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状元醒世诗
其一
富贵从来未许求 几人骑鹤上扬州
与其十事九如梦 不若三平两满休
能自得时还自乐 到无求处便无忧
而今看破循环理 笑倚栏杆暗点头
其二
戈盾随身已有年 闲非闲是万千千
一家饱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简金鱼浑已矣 芒鞋竹杖兴悠然
有人问我修行事 云在青山月在天
其三
为人不必苦张罗 听得仙家说也么
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外处是非多
锦衣玉食风中烛 像简金鱼水上波
富贵欲求求不得 纵然求得待如何
其四
新命传宣墨未干 节风沐雨上长安
低头懒进三公府 洗足著登万善坛
受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容易报恩难
何如及早回头看 松柏青青耐岁寒
其五
要无烦恼要无愁 本分随缘莫强求
无益诺言休著口 非干己事少当头
人间富贵花间露 纸上功名水上讴
看破世情天理处 人生何用苦营谋
其六
尘世纷纷一笔勾 林泉乐道任遨游
盖间茅屋牵萝补 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隐闲眠真可乐 吃些淡饭自忘忧
眼前多少英雄辈 为甚来由不转头
其七
有有无无且耐烦 劳劳禄禄几时闲
人心曲区湾湾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变换 贫贫富富有循环
将将就就随时过 苦苦甜甜命一般
其八
独对青山一举觞 醒来歌舞醉来狂
黄金不是千年业 红日能催两鬓霜
身后碑名空自好 眼前傀儡为谁忙
得些生意随时过 光景无多易散场
其九
得失荣枯总任天 机谋用尽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螂捕蝉
无药可延卿相寿 有钱难买子孙贤
得过一日过一日 一日清闲一日仙
其十
贪利遂名满世间 不如破衲道人闲
笼鸡有食汤锅近 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保守 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 一失人身万劫难
其十一
自古为人欲见机 见机终久得便宜
事非干己皆休惹 理若亏心切莫为
得胜胜中饶一著 因乖乖里放些痴
聪明漫把聪明使 使日阴晴未可知
其十二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 万万千千不肯修
其十三
人情相见不如初 多少贤艮在困途
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得金千两 运去难赊酒半壶
堪叹眼前亲戚友 谁人肯济急时无
其十四
别却家园出外游 当时冷眼看公侯
文章盖世终归土 武略超群尽白头
不如静坐蒲团上 莫惹凡间半点愁
一日三餐充饱腹 得休休处且休休
其十五
看破红尘待如何 犹如新燕补旧窝
到头辛苦还辛苦 一世逐波枉逐波
积万黄金空白首 争名夺利尽虚浮
万般算起浑如梦 何不回头念弥陀
其十六
荣辱纷纷满眼前 不如安分且随缘
身贫少虑为清福 名重山丘长业愆
淡饭尽堪充一饱 锦衣那得几千年
世间最大惟生死 白玉黄金尽枉然
其十七
宽意宽怀过几年 人生人死注生前
随高随下随时过 或短或长莫怨牵
家富家贫休叹息 自无自有总由天
平生衣食随缘好 才得清闲便是仙
其十八
为人不可不回头 名利英雄有日休
十种情怀十种恨 一分荣辱一分忧
红尘大厦千年计 白骨荒郊一土丘
开口对人闲借问 为谁不了为谁愁
其十九
终日忙忙无了期 不如退步隐清居
草衣遮体同绫缎 野菜充饥胜肉鱼
世事纷纷如电闪 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天不觉明天事 那有功夫理是非
其二十
衣食无亏便好休 人生世上似蜉蝣
石崇不享千年富 韩信空成十大谋
花落三春莺带恨 菊开九月暗含愁
山林幽静多清乐 何必荣封万户侯
其廿一
万世由天莫强求 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 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 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 各自回身看后头
其廿二
堪叹人心毒似蛇 谁知天道转如车
去年妄取东邻物 今日还归北舍家
分外钱财汤泼雪 骗来田地水堆沙
若将狡谲为生计 恰似朝开暮落花
这网址里还有许多:http://hi.baidu.com/zhyj1989/blog/item/eaeed02ab0657528d42af13d.html
求很多关于佛学和哲理的诗词
罗状元醒世诗其一富贵从来未许求 几人骑鹤上扬州与其十事九如梦 不若三平两满休能自得时还自乐 到无求处便无忧而今看破循环理 笑倚栏杆暗点头其二戈盾随身已有年 闲非闲是万千千一家饱暖千家怨 半世功名百世冤象简金鱼浑已矣 芒鞋竹杖兴悠然有人问我修行事 云在青山月在天其三为人不必苦张罗 听得仙家说也么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外处是非多锦衣玉食风中烛 像简金鱼水上波富贵欲求求不得 纵然求得待如何其四新命传宣墨未干 节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府 洗足著登万善坛受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容易报恩难何如及早回头看 松柏青青耐岁寒其五要无烦恼要无愁 本分随缘莫强求无益诺言休著口 非干己事少当头人间富贵花间露 纸上功名水上讴看破世情天理处 人生何用苦营谋其六尘世纷纷一笔勾 林泉乐道任遨游盖间茅屋牵萝补 开个柴门对水流得隐闲眠真可乐 吃些淡饭自忘忧眼前多少英雄辈 为甚来由不转头其七有有无无且耐烦 劳劳禄禄几时闲人心曲区湾湾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古古今今多变换 贫贫富富有循环将将就就随时过 苦苦甜甜命一般其八独对青山一举觞 醒来歌舞醉来狂黄金不是千年业 红日能催两鬓霜身后碑名空自好 眼前傀儡为谁忙得些生意随时过 光景无多易散场其九得失荣枯总任天 机谋用尽枉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螂捕蝉无药可延卿相寿 有钱难买子孙贤得过一日过一日 一日清闲一日仙其十贪利遂名满世间 不如破衲道人闲笼鸡有食汤锅近 野鹤无粮天地宽富贵百年难保守 轮回六道易循环劝君早办修行路 一失人身万劫难其十一自古为人欲见机 见机终久得便宜事非干己皆休惹 理若亏心切莫为得胜胜中饶一著 因乖乖里放些痴聪明漫把聪明使 使日阴晴未可知其十二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为己谋是是非非何日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 万万千千不肯修其十三人情相见不如初 多少贤艮在困途锦上添花天下有 雪中送炭世间无时来易得金千两 运去难赊酒半壶堪叹眼前亲戚友 谁人肯济急时无其十四别却家园出外游 当时冷眼看公侯文章盖世终归土 武略超群尽白头不如静坐蒲团上 莫惹凡间半点愁一日三餐充饱腹 得休休处且休休其十五看破红尘待如何 犹如新燕补旧窝到头辛苦还辛苦 一世逐波枉逐波积万黄金空白首 争名夺利尽虚浮万般算起浑如梦 何不回头念弥陀其十六荣辱纷纷满眼前 不如安分且随缘身贫少虑为清福 名重山丘长业愆淡饭尽堪充一饱 锦衣那得几千年世间最大惟生死 白玉黄金尽枉然其十七宽意宽怀过几年 人生人死注生前随高随下随时过 或短或长莫怨牵家富家贫休叹息 自无自有总由天平生衣食随缘好 才得清闲便是仙其十八为人不可不回头 名利英雄有日休十种情怀十种恨 一分荣辱一分忧红尘大厦千年计 白骨荒郊一土丘开口对人闲借问 为谁不了为谁愁其十九终日忙忙无了期 不如退步隐清居草衣遮体同绫缎 野菜充饥胜肉鱼世事纷纷如电闪 轮回滚滚似云飞今天不觉明天事 那有功夫理是非其二十衣食无亏便好休 人生世上似蜉蝣石崇不享千年富 韩信空成十大谋花落三春莺带恨 菊开九月暗含愁山林幽静多清乐 何必荣封万户侯其廿一万世由天莫强求 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 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 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 各自回身看后头其廿二堪叹人心毒似蛇 谁知天道转如车去年妄取东邻物 今日还归北舍家分外钱财汤泼雪 骗来田地水堆沙若将狡谲为生计 恰似朝开暮落花这网址里还有许多:http://hi.baidu.com/zhyj1989/blog/item/eaeed02ab0657528d42af13d.html
佛教的人生哲理?
佛教的人生哲理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
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
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
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
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
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
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
佛家经典禅语对联有人生哲理
佛家经典禅语对联将谓眼里耳里鼻里元来风非幡非心非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晋宋开山天台门户齐梁造像越国敦煌苏局仙题新昌大佛寺牌楼究竟成就无上胜行悉以回向一切众生究竟得到头陀彼岸具足成就智慧藏身开遍千花自然见佛不得一法名为传心开蟠桃花祝无量寿证菩提果观自在心佛教庆贺联-寿僧看破幻影必然自在放下劳尘果真逍遥安徽九华山双溪讲寺有关佛家禅语对联礼义廉耻为旧道德慈悲喜舍是佛心肠理哲家言同源西圣华严法界现象南明蔡元培题新昌大佛寺大雄宝殿。
理哲家:指周敦颐、张载、程颢两头拨开中间放下多年不会顷刻相逢了解尘缘是寿者相宏开法会发菩提心佛教庆贺联-寿僧六如是观身外俱物和众生想佛即是心庄一拂题桐乡福严禅寺六和堂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盘常寂之真乐山西五台山(僧舍)妙道长存一尘不染圆通自在万境皆空横披:般若常照佛家禅语对联精选名士高僧合编一传律宗净业自有千秋邱信忻题杭州李叔同纪念馆冥显咸加恩逾父母圣凡普利德迈穹苍印光大师:佛殿联泥马渡江内干外湿矮子看戏脚短颈长片石孤云微窥色相杨枝梵海普济苍生江山开明禅寺观音殿可是这个可是那个不得有言不得无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灵山初地捷足先登山西五台山(戒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印光大师:弥陀联礼敬慈尊三身圆现虔诵佛号万德齐彰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佛家说过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话?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
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
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
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
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
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
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推荐几本佛教书籍和人生哲学,励志方面的书。
这是不了解佛教的言谈,佛教是积极的,释迦牟尼佛曾经八千次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这么辛苦的一次又一次的来救度我们,还能说悲观或是消极吗?佛教是佛陀教导众生出离轮回苦难、永享永恒的安乐的种种方法,融合了世间出世间的各种学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信解行证四个阶段的修习才能成就。
苏轼写的诗词赋文中对佛道儒的看法
文学界苏轼深厚的佛学造诣,伴随他在江湖、庙堂间的反复进退,成为其人生旅途上须臾不舍的良师益友。
而对当时存在的欲劝度世人而装神弄鬼、引人一味求道而耽误农耕,以及某些佛门弟子蛊惑人心、扰乱国事的现象,苏轼也表达了痛心疾首的态度,进而偶有诋斥佛教。
但总而言之,苏轼儒家为主、释道相参的思想主流并未因此改变,而是表现出随着命运浮沉而不断充实生命深广的高度。
《苏轼文集》卷十二专录“记”一类文章29篇。
这些饱含雅趣、文理俱胜的作品,不仅使苏轼自蜀中,进而辗转至开封、黄州、儋州等地的游踪得以毕现,而且镌刻下他随着宦海漂泊而到达的每一处思想彼岸的雪泥鸿爪。
随东坡在宝刹庙堂间释怀、于亭台水阁畔咏叹,苏轼思想的不系之舟如缕缕浓淡相宜的翰墨在他沉浮而又泰然的人生沧海里宛然流转:早年乐道、贬居好佛、晚年更趋向诸家并收的大致走向,体现着他思想体系蕴含的愈加成熟的包容心态。
可其中一篇《中和胜相院记》却一反常态,不但斥僧侣所习经典为“荒唐之说”,更把佛家讲经说法的庄严道场归于“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的虚伪骗局。
试想一个在佛法讲论中乐在其间、津津乐道与僧道交游之趣的苏轼突然正襟敛容,变得与之水火不容。
思维波澜如此起落,不由得让人好奇。
曾枣庄先生在《苏轼评传》里谈到过《中和胜相院记》,指出它体现了苏轼“对佛教的真正态度”。
表面看来,这似乎成了曾先生赞成苏轼内心实际排斥佛教观点的确证;但细而论之,这句话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者佛教不等同于佛法,作为士大夫的苏轼对佛法尽可情有独钟,却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原有的刻骨铭心的儒家思想抛弃殆尽,转而对佛教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尽管苏轼对释道两家思想深以为然,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虽然已经表现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看空自身的觉悟,却仍未忘怀“黄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业”;越是有岁月伴着理想一起失落而万物皆空之感,越是引以为憾--因为作为一个儒者的自居,始终是盖过其它的。
因此,坚守儒学正统的苏轼对所谓“异端”的佛教会有或多或少的贬斥与怀疑;但就佛学思想来说,不但没有在文中对此妄加评论,还能在诸多的佛偈禅机里含英咀华,于进退得失的夹缝之中,游弋在儒释道思想交合的浩浩瀚海。
那么,对佛教成道途径的可行性、乃至于沙门僧侣素养深浅的非难,可以看做苏轼对当时客观存在的某些混迹佛门的不肖子弟狐假虎威行为的讥刺,却并不算违背他对佛教一以贯之的态度;可 是《中和胜相院记》中对佛家学说所表示出的非同寻常的迁怒,还是令人疑惑。
既然不能在一般思想倾向上找到突破,那结合该文创作的年代背景以寻找线索,则又辟出另一条探索蹊径。
孔凡礼《苏轼年谱》记载了《中和胜相院记》创作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是应惟简大师所请而记之。
当时正处于其父苏洵去世(1066年)到服丧期满(1068年)之间,苏轼虽暂时居丧在家,但之前仕途顺利,并没有像后来多遭贬斥的现实那样,有更多的切身感受和充裕时间来思考佛学的博大精深;至于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来切身体会解脱之道,更是后话。
要苏轼在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家通往济世立功的有为之路上,既看到佛光普照下空色如一的般若佳境,又要乘着道家凭虚御风的鲲鹏而作逍遥之游,可谓难上加难。
不独当时,即便来到了早已经历过几落几起的元祐五年(1090),深通佛法、业已悟及功名外物皆为虚幻的苏轼,在出任杭州知州时,还是在《乞子珪师号状》中建议朝廷赐予有功于钱塘六井疏浚工程的子珪和尚尊贵的师号,以彰其功。
当苏轼为官一任时,压倒其精神世界的仍是济世建功的儒者情怀,之前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此之下便显得不合时宜了。
故而,尚处于仕宦事业上升阶段的苏轼对佛学的初步涉猎,还不足以让他像维护儒学正道那样对之誓死捍卫。
苏轼签判凤翔其间,“王彭(大年)为监军。
与彭游甚密,彭为言佛法”。
苏轼自己在《王大年哀词》中也回忆说:“每为出一篇,辄拊掌欢然终日。
予始未知佛法,君为言大略……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
苏轼早在之前就已接触佛学典籍,并坦率地以“喜”字系之;加之向他“言佛法”之人是与之亲密无间的王彭,可见苏轼从一开始对佛学及其爱好者都充满了好感。
另外,从《中和胜相院记》开头所引述的成佛经过来看,他不但熟知佛经阐述的苦难解脱之道,还交结惟度、惟简等僧侣多时。
在这种情况下,居丧其间的苏轼对佛家经典绝非一知半解,相反早已对此饱有浸淫。
通观全文,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对“弃家毁服坏毛发”的佛教招人入教的合理性,以及自己不学无术反靠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的部分教徒的讥讽,至于佛学所被斥“荒唐之说”的池鱼之殃,则更像是一笔带过的意外。
所以,《中和胜相院记》并不像作者笔下激烈的言辞那般对佛教、佛子和佛学没有区别地大加挞伐。
他的笔伐口诛,主要是对干扰正常农耕赋役生活的佛教活动、滥竽充数的僧侣宗教文化素养的担忧,以致言语锋芒过处,兼及佛学。
实际上并非刻意针对之。
记文末尾所述在胜相院中的见闻似与主旨无干,而试结合其中隐...
苏轼豪放词与佛教关系
苏轼与古代士人儒道互补的人格精神 苏轼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
然而,才能既为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炒难。
终其一生,他在仁途上两起两落,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甚至使使他差点丢了性命。
苏轼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大喜大悲,绝非一般士人所能想象。
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反映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思想根源上说,受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学术思想大势的影响,苏轼的“蜀学”也将儒家入世哲学与佛老出世精神相融合,呈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的特点。
构成苏轼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传统儒家思想。
在仁途顺利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
苏轼在其中年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
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虽因过于夸大变法的流弊而持守旧观点,但在守旧派废除新法时,他却不惜丢掉高官厚禄,与司马光当面顶撞,力言保存免役法之必要。
在苏轼的豪放风格的词作中,这种入世精神表露无遗。
1074年,入仕不久的苏轼在自杭州通判调密州知州的赴任途中,第一次以豪放词风写下了自己的宏大抱负: 当时共客长客,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词中抒发了自己欲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并表达出一种对自主选择进退的自豪感。
一个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苏轼跃然纸上。
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一方面从儒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和歉疚:“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另一方面他又以古代豪杰自比,表达出强烈的报效国家民族于疆场的愿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苏轼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谪居海南期间,他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苏轼一生有两次大的失意,先后谪居黄州、惠州、儋州共达十余年。
在这些时日里,他更多地把佛老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
谪居黄州时,苏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
念念自成劫,尘尘各有际。
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迁居》)这表明道家的逍遥游世的人生态度这时已对他发生了重要影响。
此时,一种退隐之念油然而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有时,他也不免有一丝失意状态下的伤感,吟唱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却被无情恼”等名句。
在其失意之时,佛道出世界频频出于笔端。
倾心佛老,并不表明苏轼已隐于消沉而不能自拔。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这表明,他信佛老,意在完善人格修养。
在惠州时,他写下了“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观棋》)的名句,表现了一种超然于纷争之处的淡泊心境。
道家的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那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定风波》) 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
有了这种人生境界,即使长期身居天涯海角,他也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 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自适的心态。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进退成败已变得微不足道。
胸中的荣辱得失之念已成为眼云烟。
苏轼以儒道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知识分子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
随着宋代以后封建君主个人独裁的加剧,文人士大夫们的人格被进一步压缩,其个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所粉碎。
他们不得不通过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娱,退隐山林,保持品节,超然于物外。
然而,对于不少有志之士来说,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表现出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为维护封建统治失序而殚思竭虑。
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格模式。
“儒道互补”人格模式与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是一致的。
苏轼与陶渊...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
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
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
’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
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
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
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
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
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
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
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
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
《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
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指出了佛教的特点在于“不存身以息患,不顺化以求宗”;三是认为佛儒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根据在于“内外之道可合而明”。
佛教与名教、如来佛与儒家圣人唐尧、孔子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相互影响,最后的目的和归宿是一致的。
随后,三教逐渐开始融合,在道、儒的书籍上经常出现佛教的专有名词,并且接受佛教上的众神。
在西汉时期,儒家的董仲舒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吸收了一部份的佛教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将儒教改造成为中国第一大教,成为中国的正统;在宋朝时期,名儒朱熹再次吸收包括佛教在内的思想将儒教进行改造,确保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就这样,佛教和道教、儒教再也不是绝对独立的宗教,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
慧远直接将儒家的“忠”、“孝”引为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故悦释迦之风者,则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
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
”在家信佛者,首先应当伺奉双亲,礼敬国君;想要出家修行者,必须等待君亲的同意,遵行他们的意愿而后行。
这也表明了佛教顺从儒家的统治地位。
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
所有中国的教派和学派,诚然都是劝导我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
但每一学派都有一种显著的人性上的缺点。
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孟子是被认为唯一感到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的人,但是孟子也并不弃绝肉食,这样他只能提出一个“君子远庖厨”的主张来杜绝杀生,有点像“掩耳盗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