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而我佛祖却独自钟情于莲花。这是由于古印度很早就有爱莲的风气。人们苦于国土气候炎热,对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尤其感觉惬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就注意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莲花就常在佛经之中屡屡引喻。如佛经上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而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同时莲花在炎热夏季的水中盛开,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说,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所以莲花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虽然超脱凡俗却不离世间法。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有志者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追求到达清净无碍的境界。莲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来象征佛教的这种理想。况且,莲花本身也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莲贵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艳且鲜;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唐朝诗人李商隐赞誉荷花曾写下著名的诗句: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现。既然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于是便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也是佛寺中经常见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画画有莲花。中国敦煌、云岗、龙门石窟,都有很多以莲花为内容的艺术构想。象龙门石窟的宾阳洞雕有莲花装饰图案以及莲花洞窟顶上的莲花独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庙里,佛、菩萨的雕塑也离不开莲花,不是高踞莲花座上,就是手持莲花,注目凝思。就连世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莲为伴,观音的许多形象都将莲花作为陪衬:白衣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施乐观音,右手支颊,左手在膝头捻莲花;一叶观音,乘莲花漂行于水面;威德观音,坐于岩畔,左手持莲花;多罗尊观音,手持青莲花;不二观音,坐于莲叶之上;持莲观音,坐在莲叶上,双手持莲花……。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的圣贤都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净庄严。可见,莲是佛国净土的象征。
不仅如此,莲还与佛教医学有着密切关系。莲花含有丰富的营养,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古代女子常采清晨带露(下转86页)(上接50页)的莲花敷面美容,或服食莲花以驻颜益色。莲花含有?皮素和木樨素,确能润泽肤色。初放鲜嫩的莲花用开水泡饮,其汁翠绿清香,有清暑解热和生津开胃之功效。莲的地下根茎称为莲藕。相传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患有肺结核,目犍连来探望他,并得知舍利弗喜欢吃莲藕,就带些新鲜莲藕让舍利弗吃,舍利弗吃莲藕后果然病愈。后来,佛祖弟子经常用莲藕作为药用来治病,并发现了莲藕的许多药用价值。
当今,莲花在佛教被尊为“圣物”。佛教的莲花象征完全一派东方文化的风尚,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无量佛如莲,无边佛如莲,人生亦应如莲,安祥则步步生莲。因此,莲花所蕴含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永远为佛门弟子所崇仰,为世间善众所喜爱。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的详尽的赏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美人头发重重叠叠中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的照射下闪烁不定,像乌云一般的头发飘拂着雪白的脸庞,娇慵起身画细长弯曲的眉毛,缓缓摆弄着妆容,拿前后两面镜子照看头上的饰花,花与容颜交互辉映在镜子里。
将画好的新贴绣在短袄上,图案是成双成对难以分离的金鹧鸪。
●赏析:这是一首写深闺美女懒起梳妆的图画,“鬓云”“香腮雪”“蛾眉”几个词写出了女子的美丽,“懒起”一词写出女子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弄”一词便显示无聊已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煞拍(即最后一句)一句点出了女子心思,如此慵懒,是因为心爱的人不在身边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赏析与探究: 1“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小结 :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赏析一 飞卿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
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 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
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
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
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
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
盖晨间闺中待起,其...
唐宋诗词中的水果
一树樱桃带雨红南唐·冯延已《罗敷艳歌》:“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宋·赵彦端《豆叶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三句写春光流逝:樱桃渐红,芭蕉转绿,形象地体现季节的推移。
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唐·白居易《南湖早春》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憔悴去。
零落不堪。
两句写杏园零落不堪,是因为折花插头的人太多。
唐·杜牧《杏园》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李商隐《日日》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唐·温庭筠《菩萨蛮》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宋·晏殊《临江仙》杏子梢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淡红褪白:淡红的花色褪成了浅白色。
涴:为泥所沾污。
宋·苏轼《蝶恋花》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宋·曹组《小重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宋·张良臣《偶题》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释志南《绝句》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宋·刘彤《临江仙》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岸苇:岸边芦苇。
丹:红。
唐·郑愔《贬降汝州广城驿》带叶梨花独送春唐·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杨叶:杨柳唐·岑参《送杨子》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宋·陈克《豆叶黄》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宋·范成大《棠梨》
谁知道《菩萨蛮·夏闺怨》的全文翻译??
译文:遍植杨柳的庭院里和风静寂美人在白天静眠,午睡的人儿安稳平静,风拂动庭中细柳。
染了层香汗的薄衫微凉,夏日的凉衫因薄汗染上淡香。
手儿红润捧着的冰碗中是雪白莲藕,盛藕的碗冰红了素手。
郎君调笑说藕丝如此绵长,长长的丝是莲藕在笑话郎(的薄情)。
唐宋诗词中有仪表的字句吗
唐宋诗词中有许多描写仪表的诗词诗词中唐宋几乎所有大家都有这方面的具体描述比如: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极言贵妃绰约芳艳之美,云彩想变作她的衣裳,花朵想变作她的容颜,其美惟花可。
苏轼《海棠》:“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海棠花的艳丽迷人如美人酒后的粉面。
姜夔《翠楼吟》:“人姝丽,粉香吹下“。
在唐诗宋词中,常用各种类花来形容女性的容颜美,如桃花、梅花、梨花等。
晏几道 《鹧鸪天》:“歌尽桃花扇底风”,也用桃花喻女子面庞的娇嫩。
史达祖《夜合花》:“向销凝里,梅开半面”,用梅花写女子侧影。
欧阳修《诉衷情》:“呵手试梅妆”;田为《江神子慢》:“铅素浅、梅花傅香雪。
杜甫《佳人》:“新人美如玉”;王维《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贺铸《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 ;温庭筠《杨柳枝》:“正是玉人断肠处”;吴文英 《澡兰香》:“玉隐绀纱睡觉”等等,均用玉来喻美人。
由此可见,肤色细腻润白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内容。
杜甫 《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丽人如玉肌肤细嫩柔滑、 体态匀称,堪称国色天香。
吴文英《齐天乐》:“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也写女子目光如秋水而含媚,面貌似幽兰而含情。
用水波来比喻美女的眼睛,使眼神更为灵动有情,成为文人善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李白《长相思》:“昔时横波目”,横波目便指秋波流动的眼睛。
晏几道《六幺令》:“已向横波觉”,目光斜视如水波横流,用以形容眼睛的神采。
白居易《筝》:“双眸剪秋水”;时彦《青门饮》:“醉里秋波”;张先《菩萨蛮》:“当筵秋水慢”等等都用秋天的水波来形容女性的媚眼。
李白《清平乐》:“一笑皆生百媚”;白居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
当然还有很多 这里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
后人评价菩萨蛮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菩萨蛮》晚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
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许多文人骚客都写过以《菩萨蛮》为词牌(曲牌)的诗词,其中以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最有名。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
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
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
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
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
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
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
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
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
“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
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
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
“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
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
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
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
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
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
[6] 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
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
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名家评论 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
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
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
“照花”四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解释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再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
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这一记载对体会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
《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
“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
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佑太后。
”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
“《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
《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
《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
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
“《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
“《宋史。
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
“ 史书所记载的金兵追至太和。
“与罗氏所记的追至造口稍有不符。
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
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不能说无此可能性。
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佑太后被追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
重要的是,应知隆佑其人和建炎年间形势。
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佑以废后幸免,她垂帘听政,迎立康王,即后来的高宗。
有人请立皇太子,隆佑拒之。
《宋史。
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
“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
《鹤林玉露。
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
”故史称隆佑:“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佑,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
正值南宋政权出生死存亡之季。
因而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佑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而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
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
由此想来,便觉隆佑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
无疑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
词人因回想隆佑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
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
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正是如此。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写眼前的景色。
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
古诗中的谢娘指谁呢?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
关键词:黄昏意象 日暮相思 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 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一) 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
《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
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
”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
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
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
中央电视台古诗词大赛题目
一、诗句出处。
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选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选自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选自柳宗元的《 江雪 》。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选自李绅的《 悯农 》。
5、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选自王安石的《 梅花 》。
6、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选自李商隐的《 无题 》。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选自王昌龄的《 出塞 》。
8、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选自王翰的《凉州词》。
9、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选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1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选自杜牧的《泊秦淮 》。
二、判断。
(在正确的题目后面括号里打“v”,错误打“x”。
)1、《静夜思》、《秋浦歌》、《赠汪伦》、《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李白写的。
( v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秋天花园里美丽的景色。
( x )3、宋代诗人陆游写的《示儿》是一首表现他强烈热爱祖国的诗。
( v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v )5、《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其中的名句之一。
( x )6、我们经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来劝告人们不要太过于悲伤。
(x )7、“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抒发了诗人曹植心情急躁的思想感情。
( x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诗句。
( v )9、“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国秦代起义的领袖,人称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
( v )1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表达了诗人林升对南宋王朝统治者腐朽生活无尽的谴责。
( v ) 三、选择。
(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C )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B )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3、下面四位来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 B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E、杜牧 F、孟浩然4、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 E ) A、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天姥山 E、庐山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B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E、圣诞节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 D ) A、白居易《忆江南》 B 、苏轼《水调歌头》 C、李白《古朗夜行》 D、杜牧《秋夕》 E、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F、韦应物《滁州西涧》7、以下哪一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 E )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春潮带雨晚来急 E、春风又绿江南岸 F、春来江水绿如蓝8、以下最能表达诗人和老朋友依依惜别的诗句是( D ) A、落花时节又逢君 B、朝辞白帝彩云间 C、闻郎江上唱歌声 D、劝君更尽一杯酒 E、青春作伴好还乡 F、山外青山楼外楼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E ) A、热爱自然 B、人事辛酸 C、报效祖国 D朋友之情 E、母子情深10、李绅《悯农》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揭露的是( C ) A、遇到大灾害 B、干活不努力 C、制度不合理 D有志难报国 四、趣填古诗。
1、填颜色:( 白 )毛浮(绿 )水,( 红 )掌拨清波。
(白 )日依山尽,( 黄 )河入海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黄 ) 橘 (绿 )时。
千里( 黄 )云(白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填数字:人间( 四 )月芳菲尽。
碧玉妆成(一 )树高。
烟花( 三 )月下扬州。
霜叶红于( 二 )月花。
3、填乐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 )马上催。
( 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独坐幽篁里,弹( 琴 )复长啸。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 )?4、填植物: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 )少一人。
( 杨柳 )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5、填人物:( 李白 )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黄四娘 )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6、填季节:银烛( 秋 )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 ( 春 )。
7、填地名:( 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渭城 ) 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照样子,连线结对子。
晋代 于谦 落红不是无情物, 全仗你抬声价。
《江南春》唐代 龚自珍 官船来往乱如麻,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宋代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中间多少行人泪。
《己亥杂诗》元代 陶渊明 郁孤台下清江水, 化作春泥更护花。
《饮酒》明代 辛弃疾 粉身碎骨浑不怕, 悠然见南山。
《朝天子咏喇叭》清代 王磐 采菊东篱下, 多少楼台烟雨中。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六、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
1、你能从中看出诗...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采桑子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注释 至喜欢《采桑子》的灵动婉转,就算撇开词,单是“采桑子”三个字就有烟雨江南的清新和妩媚,能够让人嗅见春意。
“采桑”与“采莲”是属于江南的两首田园曲,采桑由春天开始至夏季结束,采莲由夏季开始。
交相绵延。
江南的蚕坊,惊蛰的时候被春雷震醒,立即就有乌黑的幼蚕用小嘴咬破茧的韧膜,大片蠕动在嫩绿的桑叶上,彻夜进食。
彻夜发出沙沙的嚼食声,一时耳错会以为如窗外下雨。
三月采桑的季节,在乡下,会看见采桑女子携篮挎筐,在雨后的桑园里采摘桑叶。
常见有胆大幼童盘踞在树上,摘下满襟的桑葚,吃得满嘴乌青。
欢欣愉悦。
桑树虽叫人想起衣食的艰难,却显蕴劳作的丰美。
花间、北宋以来,词谱“采桑子”上下片的第三句,原不必重叠上句。
自从李清照“添字采桑子”创出叠句的变体,令人惊艳之后,后世不少词人也摹拟李清照的形式,将原本不须叠句的上下片第三句重叠前句。
节拍复沓,如此可增添舒徐动听的效果与情韵。
小令也有折复叠嶂的效果——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
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这是李清照的愁苦,因为有过“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快乐日子,有过“被翻红浪”的恩爱缠绵,后来的孤苦就更难捱。
今昔对比凄苦也更强烈。
容若也一样,有过神仙美眷的日子,孑然一身的时候就格外无法忍受寂寞。
这两首《采桑子》心境肖似,在叠句的形式上,容若效易安体,而他善用寻常口语填词、不事雕饰的特质,又与易安隐相呼应。
此阕《采桑子》抒思情,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
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
容若词中取其广义。
是谁,在夜里演奏着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萧萧的风雨声与之应和,长夜消磨,不知不觉红烛燃尽,灯花如人瘦损衣带,寸寸零落。
下阕紧承上阕“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近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时意兴阑珊;沉醉也难掩愁情。
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
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的艳语,不知是何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
容若此处更翻小山语意,发出疑问:“梦也何曾到谢桥?”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我为你心思化尽,梦却无缘,到头竟似金童玉女的水流花谢两无情。
小山也做采桑子—— 白莲池上当时月,今夜重圆。
曲水兰船,忆伴飞琼看月眠。
黄花绿酒分携后,泪湿吟笺。
旧事年年,时节南湖又采莲。
当时月下分飞处,依旧凄凉。
也会思量,不道孤眠夜更长。
泪痕揾遍鸳鸯枕,重绕回廊。
月上东窗,长到如今欲断肠。
——晏几道《采桑子》小令在他的手里,似绝代的名伶一舞倾城。
可是小山不同与容若。
他毕生的思忆只为自己,哀悼那不待挽留就从指间飞落的年华。
容若还有一阕“采桑子”——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采桑子》表达的意境和情绪和“梦也何曾到谢桥”都很接近。
只是上下阕都带着浓浓秋意。
这一阕语意周详,虽不似前首“谁翻乐府凄凉曲?”那样清空如话,凄凉彻骨。
不过其意境萧远,用语精巧之处不逊前词,如一种思情的两种风骨,如花开两树,各有其好。
此外,下阕中嘱咐秋潮带信到意中人居所的想象十分新奇可爱。
古时爱称心爱女子为谢娘,因称其居所为“谢家”、“谢家庭院”、“谢桥”等。
在《饮水词》中多有引用,苏雪林据此考证容若的恋人姓谢,疑幻疑真。
不管真假我个人都很喜欢“谢”这个姓,有欲言又止的款款情意。
词写得很小资,是锦衣玉食的小女子语。
惟其不伤也,带些细致做工。
然而毕竟还是真情感人,不是一般的小小资所能敌。
竹林清雨的感受,的确与一般树木上落雨不一样。
最早看到的也是记得最熟的《采桑子》还是辛弃疾的那首“天凉好个秋”。
那时候“采桑子”仿佛是个被充做男儿养的假小子,名唤做“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