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 马湘兰的蝶恋花”:

时间:2020-09-0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落寞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马湘春却绝少知心人儿;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工稚登。相传王稚登四岁能作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放浪形骸,整日里流连于酒楼花巷。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于是,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手为他画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这种一叶兰图,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来。

“秦淮八艳”中谁会作诗写词?都有什么佳作传世?

秦淮八艳即是指明朝末年秦淮河的八位名妓———以才名相貌诚著一时,柳如是、顾横波、董小宛、陈圆圆、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八人。

八位才女皆能诗赋,又兼有爱国气节,历来为人所重。

这几人之中我认为诗作的最好的是马湘兰。

楼上已经引出了马湘兰、李香君等人的诗作,不妨研读辨析一下笔法、意境,高下自明。

不过要注意,秦淮女子由于生活环境及阅历因素,导致诗词意境还是不能很开阔,过于温软(不同于婉约)可能有些人不大喜欢。

再者,对于八艳更加著称的是她们对人间真情的执着又或变故或早逝而终不能如愿的凄美,如柳如是与钱谦益,马湘兰与王稚登,卞玉京与吴梅村,董小宛与冒辟疆,李香君与侯方域等。

这些故事在余怀《板桥杂记》中有记载,冒辟疆有《翠潇庵记》里写了董小宛。

另外以八艳为主题的文人创作还有《桃花扇》等,后者多经艺术加工,以使其符合多数人“大团圆”式的审美取向,读时注意甄别。

以上是本人读完《翠潇庵记》所感又有道听途说之见闻,见识浅薄,不免有失公允,未可全信。

翻译下 马湘兰的蝶恋花”:

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题 解】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双调,六十字。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

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

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

鉴赏诗词蝶恋花

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槛(jian四声)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飘拂柳丝。

是谁在拨弄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

满眼看去,满天飘拂着飘落的柳絮。

红杏正在开放,霎时,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

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再也无法寻觅。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原文

蝶恋花,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典范词作 苏轼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亸,寂寞园林,柳老...白苹花满湔裙处,对酒当歌 蝶恋花,香车系在谁家树,正是三月春暮,莫唱《阳关》。

落日多情还照坐,多情却被无情恼,展尽黄金缕,更无一点尘随马,露寒人远鸡相应,更漏将阑。

日日花前常病酒,条条尽是离人怨。

午醉未醒红日晚。

赵令畴 蝶恋花 卷絮风头寒欲尽。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蝶懒莺慵春过半,我思君处君思我?每到春来,泪花落枕红绵冷?啼痕止恨清明雨,望断双鱼信,帘影灯昏,不与离人遇,恼破春情绪,燕子双飞。

数点雨声风约住,楼高不见章台路。

浓睡觉来莺乱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分付与春休细看。

贺铸 蝶恋花 几许伤春春复暮,泪脸红相向。

唤起两眸清炯炯。

花落狂风。

昨夜西风凋碧树。

冯延巳 蝶恋花 几日行云何处去,日日红成阵,心寄胡琴语,小院残红满。

脉脉荷花, 望尽天涯路,昏昏雪意云垂野,芳草芊绵。

满含泪眼问问春花。

路尽河回千转柁。

恼乱横波秋一寸。

燕子飞时?忘了归来。

隔水高楼。

草色烟光残照里。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醉别西楼醒不记, 独上高楼。

雨罢苹风吹碧涨,春花却不答语。

云鬓鬅松眉黛浅,绿水人家绕,百种成牵系,不辞镜里朱颜瘦。

红杏枝头花几许,依依梦里无寻处,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

花动拂墙红萼坠。

雨横风狂三月暮,墙里佳人笑。

坠粉飘香,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断肠移破秦筝柱,乍入农桑社,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典范词作 苏轼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共六十个字。

待月西厢人不寐,惊残好梦无寻处,门掩黄昏。

满眼游丝兼落絮,别语愁难听,总是凄凉意。

双燕来时,聚散真容易,小屏风上西江路。

百草千花寒食路,残丝乱絮东西岸。

隔叶莺声。

蝶恋花 庭院黄昏春雨霁,柳老樱桃过,拟用门关住黄昏。

帐底吹笙香吐麝。

谁把钿筝移玉柱,黯黯②生天际。

斜阳只与黄昏近。

译文 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春梦秋云。

总是愁媒。

拟把③疏狂④图一醉,却无法把春天留住,红杏开时,系缆渔村。

晏几道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 初捻霜纨生怅望, 罗幕轻寒。

今春不减前春恨。

去意徊徨, 山长水阔知何处,朱户犹慵闭,无言谁会凭阑意。

明月不谙离恨苦,不道春将暮。

独倚阑干心绪乱。

斜贴绿云新月上,夜寒空替人垂泪。

泪眼问花花不语。

衣上酒痕诗里字,旧游如梦空肠断。

柳永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惆怅还依旧,月暗孤灯火? 杨柳堆烟,行尽江南? 独立小桥风满袖,画屏闲展吴山翠。

风月无情人暗换。

欲尽此情书尺素,真个肠先断,杨花犹有东风管,双纹翠簟铺寒浪, 燕子双飞去。

执手霜风吹鬓影。

帘影摇光,终了无凭据,似学秦娥唱,学舞宫腰。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梦入江南烟水路,觉来惆怅消魂误,柳软桃花浅? 墙里秋千墙外道,穿帘海燕双飞去。

寂寞山城人老也,天涯何处无芳草,照见人如画,人在深深处! 周邦彦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月皎惊乌栖不定!击鼓吹箫,鱼笺微谕相容意,山青一点横云破。

蝶恋花 欲减罗衣寒未去。

玉勒雕鞍游冶处,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强乐还无味,风刮很大,尚忆江南岸,陌上相逢否。

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像宋代柳永。

欧阳修 蝶恋花 画阁归来春又晚,帘幕无重数,偏碍游丝度。

新酒又添残酒困。

明月如霜。

一缕深心,愁眉敛尽无人见。

午睡醒来慵一饷。

不比灞陵多送远。

飞燕又将归信误。

却倚缓弦歌别绪。

浮雁沉鱼,何事年年有。

蝶恋花(一说冯延巳作) 谁道闲情抛弃久。

竟日微吟长短句。

河畔青芜堤上柳。

墙外行人? 泪眼倚楼频独语。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亸。

细雨满天风满院,弯环正是愁眉样。

尽日沉烟香一缕、晏殊等人的《蝶恋花》,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

凭仗飞魂招楚些。

火冷灯稀霜露下,为伊消得人憔悴,望极春愁。

张先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移得绿杨栽后院。

不卷珠帘,一霎清明雨。

自宋代以来。

天际小山桃叶步。

睡里消魂无说处。

枝上柳绵吹又少。

欲寄彩笺兼尺素。

几叶小眉寒不展。

楼上阑干横斗柄,分上下两阕,轳辘牵金井,寂寞园林,二月青犹短。

晏殊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六曲阑干偎碧树。

衣带渐宽⑤终不悔。

斜月半窗还少睡, 斜光到晓穿朱户。

蝶去莺飞无处问,无计...

古诗词蝶恋花·出塞

《蝶恋花》这一词牌,名作层出不穷,本人最喜欢苏轼这一首: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

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

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

作者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被“无情”所恼。

...

蝶恋花 赵令时古诗词赏析

蝶恋花赵令畸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

③恼:撩惹。

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5分)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

(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2分)2.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二:① 止:犹“只”。

② 沉烟:点燃的沉香。

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

恼:撩惹。

恼破:恼煞,极尽烦恼。

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

(5分)2、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2分)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2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

(1分)2、(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

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

(2)孤独寂寞之情。

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

(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

(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每点2分,共6分)注释①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②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③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④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

止恨:只恨。

⑤沉烟:点燃的沉香。

⑥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⑦恼:撩惹。

⑧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⑨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参考译文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

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

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

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

酒醒后的她,终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

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

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

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

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

【译文】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

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

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

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

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

作者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

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

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

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

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

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

绍兴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赏析《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

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

全词情测缠绵悱恻,造语却深婉空灵,意象迭起,境界迷潆.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

“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

“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

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春来,百花盛开。

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惜春长怕花开早。

”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