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简析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展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1)“霜”凸现“诗人白须萧散”的老态,又暗示其一生屡遭贬谪的坎坷命运。
(2)“朱颜”因酒而起,“朱颜”原是“酒红”,“喜”反映儿子对父亲的关心,“笑”反映诗人风烛残年却依然坦荡、达观的情怀(也可以分析为“笑”是以乐写哀的反衬,是作者的自嘲,蕴涵着历尽坎坷的无奈)。
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题 解】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双调,六十字。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
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
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
求一首苏轼的诗词和赏析,赏析不要太长,诗要课外的。
救急!!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临皋:在湖北黄风,苏轼曾寓居此。
东坡:地名,在黄冈,苏轼在此垦种,并筑“雪堂”,作为游憩之所。
夜阑:夜深。
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有绉纹的纱。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反映他苦闷和愤激的心情。
表达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脱的愿望。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的延伸阅读——苏轼的历史评价黄庭坚说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东坡醉翁操》)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却扫篇》)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老学庵笔记》)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海绡说词》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
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
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柯亭词论》)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赠刘景文 古诗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赠刘景文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
苏轼为薛超超写的诗词是哪首?
区区学识浅薄,仅知最符合楼主所说的是东坡的《卜算子》词: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后人有争议此序是否为东坡所题——答者注)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依此词内容,有人言此词为苏轼为一女所赋,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温都监女(据说名为温超超,疑为楼主所指者,后附一文明之),一说黄州王氏,并无所谓薛超超……且所谓艳遇赋词的可信度都受到了怀疑。
附较为详细的一文考据http://tieba.baidu.com/f?kz=182735301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呼,这两天心情稍好,才帮楼主查了书搜了资料……不过楼主并木有说要详细标注说明,好像说了太多废话,要吃力不讨好了~~~ 啊,顺便一提,最后一句后来被周传雄的那首破歌的歌词拆了抄袭了的说~~~
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中,点明作者写作目的诗句是什么,这是一...
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上に 飮み 初め晴れるも 后に 雨ふる 水光 潋(れんえん)として 晴れて 方(まさ)に 好く, 山色 空蒙(くうもう)として 雨も 亦た 奇なり。
西湖を 把(も)って 西子と 比せんと 欲せば, 淡妆 浓抹 总(すべ)て 相(あ)ひ宜(よろ)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に 醉(ゑ)ひて书す黑云 墨(すみ)を 翻(ひるがへ)して 未だ 山を 遮(さへぎ)らず,白雨 珠(たま)を 跳らせて 乱れて 船に入る。
地を 卷き 风 来(きた)って 忽(たちま)ち 吹き散じ,望湖楼(ばうころう)下 水 天の如し。
浣溪沙
浣溪沙 苏轼(其一)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苏轼(其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苏轼(其三)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苏轼(其四)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我只找到这么多!你可以去百度知道里面搜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