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元好问《泛舟大明湖》
浮萍破处见山影。张先(子野)《题西溪无相院》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冯延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落花摇情满江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春题湖上》
描写秋天的雨的诗词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
霁雨:雨停了。
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关于写秋天的雨的诗词及其意思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代:王维 《山居秋暝》 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2、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五代:阎选《河传·秋雨》 释义:秋雨不停地下啊!秋雨不停地下啊!不分昼夜,不停飘洒。
3、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唐代 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一 释义:秋雨中百草烂死,而只有台阶下决明独开花。
4、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唐代 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二 释义: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
5、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唐代 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三 释义:外界溢入的雨声催起寒意,胡雁翅膀湿了难以高飞。
6、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清代: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释义: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7、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唐代:韦应物《闻雁》 释义: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8、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清代: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释义: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9、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唐代:杜牧《秋浦途中》 释义: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10、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唐代: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释义: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
孟浩然写了哪些关于夏天的诗词?急...啊...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厂。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一二句,夏日之良辰。
夏来艳阳高照,炎热沉闷,只有日落之时,最舒人心。
三四句,夏日之南亭,惟有此地有风可以散发乘凉;惟有此地宽敞,可以开窗闲卧。
五六句,夏日之幽趣,闻荷花香气,听竹露清响。
七八九十句,“怀辛大”,同时也是夏日恨事。
想取琴弹奏,却又不知能鸣与谁听?让谁能够欣赏?因为自己的琴声还不能与自然相互交融,必得他人助兴。
「夏日辨玉法师茅斋」孟浩然夏日茅斋里,无风坐亦凉。
竹林深笋穊,藤架引梢长。
燕觅巢窠处,蜂来造蜜房。
物华皆可玩,花蕊四时芳「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一作浮舟过滕逸人别业)」孟浩然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一作宴卫明府宅遇北使)」孟浩然言避一时暑,池亭五月开。
喜逢金马客,同饮玉人杯。
舞鹤乘轩至,游鱼拥钓来。
座中殊未起,箫管莫相催。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描写阳光灿烂美好的诗词
人生,就如一颗颗珍珠一样。
在人们的眼中看来,珍珠,是一种光彩照人的首饰品。
熟不知,就算是珍珠,在其“光彩”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岁月蹉跎,慢慢地也会失去原有的那鲜亮的光泽,便会变质发黄。
我们的青春,恰似这样的一颗珍珠。
有它光彩照人,青春活跃的时候,也有它光泽暗淡,垂暮之年之时。
我们年少时,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不必背负太多的责任。
我们可以恣意挥霍我们的青春;可以从城市的这一边,晃悠到城市的另一边;可以和在自己父母眼中的“狐朋狗友”,一起结伴到河边嬉耍;可以爬上一座山,又爬上另一座,寻找“探险”之地。
因为当时,我们有这个时间,有这个精力。
现在想来,真怀念以前的时光。
可是时光不能倒流,我们还得继续往前走着。
感觉人生有点像孕妇生小孩,怀上时挺容易,可对于它的以后,心里免不了有点儿担心,和恐慌。
但是不管怎样,生活中,还是只有等待。
你可以有选择的机会,但是,选择之后,依然面对的等待。
等着,顺其自然。
生活了这么多年,除了一些高深的学问外,在这个大千世界之中,唯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便是人心。
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便是我们那时的性格写照吧。
即便是再铁石心肠的人,对于自己的过去,那无忧无虑,阳光灿烂般的日子,都会将心中的坚冰融化。
人之初,性本善。
怎么可能会有人莫名其妙的封闭自己呢。
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毫无理由的。
近些年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大学的校园里,总是出现学生厌世的表现......这样的花样年华里,却做出这样的让人不得理解的事情,表面上,可以用匪夷所思这个词来形容吧。
许多人都想不明白,或许有人会想,难道是心理有问题?心理有问题,会为考上大学而努力学习吗?不是他自己的原因,便是外界的原因了。
这个原因很简单,许多人不承认罢了,那便是外界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想要寻得解脱,可怎么样也找不到方法。
最后走向极端,结束生活,结束压力,结束了自己。
有人可能事后会说:“既然死的决心都有,那么点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有劝导的意思在里面,可我感觉,更多的是“幸灾乐祸”。
多么美好的年华,却在途中夭折,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谁的责任呢?我好生不解,为什么人们会这样。
悲欢离合,取舍两难,或许,这就是人生。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可真当自己面对死亡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我还不知道。
带着遗憾?还是其它的别的什么呢?只有真正那一刻来临之时,自己身临其境之时,才会知晓吧。
即使是现在每日出现在我们身旁,被古人奉若神明般的太阳,也会有它消亡殆尽的那么一天。
和我们的生命比起来,我们不过只是沧海一粟,须臾片刻的一颗流星。
但是,两者之间也不尽然全不相同。
过程是相同的!那阳光般的日子,渐渐的,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会成长,我们会慢慢地长大。
周围的环境会改变,我们要面对的也会不一样。
背负上了必须要背负的责任。
有些人可能会在突变的环境中失去自我。
事事不能尽人意,上帝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假如上帝创造出一个连上帝也搬不动的石头,他会怎样呢?周围的环境虽然变了,但是请你记住,你还是你!找回自己,保持自己,还是迷失自己,全都在你自己的一念之间。
求有关杭州的诗词
1、忆江南·江南好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2、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3、春题湖上唐代: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译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
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
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
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4、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唐代: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译文: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
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
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5、杭州春望唐代: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6、题临安邸宋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有关赤壁的 小说。
诗词,戏曲
小说有《三国演义》,诗词有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北固亭怀古》等。
戏曲有京剧《华容道》、《卧龙吊孝》、《三岔口》、《群英会》等等。
赤壁 孙无晏 (唐) 会猎尽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赤壁图 吴师道(元) 沉沙折戟怒涛秋,残垒苍苍战斗休。
风火千年消伯气,江山一幅挂清愁。
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
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漫悠悠。
赤壁战火 庚信 (南北朝) 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
? 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
? 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
? 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 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
? 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
? 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
? 路已分于江汉,星犹看于斗牛。
过赤壁偶成佳句 明 ·王奉 (一)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二) 孟德雄心瞰啖吴,皇天未肯遂共图。
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
古战场赤壁感怀 明 ·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赤壁山 明 ·龙仁夫 踣吕摧袁虎视耽,阿瞒气势展江南。
矶头一霎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
赤壁石刻 元 ·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 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 当年麈战乘东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 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 千年不泯周朗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 江山如日还英雄. 登赤壁山 明·魏 裳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拜风台 明·任乔年 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
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
赤壁怀古 清·曹雪芹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诗会即兴 骆文 赤壁矶头古战场,金甲沦隐地下荒。
风风雨雨春秋叶,还看今朝万里红。
赤壁 刘焕章 矶头涛声依旧,屏山风雨融融。
青史长留胜迹,沧桑漫话英雄。
观赤壁 石书麟 建国五旬话蒲莼 ,断壁残垣改旧容. 高厦凌云街似网 ,大桥跨水气如虹. 梁山翠绿游人往 ,玄素幽深顾客临. 鏖战古场千古仰 ,桃源胜景诗家呤.
描写风景(祖国大好河山的)的诗句有哪些
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诗僧姚广孝简论 诗词对联 佛
诗僧姚广孝简论作者:解芳【内容提要】姚广孝为明初禅僧。
少时出家,改法名道衍。
明洪武年间,姚广孝经人举荐,以僧人身份辅佐燕王朱棣。
策动“靖难之役”,成就了永乐的帝业。
姚广孝既有政治作为,亦有诗文造诣。
他与当时许多吴中文人往来频繁,为“北郭十友”之一。
他作诗清新婉约,颇有特色,且深寓真挚之情。
世人评价姚广孝,因其政治作为而常有偏见,视以为异僧,秉有纯粹之功利心。
事实上以诗观人,便可深味姚广孝出世间与入世间感性知性郁结之心境。
同时,剖析广孝诗,亦可体会其中与文人诗不同之禅意。
姚广孝的诗文主要有《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
此外亦有《道余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
其诗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乃“清新婉约,颇存古调”。
同时,姚广孝胸怀中所寓之对人世的深挚情感、对宇宙的知性观照,亦点滴弥散于诗文间。
这仿佛合了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一书中说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姚广孝之情志秉性,有一种佛教信仰的参悟,可出人世之局外,以静虑之心观照万物之生灭来去;亦有一种在世生活的热忱,可入人世之局内,体会人间事之酸咸甘苦。
故其作诗,既能入其内,以深挚之情感,写现实之生活;亦能出其外,以冷静之理性,写空寂之禅境。
姚广孝诗之特色大致有三;其一,登览山水、访师问友之作,常有深挚之情与睿智之思。
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广孝诗之内容而言。
靖难以前的姚广孝,为一方云游僧,行于诸方,与道徒、文士结伴,参禅学道,观览胜概。
故其于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作诗以记,抒之以情,寓之以理。
譬如“偶来值禅侣,清谈忘永夕”;“忘彼区中缘,乐此尘外境”。
因之,在人与事一面,有送别思怀、赠答宴游之作。
如“我住城西寺,君归湖上山。
马声知驿路,树色认乡关”,写离别之事。
于姚广孝而言,云游经历一方面增益他在哲学与诗学上的修养与磨砺;另一方面则使他与友人相知相交,结下深厚的情谊。
所以,“离人千万意,都在短亭中”。
短亭筑在城外,立于路边,其中融入了客游人无限之离别意。
且在离情别绪里,更平添一分对往昔乐游之追忆。
譬如他写,“去年折花寄邻叟,今年邻叟无何有。
可怜见花不见人,肠断东风绕花走。
但愿东风休作恶,且使北人相与守。
一枝送尔表情亲,侑花得句何须酒。
”乃是寄思念之情于东风,追忆与友人把酒言欢、切磋诗艺之真趣。
姚广孝居于吴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
他曾写过《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乃是与北郭诸友同咏之作。
其中有“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
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一首,言同里张适辞官退隐山林,诸友人相访之事。
当时同往乐圃的,亦有高启、倪瓒等人,众人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
而“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
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一首,则是姚广孝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
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向往之境。
而驯鹤与蓄鹅的闲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禅者圆融于心之参悟。
在景与理一面,则有登览、题画及怀古之作。
其中,登览与题画之作,多以今之眼光,或绘自然之景,或抒感怀之情,亦或寓哲理之思。
如《洞庭谣》,以“七十二峰在其下”,“太湖三万六千顷”,极写洞庭的磅礴气势,由岚云水气之晦明变化,到阳动开霁之波平湛湛。
山水景物,千态万状,尽在三十二句七言诗里了。
又如《题画》一首,写“小小板桥斜路,深深茅屋人家。
竹屋夕阴似雨,桃源春暖多花”,以六言道出山里人家之恬淡与真淳。
“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阴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丽澄彻之味。
另一类题画诗,如《题倪云林墨竹》,则常有睹物思人之意。
诗中写“开元寺里长同宿,笠泽湖边每共过”,即言姚广孝与倪瓒往昔交往之情谊,淡泊而真挚。
至于怀古之作,亦常有以古之眼光,观照现世。
如《春日过显忠墓》一首。
姚广孝立于墓冢前,遥想古人昔时龙风姿,一时“四海服威怒”。
然转瞬间,恍惚如梦,万物皆空,只叹“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
事业水上沤,功名草头露。
死生谅莫测,荣华何足顾?”对姚广孝来说,古人的经历与事业,譬如浪花卷过,江水浮影,流逝不返。
而现实之功名与死生亦辗转如烟,缘去缘来,终在历史与自然里归于空净,终在永恒中归于消散。
所以于功名、死生、荣华之执念,全可抛弃。
这种超越的观照,既是禅佛之体悟,亦是内心旷达之流露。
另外,如《淮安览古》、《过顺德城》等诗,皆如此类,寓古今融通之情致。
由是,拈出姚广孝诗之第二个特色,乃“兼采众家,不事拘狭”,有唐宋及汉魏的风格。
元代诗人,写诗常染纤之习,而姚广孝好学古人之道,作诗往往有拟古之迹,诗风清新雅淡,亦有高格。
譬如“古淡岂易学,五字真吾师”,“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此一特色,与当时文人风气有关。
姚广孝既是通晓文艺、善长诗文的僧人,自然与文人交往颇多。
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明洪武七年(1374),是北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