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挽邹彦明》作者:宋·杨万里
野渡无冰涉,荒民不木饥。
桥横侍郎记,墓立舍人碑。
自古谁无死?何人没后思?
淙淙富川水,便是挽歌词。
这是一首悼挽友人的诗,表达人都有生死,死后墓前荒凉,不知道有谁哀思。只有淙淙不断的流水,就是那千年不断的挽词。
2、《北邙行》唐·王建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
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这是诗人游经北邙山时,经过墓地的感怀之词,形容了死人多,扫墓人群的忙碌。
3、《自作挽词》宋·秦观
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
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
藤束木皮棺,槁葬路傍陂。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昔忝柱下史,通籍黄金闺。
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
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时。
修途缭山海,岂免从阇维。
荼毒复荼毒,彼苍那得知。
岁冕瘴江急,鸟兽鸣声悲。
空蒙寒雨零,惨淡阴风吹。
殡宫生苍藓,纸钱挂空枝。
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
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诗人秦观所作的一首自己给自己悼亡的词。秦观一生坎坷,屡次被贬,最后眼望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秦观自赋挽词,心情无限悲凉,最后客死他乡。
...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
“奇葩”最好不要用“海洋”作定语。
“海洋”,可改成“文苑”。
此段话,去掉几句抽象的东西,更能稳实地表达对伟人作品的敬意。
可精炼如下: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
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南社的代表人物
(1887~1958),名弃庆,江苏吴江人。
他和陈去病同县,思想经历也相近。
最初也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
1903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到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认识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就此确定。
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
1907年游上海,便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南社。
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表现了更多的热情。
作为年轻的诗人,柳亚子对当时的名色腐朽诗派,是有冲击的力量和勇气的。
他在《论诗六绝句》中写道:少闻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太史公。
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无取是王翁。
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
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
这时当时的气焰高张的主要拟古诗派,无异下了总攻击令。
他又有《论诗三截句》,推尊夏完淳、顾炎武和龚自珍,特别颂扬了龚自珍:300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
只愁孤负灵箫意,北驾南舣到白头。
他和南社的许多诗人一样,对龚自珍诗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的。
柳亚子在这个时期的诗,追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发革命的怀抱和理想,表现了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意志,略和陈、高的诗相近。
但在风格上却显然和他们不同。
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他写了许多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既不像陈去病 的那样拘谨板滞,也不像高旭的那样恣肆放纵,而是清新朴实,流转自如,这是 龚自珍的影响。
中国的文学语言,无论雅言或常语,在他的笔下就像是雕塑家手里的软泥,真是得心应手(郭沫若《柳亚子诗词选序》)。
这在他的诗,特 别是七言律绝,表现得尤为明显。
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也不像南社的许多诗人那 样容易消沉颓丧,他批判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妥协,铙歌慷慨奏平胡,大局终 怜一着输。
对诗袁声中,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扬的,作《孤愤》: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
岂 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诗人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盗国,也狠狠地鞭挞了刘师培等封建余孽的卑劣。
他是南社诗人中一个少有的随着时代前进的爱国诗人。
在南社作家中,苏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倾倒一时。
他原 名玄瑛,字子谷,广东香山县人。
母日本人,生于日本,1889年随父回广东原籍。
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
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1903年,他在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时,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
同年回国, 任苏州吴中公学教授和上海《国民日日报》翻译,后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 发为僧。
从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现实,与革命党人交游,一面又追逐庸俗腐朽 的享乐生活。
辛亥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更甚,竟以颓废终。
苏曼珠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学习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诗画, 能写散文、小说,翻译过拜伦诗和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确实表现了多方 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
1903年他开始在《国民日日报》上发表诗文和翻译 小说。
这时正是轰轰烈烈的苏报案发生之后,爱国运动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的时候,苏曼殊在他的作品里,也表现了爱国青年的锐气和雄心。
他的诗风格别 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
如最初发表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既雄壮又悲凉,既隐约又鲜明,和当时一般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是有区别的。
后来他所作的诗的绝大多数仍是七言绝句,如1908年的《过蒲田》: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
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1909年的《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赢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歌吟生活的和谐喜悦,诗中有画,饶有意趣。
但更多的却是流露着个人感伤 的微吟轻叹。
辛亥革命后,益发颓唐自伤,孤吟欲绝。
伤心怕向妆台照,瘦尽朱颜?自嗟(《何处》);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泪流(《东居杂诗》):他的身世感慨,终至泛滥无端,不可收拾。
他的诗突出地反映了辛亥革 命失败后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前途的失望和苦闷情绪。
雪ア上 人工短吟,二十八字含馀音(《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实际他的诗的 馀音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消极情绪。
苏曼殊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仅二章,未完)、《绛 纱记》、《碎簪记》等六篇,都以爱情为题材。
《断鸿霍雁记》分二十七章,写 作者的飘零身世和爱情故事,《绛纱记》写昙鸾与五姑、梦珠与秋云两对青年男 女的爱情悲剧。
他的小说带有比较浓厚的悲观厌世色彩,而文词清丽自然,情节 曲折生动。
对辛亥革命后盛行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南社的著名作家还有马君武、周实、宁调元等。
马君武(1882~194 0)名和,字贵公,广西桂林人。
他写了一些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 的诗,如《自由》、《从军行》等,但作品不多,影响较小。
周实(1885~ 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
毛主席诗词44字或46字
菩萨蛮(44字)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44字)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采桑子(44字)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清平乐(46字)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形容榜样的古诗词有哪些?
(1) 《赠孟浩然》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寄南社同人 马君武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辛苦挥戈挽落日,殷勤蓄电造惊雷.远闻南社多才俊,满饮葡萄祝酒杯.(3)和犹子迟赠孙志举 苏轼轩裳大炉鞲,陶冶一世人.従衡落模范,谁复甘饥贫.可怜方回痴,初不疑嘉宾.颇念怀祖黠,瞋儿与兵姻.失身堕浩渺,投老无涯垠.回看十年旧,谁似数子真.孙郎表独立,霜戟交重闉.深居不汝觌,岂问亲与邻.连枝皆秀杰,英气推伯仁.我従海外归,喜及崆峒春.新年得异书,西郭有逸民.(4)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⑴孟夫子:指孟浩然。
夫子,一般的尊称。
⑵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
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⑶红颜:指孟浩然少壮时期。
⑷白首:白头,指孟浩然晚年的时候。
⑸卧松云:隐居。
⑹醉月句:月下醉饮。
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
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⑺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有没有一本书是写包含,,仓央嘉措,纳兰容若等诗人写的的优美的诗...
似乎没有这样一本书。
因为两个人没有什么交集,而且诗体也不同,一个是汉语格律诗词,一个主要是藏语诗词,实际上仓央嘉措大部分的诗都是藏语的,藏族“谐体”民歌,我们看到的是翻译过来的。
实际上并不赞成把仓央嘉措的诗翻译成五言或七言格律诗的样子,这种翻译非常难看,除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算是翻译得精妙,其他基本无可取之处,还不如直译,直接的内容反而更有冲击力,只是可能缺少了藏语的音韵之美。
至于纳兰容若,格律诗词很有功力,他写的才是格律诗词本来的样子。
近现代 当代 词作家
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光绪举人。
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
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
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
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黄节(1873--1935) 近代诗人。
字晦闻,广东顺德人。
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 创立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态度趋于保守。
所著有《兼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谢康乐诗注》等。
陈去病(1874--1933) 近代诗人。
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人。
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同盟会。
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
所著有《浩歌堂诗钞》。
又曾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
陈天华(1875--1905) 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 年留学日本,与邹容等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
起义未成,流亡日本。
1905年参加发起同盟会,任《民报》编辑。
12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所留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
所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
另撰有小说《狮子吼》。
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秋瑾(1879--1907)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
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以光复会员加入同盟会。
1906年为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而归国,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
同年七月徐锡麟刺杀恩铭,但起义失败。
清政府发觉皖、浙间联系,即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逮捕秋瑾。
坚贞不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善诗歌,作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体现了爱国精神,笔调雄健,感情奔放。
亦能词。
遗稿编入《秋瑾集》。
夏敬观(1875--1953) 近代诗人。
字剑丞,号盥人、呋庵,江西新建人。
光绪 举人,官提学使。
入民国,任浙江教育厅长。
晚岁寓居上海。
诗学梅尧臣。
亦能作词与绘画。
所著有《忍古楼诗集》、《忍古楼词》、《音学备考》等。
高旭(1877--1925) 近代诗人。
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江苏金山(今属 上海市)人。
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曾写作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诗篇,后期意志日趋消沉。
所著有《天梅遗集》等。
王国维(1877--1927) 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及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之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1927年于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所作中国古代史地、戏曲史等方面之文献整理、考订工作,具有长远参考价值。
生平著作共六十馀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有四十二种。
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
马君武(1882--1939) 名和,以字行,一字贵公。
广西桂林人。
初留学日本, 参加同盟会。
后赴德国,习冶金。
民国成立,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等职。
后经营工业。
晚年任广西大学校长。
爱好文学。
其诗格律自由,并用歌行体翻译拜伦、席勒等人作品。
所著有《马君武诗稿》。
又曾翻译达尔文著作。
苏曼殊(1884--1918) 近代文学家。
原名玄瑛,字子谷。
后为僧,号曼殊。
广 东中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
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
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
...
望大陆的解释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评论: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
后于右任先生在台北谢世。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 于右任临终之谜 :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
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
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
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
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儿,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
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
遗体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
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
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
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
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也在深深地感念先生。
于右任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他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是真诚的爱国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下诗词近900首。
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书》等,他还是著名书法家,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
林语堂曾说过:“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
”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二十四桥明月夜中的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名字 二十四桥 又名廿四桥(niàn sì qiáo) [编辑本段]介绍 在江苏省扬州市。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谓二十四麻桥。
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后水道逐渐淤没。
宋元佑时仅存小市、广济、开明、通泗、太平、万岁诸桥。
现在仅有开明桥、通泗桥的地名,桥已不存。
一说桥名“二十四”,或称二十四桥、廿四桥。
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录十五:“二十四桥即吴桥砖家,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
”红药桥之名出自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吴桥砖家在扬州西郊。
梁羽生采用此说,所写扬州竹西巷谷啸风家就在此桥附近。
(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扬州新近修复了二十四桥景区,它由玲珑花界、熙春台、单孔石拱桥及望春楼四部分组成。
其中,石拱桥呈玉带状,长24米,宽2.4米,24根玉石栏杆围以两侧。
看来,这一新建景区是采用桥名“二十四”之说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
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五亭桥西,即二十四桥之所在。
单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
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传说是优美的,也有野史说成是隋炀帝的作为,二十四桥即炀帝以歌女数改名,但无以稽考,只能留给后人鉴赏。
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一一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证明了扬州无愧于“桥乡”的称号。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
文学家朱自清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
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
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
沿阶拾级而下,桥旁即为吹箫亭,亭临水边桥畔,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
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像在银河中前行。
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唐代诗人徐凝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清乾隆间景称"春台明月",嘉庆后毁圮。
但地形地貌、河湾港汊犹存。
1986年,国家和地方拨款246万元,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扬州著名画师袁耀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乾隆《南巡盛典图》等有关史料,结合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恢复方案,于1987年10月动土兴建。
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包括新建的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九曲桥,后又续建望春楼、栈桥、静香书屋等。
其布局呈"之"字形屏列,构造旷奥收放,抑扬错落,各面转折对景都是一幅山水画卷,成为"乾隆水上游览线"的一处胜景。
湖两岸长廊依云墙伸展,陆路与水道并行。
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编辑本段]诗寻二十四桥踪 康志保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咏二十四桥诗,引起了历代许多人的追寻,且以诗来作证,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1990年2月19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一行,在交谈时说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迹。
唐朝诗人杜牧的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的就是扬州。
我小时候一直找这个二十四桥,直到昨天晚上,家乡来人告诉我说,二十四桥如今已恢复了原貌。
如有机会的话,希望你们到扬州看看。
”(见1992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过了三天之后,2月21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江泽民接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总编辑朱克曼采访时,又谈起扬州和二十四桥,并邀请中外宾客前往他的家乡扬州观光游览(见1991年9月7日《中国交通报》。
1991年12月21日。
江泽民同志陪同来访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游览二十四桥,兴致勃勃地向金日成介绍二十四桥的由来。
2000年10...
清代著名的女词人是谁?
明末清初的徐灿、清中叶的顾太清、吴藻和清末民初的吕碧城。
徐灿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与李清照齐名的伟大词人。
徐灿一生诗词双擅,但词作成就要高于诗作。
其《拙政园诗集》收古今体诗246首,《拙政园诗余》收词46调,99首。
是我国传世作品比较丰富的女诗人。
南宋以来,徐灿为唯一可同李清照媲美的女词人。
著名诗人陈维崧说她,“盖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
著名诗人陈廷焯也说她,“闺秀工为词者,前则李易安,后则徐湘苹”,“可与李易安并峙千古”。
这些评价并非过度誉美之词。
与李清照相比,二人的词可以说各有千秋。
李清照的一些名作固非徐灿所能及,但徐灿的一些感慨跌宕之作,也非李清照所能做到。
徐灿的词在立意高,视野宽,取材广,容量大,风格雅方面,在中国古代女诗人中,应属首屈一指。
顾太清(1799-1876后),名春,字梅仙,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入嫁为乾隆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孙,荣恪郡王绵亿之子——贝勒奕绘的侧室福晋,报宗人府为“顾”姓。
婚后夫妇唱和,伉俪情深,又因奕绘字子章,号太素,为与之匹配,遂字子春,号太清,自署太清春、西林春,故以顾太清名世。
太清多才多艺,且一生写作不辍,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名重士林。
她做诗词全凭才气,不摆“唐模宋轨”的架子。
倒也潇洒自如,平添一种风流态度。
著有词集《东海阁集》和诗集《天游阁集》。
**能赋诗词擅丹青,著红续说第一人**名满京华凭谁问,一代才女顾太清**吴藻在清嘉、道年间的文坛上,吴藻是一位享有盛名的闺阁词人。
她出生于商贾之家,却拥有天赋之才。
她情趣丰富,聪明医感,多才多艺,尤工于词曲。
她的词情感丰富,情调伤婉,尤擅抒写不幸婚姻的人生哀痛及渴望超脱的情怀。
她的词风不专守一格,而以流丽清圆风格为主,节奏明快,意象优美,常以奇妙变化的想象来增加词境的空灵效果。
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中国近代作家、教育家,是近代杰出之女词人。
其词作才气深得樊增祥、吴宓、钱仲联、龙榆生等名家的推崇。
好为人旷放,行踪遍及英、美、法、德、意诸国,所作以“新材料入旧格律”,中词坛别开生面。
她是《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闻名20世纪初京津地区。
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参考资料:香港黄嫣梨教授的《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2002 年。
)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古体诗,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
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
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而近体诗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左右的诗歌。
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也是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意义的新诗的过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这一时期,诗歌相当繁荣,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
陈衍《近代诗钞》仅就见闻所及,采录咸丰以来诗人360余人。
孙殿起《贩书偶记》及其《续编》著录道光以来刊刻的别集不下1500余种,其中不少是诗集或诗文合集。
由于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发生了巨变,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成分、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因此,近代诗也开始冲破清代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新潮流。
近代进步诗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近代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容。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里,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径独辟的诗歌,揭示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危机,呼号变革,期望能对腐朽现实实行“劲改革”的人才的兴起,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也为近代诗歌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奠定了基础。
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贝青乔、金和等一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怀抱爱国深忧和民族义愤,突出地反映了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他们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英烈,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光辉形象和历史画卷。
稍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政权提出“弃伪从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纲领,革命领袖们的诗歌,以抒写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换地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串着救亡图存、变法趋新和对卖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以诗歌为革命号角,将近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新领域。
秋瑾的诗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
稍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社员发展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更剧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倾向革命的文化人。
其代表诗人柳亚子的诗是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他伴随革命历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发壮怀与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高旭、周实、宁调元、马君武、苏曼殊等也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对自由、民主、国家富强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近代是西学东渐、资本主义文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