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诗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
一、古体诗:
汉魏南北朝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格律诗形成之后,直到新体诗出现至今,古体诗依然存在。
古体诗是古代的自由诗,篇幅长短自由;句子形式(长短)比近体格律诗自由;用字不限平仄,押韵也比较自由,韵脚可平可仄,既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一首诗的韵可以平仄交替,还可以换韵;修辞也不怎么强调对偶(对仗)。
旧体诗中依每句诗的字数,称为四言诗、骚体诗(杂言)、五言诗、七言诗等。
如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是每句七字的,但句中有个虚字,如第一段: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到了南北朝,鲍照写的《拟行路难》(其一、三)才隔句为韵,如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二、格律诗
描写离别的古诗词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
迟到检讨书结尾300字
相信老师看到我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事件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相信我的悔过之心,我的行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是自己的一时失足,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也会向你保证此事不会再有第二次发生。
对于这一切我还将进一步深入总结,深刻反省,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把今后的事情加倍努力干好。
同时也真诚地希望老师能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并却对我的问题酌情处理。
有关送别古诗的诗句和解释
1、 古诗,一般都不太长,寥寥数语,短短几句。
可古诗的魅力却是无限的。
我是古诗的迷恋者,时常会在古诗的世界里迷失自己。
在夜深人静的月光下,泡上一杯浓浓的香茗,放松一整天忙碌的心境,慢慢沉浸入古诗的世界里,你会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而忘形,因“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的婉约而惆怅,因“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边塞而凄楚,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而舒怀。
古诗,是一种意境。
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
柔则终日魂牵梦绕,缠则难越方寸心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站在空旷如雪的天山之巅,眺望着那漂浮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的明月,耳边惟有剌剌作响、直刺几万里之外玉门关的长风,在这大气磅礴、雄浑辽阔的意境中,怎不叫人充满顶天立地的万丈豪情、挥洒指点江山的磅礴气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失恋之人,在落花微雨之时目睹双飞燕的相亲相爱,那种触景生情的眷恋,那种柔情似水的回味,那种黯然忧郁的无奈,那种顾影自怜的伤感,让人欲哭无泪,欲挣无力,欲罢不能,欲语还休!个中滋味,犹如手中浓浓的绿茶,苦涩甘甜,足够一生慢慢地咀嚼品味。
古诗,是一种凝固的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
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就更是中国古代画家笔下绝好的水墨大写意素材了。
再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那直上九霄的孤烟和长河那头即将西沉的圆圆落日,把大漠的空旷萧条和旅人内心的寂寞悲凉表露无遗,我想只有西洋的油画技巧和丰富的色彩才能更充分地把这种意境描绘出来吧?! 古诗,不长,却蕴藏着广袤的世界、丰富的联想和无穷的意境。
在古诗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
严肃与诙谐,生动与质朴,含蓄与明了,委婉与豪爽,直让人几经磐涅,荡气回肠。
古诗的魅力已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我甘愿放纵自己,在古诗的世界里沉沦、迷失、不可自拔……。
2、 开学伊始,教语文的葛老师突然在课堂上为我们背诵了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葛老师的普通话十分标准,浑厚的男中音听起来很悦耳。
但惭愧的是,我傻傻地张着嘴,不知所云。
也许很多同学跟我有同感,大家面面相觑,似乎都有点犯傻。
直到葛老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教室里才有了一些轻微的、像是激动又像是醒悟般的惊叹声,如湿润的雨点在空中飞扬。
我没有出声,心里惊讶极了。
真的,那么简单明白的一些词,竟组成了一幅流动着的,浸透了苍凉之感的图画,那么忧伤,那么惆怅,然而却又是……那么美!升入初二以后,语文老师换了。
新的语文老师也姓葛。
端丽的板书和每次作文后对我的评语都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
他上课时声情并茂,经常给我们讲授一些课文之外的古典诗词。
甚至还有格律诗的音韵,平仄之类的诗词知识。
这些都无须考试,可我把它们背得比应考的英语单词还要滚瓜烂熟。
我以为背熟就能写了,写真正的律诗。
然而,哪晓得一提起笔来,我就晕头转向了。
根本写不出一首像样的格律诗。
见我学得认真,葛老师又开导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至于那些格律之类,知道就可以了,不必拘泥,真正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他心底流出来的,比如李白……葛老师特别推崇李白,于是理所当然地,我也爱上了李白。
我尤其迷恋李白之死———为了捞取落在水里的月亮。
我想我将来要是当上了诗人,至少也得为摘取天上的星星而死。
为了我的李白之梦,我攒下零花钱买了一些诗词选本,如《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之类,一首一首挨着背。
就跟九十年代的少女戴着耳机学阿妹的歌似的。
所不同的是我永远也学不会。
葛老师说的“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总是到达不了。
但古典诗词由此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世界远离周围的“阶级斗争”氛围,远离我少女时代的种种烦恼。
我读着、背着,惊讶那些通晓明白的字句间,竟有如此美景、如此浓情、如此深沉的思想和哲理……我们几千字几万字讲不明白的东西,古人几十个字就讲透了,而且还押韵,还朗朗上口。
难怪它们能经受千百年的时间淘洗,而一代一代的孩子就背着这些诗长大。
我们死了,可是诗词还活着。
我想,它们要活到什么时候呢?也许要到太阳毁灭,地球不再转动为止。
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多么骄傲的事啊!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那时我已考入本校高中,喜欢李白的葛老师也不再教我们了。
因为在课堂上宣扬“封资修”,葛老师被戴着红袖章的学生揪出来,站在操场上的太阳底下弯着腰低着头接受批斗,还要唱:“我是牛鬼蛇神,我是人民的罪人……”唱得满头大汗淋漓。
我远远望着,欲哭无泪,真想冲上去救他,但是没这个勇气...
五年级学期结束的诗歌
楼上大哥,那是不是太幼稚了,人家怎么说也五年级了~这个怎么样?母亲赞是谁 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是谁 具有宽阔的胸怀是谁 无怨无海、任劳任怨是谁 无私奉献她一生的爱她 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母亲 是牵挂你一生的人当你离家出门在外是她时刻惦记你的衣食冷暖当你有病 心情不快在你面前 是母亲那关怀慈爱的脸当你工作不顺 愁闷心烦是母亲劝慰的细语 响在耳边唯有太阳 她给你拿不到唯有月亮 她给你摘不来她不求什么回报甘顾一生为儿女奉献为了我们生活的幸福美满她操碎了心 毫无怨言只要儿女们高兴她就喜笑开颜就是我们 伟大的母亲母性的慈爱 人类的典范
古代有哪些诗词含"尚"和"世"字的?
含“世”字的诗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摸鱼儿·雁丘词》金、元之际--元好问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
《真慧寺》唐 作--裴度殷勤振衣两相嘱,世事近来还浅促。
世道多险薄,相劝毕中诚。
《南归_促促念道路》--张籍世间渐觉无多事,虽有空名未著身。
想君白马悬雕弓,世间何处无春风。
《有所思》唐 --李贺含“尚”字的诗词: 一春烟雨尽愁端,晴日郊行尚怕寒。
《出郊怀汪尚中代简》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武陵春》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关于月亮的诗句,各写出诗的题目,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印象中古人的中秋诗词似乎总与月亮有关的,而月亮情结应该也是中国古文化中对中秋的一个直接体现了。
而说到明月,首先想到的总是李白的那一轮思乡之月,就是那首《静夜思》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实说,这首诗的意境并不算高,但是千百年来的人们总是喜欢吟这首诗,究其原因,可能也就是因为它阐述了人们在中秋时节最原始的思乡情感,而且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以让人喜欢。
据说,曾经有媒体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出中国古代的十首最著名的古诗,这一首《静夜思》便在其中,可见其魅力。
李白还有好几首关于明月的诗是非常有名的,比如那首《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还有另一首《关山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两首诗都在孤独中写就,正因为孤独,所以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这种孤独也让许多远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有着很大的共鸣,所以也一向受人喜欢。
除了李白,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中秋诗,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让千载之下的人读来心为之动,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在我觉来其水平也是蛮高的,绝不在李白之下,诗云:“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唐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所以唐诗中有关中秋明月的诗中,真正是佳作不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写过这个主题的,可见中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月下有怀》)等,都道出了几分惆怅或者思乡之情。
当然同是望月,有的人想的角度就不同,比如李商隐他想到的就是《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别人都是一出来就看见了好端端的一轮圆月,陆龟蒙却要《中秋待月》:“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而说到中秋与明月的词,就不能不说东坡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流传程度,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了。
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首词是东坡怀念弟****由时写的,这在序中有说。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
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
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其他有关中秋的诗词实在是很多的,因为中秋与明月是属于天下人所共有,不拘限于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与思念的。
正所谓“千里共婵娟”嘛。
大家有兴趣可以多找些出来读的。
急需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 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
带有古典诗词的广告语,最好是现代的!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在商业价值之外,广告语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广告语对于诗词的借鉴也因此由浅入深,愈行愈远。
广告语借鉴古典诗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用 引用是古代诗词在广告语的运用中最简明直接的方式。
按广告语引用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直接引用”和“断字截句”两种。
“直接引用”是指广告语对古典诗词不作任何修改,照搬过来的做法。
典型的案例有: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广告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截字断句”是指广告语换改古典诗词中的个别词汇,以契合本品牌需求的做法。
著名的案例有南昌江铃汽车制造厂改李白名篇《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而成的“千里江铃一日还”。
2、修辞 将古典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广告语中来,可以使广告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历来受到广告创作人员的喜爱。
顶真。
顶真是指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或用前段最末的句子作为后段开头的句子,使邻接的词、短语、句子、段落首尾蝉联。
著名案例有“骆驼”牌电扇的广告语“骆驼进万家,万家欢乐多”;“长城”电扇的广告语“长城电扇,电扇长城”;万家乐电器的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
比喻。
是指用某些有些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的广告语一般旨在突出产品的特殊功能,如德芙巧克力的“牛奶香浓,丝般感受”;阳光热水器的广告语“带给您阳光般的温暖”;香港水星唱片广告公司广告语“自然界的韵律”。
对偶。
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的修辞方式,它可以使广告语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整体感。
例如,某佛寺中茶亭广告语“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道,吃一盏莫问东西”;“孔府宴酒”的广告语“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知音》杂志的广告语“人海茫茫,哪里有知己;刊物如林,何处找知音”。
3、声律 中国诗词与音乐关系亲密,《诗经》中的《雅》、《颂》多系乐词,鼎盛时期的宋词也是依了词牌格式为配乐而写的,在声律上颇有建树,这正符合了广告语琅琅上口的要求。
平仄。
平仄依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言,其基本原则就是要求诗词语言要抑扬高下,轻重变化,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结合拼音,我们将第一声和第二声认作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认作为仄声。
一句广告语,读起来有珠圆玉润之美,遵守平仄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某钟表店广告语为“刻刻催人资警醒,声声劝尔惜光阴”,上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平”;又如航天汽车的广告语“城乡路万千,路路有航天”,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仄平平”。
押韵。
押韵在广告语的写作中十分普遍,因为相同的韵脚能使得广告语和谐统一、同气连枝,例如万宝空调的广告语“万宝空调,四季逍遥”,雪碧汽水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格力空调的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
更值一提的是“双声叠韵”,在现代汉语中,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具有特殊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李清照的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双声叠韵的千古典范。
广告语讲求大方实用,不能以辞害义为声韵所累,所以鲜有双声叠韵的例子,但也不乏如此佳作,例如上文提到的“刻刻催人资警醒,声声劝尔惜光阴”,台湾爱尔法音响公司广告语“寸寸匠心独运,款款纤细传真”,再如著名广告语“滴滴香浓,意犹味尽”,上句中的“香浓”韵尾同为ng,下句中的“意犹”声母同为y。
4、长短句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按王国维的理解,“词之言长”是词的根本特点,而词长短参差的句式正是决定此艺术特性的最主要原因。
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词的句式组合丰富。
一字句的有《归字谣》中的“归,目断吾庐小翠微”,二字句的如《南乡子》中的“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三字句的如《相思令》中的“萍满溪,柳绕堤”…… 宋词的这种长短句式不仅对于古典诗词是一巨大的突破,在我看来,它对于广告语的创作也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在字数上,一句广告词以二十字以内为宜,这样的字数,正可以将一字句至十字句在句式上做一个恰当的排列组合;在声律上,词的句式组合积由词的格律而成,独有的声律美正符合广告语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的需求;而在形式上,词的长短式打破了目前市场上的广告语的“单句式”与“对称式”,参差不齐的样式,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一汽轿车MAZDA6的广告语“魅·力·科技”;大众汽车“PASSAT领驭”的广告语“志·在掌握”;中国银行的广告语“止,而后能观”,都在句式上大胆采用了一字句与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的组合,不但有独特的声韵效果,在形式上也可谓别出心裁。
5、意境 王国维吸收西方美学观念,进一步将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和“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以不同的观物方式为区分的。
前者是一种“以我观物”的观物方式,存在主观意志与利害关系,如“泪眼问花花不语”;后...
迟到检讨书结尾200字
老师,今天我没有按时到校,作为一名学生是不应该这样做的,我感到十分的羞愧;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准时到校并遵守校规,认真的学习,但我今天迟到了,就说明我违反了校规,老师就应要按照学校处罚制度对我给予相应处罚。
我将下不为例,再也不迟到了,遵守校规好好读书。
检讨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