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短歌行》
《龟虽寿》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曹操写了很多流传度很高的诗歌,我就列举三首我们读书时一般都会背诵的吧,这三首是非常经典的,在诗歌界也有很高的地位。
《观沧海》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龟虽寿》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 一作: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诗文)曹操——古今奸雄第一奇人 了解名人,从诗词评析入手,...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作《短歌行》,最后两句写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的背景正值赤壁之战前夜,曹军兵锋之盛,大有一战而定天下于一统之势。
曹操以周公自比,一方面表示自己仍忠于汉室,保持“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政治基础。
另一方面,自认自己的政治“德行”堪比周公,劳苦而功高。
为继续大权独握寻求最佳的理由或遮羞布。
同时,也为求九锡,拜魏王奠定舆论基础。
另外,自击败袁绍一统北方后,曹操实力雄据天下。
南征以来,刘琮投降,刘备败逃,孙权观望,军事政治形势大好。
曹操也没有怎么把孙刘联军放在眼里,认为凭自己的赫赫“文治武功”,很快就能完成“最后一战”,结束自黄巾起义以来,地方豪强割据,中央势衰的格局,重新一统。
对于赤壁之战的结局,曹操毫不怀疑自己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天下归心”,对于战后的一统充满了自信,王霸之气展望无疑。
此时此地的曹操,正是春风得意的之时,收尽天下人心,完成大一统,成为千古流芳的“名相”就是他心内想法。
曹操人物传记
姓名: 曹操 陵墓: 高陵 政权: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3月15日 生平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
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
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
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
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
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随之迁为济南相。
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
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
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
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
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
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
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
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
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
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
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
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
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
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
鲍信战死。
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
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
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
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
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
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
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
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
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
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
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
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
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
评价古人,名人的诗句或句子
1.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陆游评价苏轼2.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历代诗馀》评价苏轼3.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
”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王士禛评价苏轼4.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苏轼评价屈原5.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王安石评价曹操6.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苏洵评价项羽7.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
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朱元璋评价项羽8.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评价李白9.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评价李白10天下勇士称项羽,虚与周旋兄弟拜,怀王彭城立会盟,金兰分路破秦关 。
——林河评价项羽
急求 关于屈原 李白 杜甫 苏轼 曹操等历史名人的文化散文 最好是高考...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阔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
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来面对如画江山,如梦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的道理。
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
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
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
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
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念家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
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以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
这个时候,他把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
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才华横溢的考场佳作。
作者思路清晰,文采飞扬,以敏捷有致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当官为政。
在遭贬时,他心胸豁达,仍然兢兢业业为民办实事;在受排挤时,他依然坦然大度,写下许多优秀诗篇……善用修辞是本文一大特色,开篇就用一串“造就了”的“顶真”句,气势不同凡响。
文中“对比”“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等,比比皆是。
使文章富于形象,增强了气势和感染力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
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
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易当为客字之误)。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
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 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注:之中标点一仍其旧,括号内文宇为录者所加) 《吊屈原赋》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肩膀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
求一些名人的爱情诗句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郑燮的《竹石》。
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赏析: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自于谦的《石灰吟》。
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王冕的《墨梅》。
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自李白的《行路难》。
意思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赏析: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
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意思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赏析: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扩展资料:古代名人言志或明志经常采用某种事物进行抒发,即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优秀的古典诗词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这一类作品时,总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进而准确地寻觅出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观对象,即找准言“志”之“物”。
托物言志这一类诗词的创作,常常源于诗人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
因此诗人必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玩味的基础上,进而准确地揭示出所咏之物的品性或品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托物言志
写一篇关于曹操的人物评论500字以上
篇一;我眼中的曹操 魏主曹操被后人称为“奸雄”,在众人眼里,他奸诈狡猾,但在我眼中,曹操却截然不同。
我们不得不说,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文学方面,他的才华要远远地超过孙权、刘备。
正如鲁迅所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先说军事方面,在官渡之战中,他的智慧得以充分体现。
当时他们区区仅有数万兵力,而袁军则接近百万,这样的战争在众人眼里完全是鸡蛋碰石头。
那么曹操是如何获胜的呢?在战前,曹操与谋士们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吸纳了多名谋士们的计策。
首先,他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分散袁绍的兵力,然后派精锐部队进攻,果不其然,袁军兵力大伤。
接着,他又放火烧尽袁军粮草,完成了致命一击。
其实,在我看来,曹操的取胜也不仅在于自己的智慧。
他知人善用,能接纳能人之言,故而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这知人善用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在当今社会上,这样的人也实属少数吧!而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漫漫长卷里,他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他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词藻,感情深挚,气韵雄。
他的报负和雄心壮志得以体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寥寥几句,就写出了他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我更喜欢的则是《观沧海》一诗,描写秋日的大海,一洗“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他豪迈的雄心壮志真是无人能及。
三国时期,风云叱咤,但我觉得,真正能称上“英雄”的,曹操当之无愧。
正如毛泽东诗词所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篇二:我眼中的曹操 人们通常把曹操称作枭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他是一位英雄,虽奸诈却有胆有识,让人惊叹不已。
记得我小时候,也是不喜欢曹操的。
我爱听评书三国,听前几回时,觉得曹操有英雄气概,很是敬佩他。
可到了后面,我却憎恨起曹操,总认为他很坏,也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
也许是我无知,毕竟“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曹操是一位诗人,如不是野心太大,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大诗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多么豪迈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多么气势磅礴的诗句!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壮志雄心。
关于曹操,众说纷纭。
他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
曹操自己还说:“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不是奸臣?可我却会说:“非也,非也。
他只是为抢占政治先机罢了。
况且这都是演义小说,历史上的曹操还不一定是怎样的呢。
”我在书上看到曹操身先士卒,亲自统兵打仗。
我想起了刘备,把江山哭出的刘备,他远远比不上曹操。
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比刘备的儿子更睿智英明。
曹操的出身也受到别人的嘲笑,他的身份比不上刘备刘皇叔,比不上贵族的后代孙权。
可是我想,刘备即使贵为皇叔,他也只卖草鞋,张飞为屠户,关羽为看门人,都不如曹操。
刘备兵少将寡,曹操却兵多将广,猛将如云,可见他极有用人之道。
可曹操最终还是失败了,他没有取得梦寐以求的江山,即使如此,我眼中的曹操还是富有英雄气概,令人敬佩!篇三:我眼中的曹操 三国,刘经营情,曹经营商,各有所长,献身其中。
可就个人能力而言,曹就像一匹驰骋在原野上的黑马,奔放而肆情!那是一个为着理想奔腾不息的生命,让我肃然起敬…如果我是关羽,可能最终会选择曹操。
因为我诚心欣赏他的魄力与霸气!云长重义,既已心交玄德,又怎会中弃?曹的优点让人五体投地,缺点却让人咬牙切齿!试问如此的极端与矛盾,比起刘的义是不是更独一无二呢?卧龙凤雏五虎上将是选择了刘,可为什么?这就牵扯到人性的问题。
太多的人接受不了像曹这样残忍,这样气势压人的人,总有种距离感。
说得重些,就是某种意义上天才的孤独,可他还是那样明目张胆的显示着人‘恶’的一面。
刘则恰恰相反!他以刘皇叔的尊贵身份,用他的眼泪和那副平和的态度,这种与生俱来的皇室与平民双重矛盾复杂的关系,使得他不计贵贱,‘拢络’了许多人的心。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有人掩饰,有人不去掩饰,像曹。
所以当他的残忍、冷酷,暴露无疑时,人这种动物就会自然而然地择‘良木’而栖之。
在我看来,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他活的潇潇洒洒,坦坦荡荡,于乱世中成就自我,明垂千载。
从历史发展,朝代更迭来看,曹,岂真为汉贼?真该被咒骂?换种角度我们会清晰的看到,刘却是以这样所谓的正义获得了民心,兵心,将心!而曹的看似逆天而行又难道算不上顺理成章?天下非某人、某家所有,能人贤者、有才之人方为万民之主,不是吗?乱世出英雄,何为英雄?难道如一般人口中的那千篇一律?曹这算不上另一种意义上的真英雄吗?人看三国看诸葛孔明,我看三国则痴爱曹操,如果有来生,投胎倘能做如此一真男儿,岂不人生一美事!篇四:我眼中的曹操 听别人论三国,我知道了曹操是个阴险狡诈、生性多疑的人。
读了《三国演义》后,让我对曹操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就让我给你讲讲关于曹操的故事吧!我眼中的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
这个得从孙权杀死关羽、关平父子说起,孙权杀死关羽、关平父子后,想到刘备...
名人自勉的话
名人自勉名诗句1. 清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自幼聪明,才智超人。
19岁时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
可是以后一直不得志,每次赴考都名落孙山。
于是,他愤然放弃科举考试,转而著文。
为铭其矢志不移,在铜镇尺上刻下了一副有名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苏东坡自幼在父亲苏洵的指引下,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
为了成为有用之才,他写了一副自勉联。
这副对联是: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3.李白将 进 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岳飞 满江红 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6.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世道不同,话到口边留半句; 人心难测,事当行处再三思。
(郑板桥)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刘海粟)若能怀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启 功)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易; 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
(吴大澄) 读好书,耕好田,学好耕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吴敬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仭,无欲则刚。
(林则徐)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何物动人?二月桃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清 彭元瑞)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
曹操写的那首诗《观沧海》里面观沧海的地点在哪里?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匡衡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
但是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
匡衡邻居家日子过的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得很亮。
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遭到拒绝。
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起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不要钱,才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后来,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人要刻苦好学。
牛顿勤奋学习的故事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
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
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
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
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
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
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
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
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名言★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