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题:对《春望》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是(D)“尾联用衬托手法写出自己忧国伤时、渴望为国效力的情感”
尾联写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并无表达渴望为国效力的情感。
愿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词赏析 杜甫《春望》
望 大 小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
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
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
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读阅读题;春望的答案。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诗题赏析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
求古诗《春望》 的板书设计
《春望》教案 2007-09-18 21:51:4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3、情感与价值观: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安史之乱”,然后教师简介背景:756年6月,叛军攻占长安。
这年七月,杜甫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
不幸在路上被叛军虏到长安。
第二年三月,他目睹沦陷的京都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无限思念寄居在远方的妻小,用饱含感叹的笔调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春望》。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录音,然后做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花溅泪(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解释加点的字: 城春草木深( ) 浑欲不胜簪( ) 三、探究文章内容 1、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3、小组讨论交流: 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
“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情感: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句诗或哪几句诗?为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四、课上练习 1、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2、默写这首诗。
3、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
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交流、点评。
4、学生活动: 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创作背景]〈马上作〉一诗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倭期间。
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转战南北,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
[内容评析]「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
「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
「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
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
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
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
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
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
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
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难词注释]①驱驰:策马疾驰,这里指奔走效力。
②主:指明朝皇帝。
③江花:指南方的花。
④边月:边塞的月亮。
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古诗该怎样出题
1.感时花溅泪2.阳春布德泽3.波撼岳阳城4.芳草萋萋鹦鹉洲5.长河落日圆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解析】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1)默写此句时要注意“溅”的写法;(2)默写此句时要注意“德泽”的写法;(3)默写此句时要注意“撼”的写法;(4)默写此句时要注意“萋萋”的写法;(5)默写此句时要注意“长河”的写法;(6)默写此句时要注意“鸿儒”的写法;(7)默写此句时要注意“凌”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古诗词名句默写。
【小题1】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小题2....
【小题1】感时花溅泪【小题2】阳春布德泽【小题3】波撼岳阳城【小题4】芳草萋萋鹦鹉洲【小题5】长河落日圆【小题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小题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1)默写此句时要注意“溅”的写法;(2)默写此句时要注意“德泽”的写法;(3)默写此句时要注意“撼”的写法;(4)默写此句时要注意“萋萋”的写法;(5)默写此句时要注意“长河”的写法;(6)默写此句时要注意“鸿儒”的写法;(7)默写此句时要注意“凌”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点评:诗文默写是语文试卷上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如何上好古诗词欣赏课
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任务。
初二下册,有首古诗,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讲完;学生学完了大呼过瘾,并且主动在课余时间去搜索和作者相关的那些古诗词来看,这让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
那节课讲的是李商隐的《无题》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
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有的诗词,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
我的引导步骤如下:一、简单的回忆作者的简介。
二、介绍更多关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朗读1、学生齐读,纠正注音。
2、学生个读,自主欣赏。
四、讨论:这首词意在写什么东西?(爱情) 由上可知,在鉴赏这块,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导学生由教材的内容,学习纵观全诗, 理解作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情”,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而光学习一两首诗词,就说能理解诗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作品去体会。
课堂中,对那些诗词中的典故,比如“蓬莱”“青鸟”,把这些故事都告诉学生,再去引入更多关于爱情的诗词,甚至可以拿现代的爱情诗对比。
不拘泥通篇在抠某首词的字眼,反而让学生学的更快,更多,更好!通过上诗词鉴赏课,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启发学生应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悟到上诗词鉴赏课更有品位。
古诗词朗诵春望
春望_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八十首的所有古诗词的题目和诗的内容!
1 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41 寒食 韩 翃 2 七步诗 曹 植 42 滁州西涧 韦应物 3 敕勒歌 北朝民歌 43 塞下曲 卢 纶 4 咏鹅 骆宾王 44 游子吟 孟 郊 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45 竹枝词 刘禹锡 6 咏柳 贺知章 46 乌衣巷 刘禹锡 7 凉州词 王之涣 47 望洞庭 刘禹锡 8 登鹳雀楼 王之涣 48 浪淘沙 刘禹锡 9 春晓 孟浩然 49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10 宿建德江 孟浩然 50 忆江南 白居易 11 凉州词 王 翰 51 悯农 李 绅 12 出塞 王昌龄 52 悯农 李 绅 13 从军行 王昌龄 53 山行 杜 牧 1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54 清明 杜 牧 15 鹿柴 王 维 55 江南春 杜 牧 16 竹里馆 王 维 56 秋夕 杜 牧 17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57 乐游原 李商隐 1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58 商山早行 温庭筠 19 别董大 高 适 59 元日 王安石 20 静夜思 李 白 60 泊船瓜舟 王安石 21 古朗月行(节选) 李 白 61 梅花 王安石 22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6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23 赠汪伦 李 白 63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24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64 惠崇《春江晓景》 苏 轼 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65 题西林壁 苏 轼 26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66 夏日绝句 李清照 27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李 白 67 示儿 陆 游 28 望天门山 李 白 6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2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69 小池 杨万里 30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 甫 7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31 赠花卿 杜 甫 71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32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72 春日 朱 熹 33 春夜喜雨 杜 甫 7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34 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 甫 74 题临安邸 林 升 35 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75 游园不值 叶绍翁 3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76 墨梅 王 冕 37 江雪 柳宗元 77 石灰吟 于 谦 38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78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39 枫桥夜泊 张 继 79 竹石 郑 燮 40 渔歌子 张志和 80 已亥杂诗 龚自珍 详细内容请自己看,太多:http://(请去掉这里)bbs2.iyaya.com/talk/t-1-471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