,则亟语款洽,似无所忧……劬劳太甚,不获终其天年,悲夫!”汪精卫通“四书五经”,得中秀才,说话时极注意用温情脉脉的面纱掩盖心中的怨忧,可上述两段话还是透露出父母故后的无限忧伤的心情。

极度怀念母亲的语句,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母亲死后的不如意和艰苦。

汪精卫生活在这种拘束的家庭环境中,欢乐的气氛极少。

这种境遇非一日两日,而是年长月远,对汪精卫的性格起着铸造的作用。

如此,汪精卫从幼年起就养成了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

汪家虽说不富裕或可谓清贫,却是书香门第。

祖父汪漫亭是举人,当过遂昌训导;其父汪省斋一生当幕僚;其长兄兆镛中举人,当过乐昌师爷。

这样的家庭,儒学的文化气息是比较浓厚的。

汪精卫幼年随父母读书,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在乐昌县从章梅轩学习文史经世之学”。

他们一家沿着封建时代读书人的老路向上攀登。

成年:1902年3月汪精卫参加广州府试得第一名秀才;同科还有二兄和一个侄儿,名列二、三名。

一家两代三秀才,可谓“玉峰双秀,珠树三花”。

(注:见闻少华《汪精卫传》,第5页。

)追求功名,且有所得,当然儒家的文化气息十分浓厚,信仰孔孟子道就很虔诚。

儒家思想中既有“仁、智、勇”,如子路的“君子死,冠不免”的坚强的因素;也有“温良恭俭让”、“宽”、“恕”等因素。

而从汪的身世及功名途径来看,汪更多地受“恭”、“恕”等思想的影响。

汪精卫的“精卫”是名,还是字?

历史中有没有精卫这个人?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是汪精卫的诗。

出自《慷慨篇》。

作者介绍: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

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

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

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

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汪精卫绝命诗到底表达什么意思

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大意是:“将死,万事俱休之时,天下没有不唾骂我的,纵然以前有人(程婴),尝过这种不被理解的世态炎凉,可惜是不会有人替我平反昭雪的”。

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血脉,而曲线救国。

汪精卫的选择背后,是他对文明个体最宝贵的常识感的缺失,他对于生命个体缺乏实感。

他太纠结于宏大的山河和抽象的民生逻辑,却缺乏和现代国民之间对话、沟通的“主体间性”。

我理解这个意思是,汪精卫以为自己赐予了沦陷区百姓和平,给了他们活命的机会,然而他意识不到,他的选择剥夺了沦陷区百姓做人的尊严和反抗的意志。

他恐怕也难以理解不是每个生命个体都把活着放在第一位,还有人选择尊严,拒绝苟活。

由汪精卫带头,搭建一个汉奸政权因此给了占领区国民双重的压迫,大大消解了中国人的抗争意志、人生信念。

自然地,他也给了国民活着的虚幻感,从而对正义、是非、自由、淡漠等等弃置不论,使我国民难以获得人的自觉和存在的超越性。

汪精卫做了汉奸,这是他自找的,又何怨?他给占领区沦陷区的国民带来了秩序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使国家人民蒙羞,并无可表之功,可恕之心。

汪精卫曾写过一首诗?

汪精卫曾两写绝命诗。

第一首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第二首是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

汪精卫绝笔诗什么意思

汪精卫曾写过两首绝命诗。

第一首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第二首是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写第一首绝命诗时,汪精卫是名满天下的反清革命英雄,其视死如归的冲天浩气,比起任何前贤都不逊色;写第二首绝命诗时,汪精卫却成了卖国求荣、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注定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

两首绝命诗,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其立意之高下,不啻于天壤之别,让人真不敢相信是出自同一人笔下。

都说“文如其人”,此言不确矣。

...

汪精卫填海吗

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是一种鸟的名字,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的时候不幸溺死,后化作精卫鸟,每天从陆地上衔些东西去填海,以报溺亡之仇。

而汪精卫早期作为革命党人,曾经暗杀过满清的摄政王载沣(宣统皇帝溥仪之父),一直是孙中山先生的亲信。

只是后来被权力和地位蒙蔽了双眼,竟作了万人漫骂不齿于国人的卖国贼。

精卫是汪精卫的笔名,名义“精卫填海”。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你的采纳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是谁的诗句

被逮口占又名 《慷慨篇》作者 汪精卫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

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

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目 的表现自己的革命决心1原文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2解释痴绝的精卫鸟衔石投海。

海波无际,浮泛愁色。

孤零零的飞着,不知疲倦,不愿随波逐流。

姹紫嫣红的色彩知道不能渲染。

等到花开日,认取那血痕的色泽。

在燕地慷慨悲歌,即使做了阶下囚也从容不迫。

砍了头也和我心意,不辜负我少年的豪情。

只要心魂流传,剩下的身躯由它成灰。

磷火不会熄灭,夜夜在燕台闪耀。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