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详述】
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 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岁。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
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
解放后,林散之于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委,作为国家干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其间于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 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与画家钱松岩同住一幢两层楼房,林宅在楼下。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
求 诗词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选取扬州的典型景物,写一段描写扬州的冬景,不少于200字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虽然是12月份来到瘦西湖之畔的,然而她的风韵犹存。
清代诗人汪沆,写过一首七绝《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据说保障河改称瘦西湖,与汪沆的这首诗有一定的关系。
早餐后随着导游来到虹桥,拍照过后走进瘦西湖,行走在“长堤春柳”的大道上欣赏着波光粼粼的湖水边的各种姿态的垂柳,随时初冬时节,那柳树依然枝繁叶茂,微风吹来,柳丝起舞,树影婆娑,漫步其间,尤为惬意。
走在大道上浮想联翩,古往今来,多少人富商巨贾对这里心驰神往,还有多少人荡漾在瘦西湖中,流连忘返。
“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这是诗人学者邓拓先生的称赞,书法家林散之更是偏爱扬州:“漫说西湖天下瘦,环肥燕瘦各知名。
”扬州瘦西湖,比起杭州西湖来是要瘦一点,但这里视野开阔,湖光山色,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我的那个忘年交不时地叫住我,我帮他拍照,他也帮我照,我们在“长堤春柳”旁留下了足迹和身影。
赞美黄山的古诗名句
石床峰 元 汪珍 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题黄山 明 方勉 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百道飞泉鸣玉佩,千寻石柱架琼峦。
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
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
谁有扬州木楹联?
近簇湖光帘不卷;远生花坞网初开。
——陈鸿泰题扬州个园门厅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潘慕如题扬州个园大门黯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
——二石道人题扬州个园茶室二石道人:姜桂林号,1946年出生,扬州人。
中国书协会员、扬州书协副主席、扬州书画研究会理事。
茶室:进园门南行,在荷池北面。
静坐不虚兰室趣;清游自带竹林风。
——阮衍云题扬州个园茶室阮衍云:1948年出生,江苏扬州人。
长于书法,兼善浅刻。
现为扬州大学税务学院书法教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理事长、扬州八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扬州市浅刻学会会长、中国王羲之基金会理事、中国王羲之研究会研究员、国际书画学会评审员。
阮衍云先生是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阮元七世孙。
自幼承家学,研究书法,遍临诸贴,不宗一家,自成风格。
径隐千重石;园开四季花。
——朱福烓题扬州个园步芳亭朱福烓:1937年生,扬州人。
中国书协会员、原江苏书协理事、原扬州书协主席,现为扬州书协顾问。
步芳亭:为茶室东侧的一六角型小亭。
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
——卞雪松题扬州个园鹤亭卞雪松:1949年出生,扬州人,中国书协会员、扬州书协副主席。
鹤亭:夏山山顶有一小亭,取“鹤鸣九皋”古句,名鹤亭。
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
——田原题扬州个园抱山楼抱山楼,在步芳亭南,为个园主园区。
共七楹;楼房,楼上两端各有嶝道蜿蜒,如伸出的双臂东拥“秋山”,西挽“夏山”,故名抱山楼。
峭壁削成开画障;玉峰晴色上朱阑。
——佚名题扬州个园抱山楼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
——李圣和题扬州个园抱山楼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林散之集句题扬州个园宜雨轩宜雨轩:在抱山楼正前方,面南而建,东西三楹。
此轩原为款待宾客之处。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李亚如题扬州个园宜雨轩天气涵竹气;山光满湖光。
——秋水集张说、秦系句题扬州个园清漪亭清漪亭:在宜雨轩与抱山楼之间的荷池东侧,为一六角单檐小亭。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朱福烓集袁枚句题扬州个园觅句廊觅句廊:宜雨轩西南有小楼,楼上下各有曲廊三折,楼下郎内有匾曰“觅句廊”。
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
——郑燮题扬州个园住秋阁住秋阁:在“秋山”上。
坐东朝西,依墙而建,三面为窗。
安得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
——孙龙父题扬州个园佳秋阁孙龙父(1917--1979):名珑,30岁后改名龙父,解放后先后执教于江苏省扬州中学、扬州师范学院。
以书法名世。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佚名题扬州个园个园丛书楼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魏之祯题扬州个园壶天自春春从何处归来?恰楚尾吴头,尽留连永昼茶香,斜阳暖酒;花比去年好否?正千金一刻,最珍重绿杨城郭,红药当阶。
——佚名题扬州个园
列举三首写项羽乌江自刎的诗词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简介: 地处皖苏交界与六朝古都南京紧邻,紧依长三角地区的和县乌江镇,素有"金陵门户"之美誉。
早在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就在这里宣告结束,霸王项羽就在这里自刎身亡。
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引来无数墨客骚人、诸多名家来此凭吊,如唐朝诗人张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近代书豪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都出生于乌江,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而今古镇乌江正沿着新世纪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改革步伐扬蹄奋进!荣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安徽省劳务培训基地。
走进古镇乌江,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宛如一条白练的驷马新河深情地环绕着乌江镇,河面上汽笛长鸣,船帆点点;宽阔整洁的"井"字大街两旁,商品云集于市,人潮如织,耸立于凤凰山上的霸王祠远眺着花红柳绿、美丽壮观的驷马山景区,南北对峙,一古一今,相映成趣。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名家描写黄山的诗词
望黄山诸峰 唐 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因公檄按游黄山 宋 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游黄山留题 宋 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
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
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
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
游黄山 宋 朱彦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游黄山 宋 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汤泉 宋 焦静山 渟渟灵水养灵珠,籁定波生注玉壶。
洗尽尘劳多少客,不知还解洗心无。
送温处士归黄山百鹅峰旧居 唐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石床峰 元 汪珍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题黄山 明 方勉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百道飞泉鸣玉佩,千寻石柱架琼峦。
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
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
同友人游黄山 明 汤宾尹冒雨穿山羡未曾,息肩无寺寺无僧。
宽围白浪身千叶,峭入青天手一藤。
龙吼药炉舂急杵,猿调茶鼎煮孤灯。
与君伸脚量峰碛,踏着云光不记层。
翠微峰 宋 无名氏 洞里乾坤世莫知,时闻啸鹤带云归。
几回洞口乘风立,欲挟飞仙入翠微。
黄山歌 清 汤复 老人今年七十七,家在黄山东之侧。
山距吾家百余里,梦寐常劳面未觌。
今年鼓勇扶筇往,彳亍危岑神惕惕。
步步跻攀绝援引,崖石刮耳壁摩鼻。
天生老骨不知疲,眼看松石步登陟。
堕崖坠壑都无谓,纵死兹山意亦得。
黄山行 清 释弘仁 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黄山绝顶题文殊院 清 魏源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华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
黄山杂诗 清 孙洤 名山刻画总支离,万态千容到始知。
高以难窥终爱瘦,险多不测乃成奇。
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
若结茅庵青翠处,真修何必让安期。
黄海杂兴 清 余鸿 浮云变幻岂无心,闲看云飞酒自斟。
双壁如门霞是障,群峰拔地笋成林。
雪依片石留鸿爪,台峙层峦理素琴。
钟子难逢谁识我,高山流水慕知音。
三折岭望黄山 清 董法海 回头三折望黄山,客路匆匆山自闲。
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
辞黄山(之三) 明 黄道周 亦是吾家峰,神物不可谱。
顶髻在心眸,一一屈指数. 百丈潭 明 方大治 东风敛夕霏,山色霭晴晖。
天上银河落,潭边白练飞。
深林啼鸟绝,危磴采樵稀。
已冒垂堂戒,岗头一振衣。
朱砂庵 明 江天一 曲磴千盘尽,何曾任凿穿。
本来超色相,不假幻因缘。
翠滴松稍雨,岚开嶂外天。
此中饶静解,何事问栖禅。
古刹犹金碧,乾坤等劫灰。
息机原在悟,彼岸本无媒。
转梵猿常下,传经鸟自来。
他年返初服,结庐向丹台。
游黄山宿狮子林作 清 崔国因三十年前此地游,禅房草榻暂淹留。
湿云侵岫晴疑雨,深谷藏风夏已秋。
自惜鸿泥成往迹,重携蜡屐豁新眸。
山灵见我应相识,青瘦形容似旧不? 百步云梯 明 唐世靖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
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
行客携筇常起伏,山僧着屐每凌兢。
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上层。
鸣弦泉 清 释音可石上悬琴琴醉寒,五更三点是谁弹?清音流出相思泪,月照风吹竟不干。
晚入药谷 清 吴雯清 清鸾峰下步迟迟,为访幽居足已疲。
穿壑板桥惊欲坠,隔林茅屋望犹疑。
桃源旧径依津间,药谷孤楼傍石窥。
仅有残僧相对晚,寒潭清啸少人知。
耕云峰 清 汪树琪谁驱黄犊逐云行,片片芙蓉欲种成。
布谷春风吹不到,故叫山乐代催耕。
雨不止题壁 清 钱谦益 凭仗鞋尖与杖头,浮生腐骨总悠悠。
天公尽放狂风雨,不到天都死不休! 小心坡 清 余鸿鱼背崎岖无奈何,小心缓步度高坡。
语儿山路休闲险,世路须知险更多。
文殊院 清 黄起溟 乱云堆里结孤茅,云作斋粮石作巢。
老衲有时闲不得,数声清磬落松梢。
登光明顶 清 胡与高登临不用挽藤萝,绝顶光明霁色多。
云过匡庐飞紫盖,岚拖天目扫青娥。
忽分二海成孤屿,细数千峰乱放荷。
下界茫茫仙路杳,乾坤何处是吾窝? 玉屏峰 清 汪士鋐玉屏峙霄汉,鸟道度松门。
昨日登临处,诸峰屐底存。
云生甘在下,嶂出尔何尊。
极目无穷尽,空青抹一痕。
前海观莲花峰 清 石涛 海风吹白练,百里涌青莲。
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
云开峰坠地,岛阔树相连。
坐久忘归去,萝衣上紫烟。
云外峰 清 程之鵕飘渺离奇峙碧空,浑疑云外复云中。
杜鹃开向春光后,烧遍峰头万树红。
鲫鱼背 清 许全治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明。
游...
林散之的作品 请问能值多少钱
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价格越高,假的越多),价格越高赝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藏。
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藏。
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
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更甚者,像股票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
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
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
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
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
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
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
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
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
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
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
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
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现在市面上很多都是行画和仿品等;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
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
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有老师能告诉我这是谁写的字吗~感谢了~
先恭喜您,这是熊百之的字,很好,看见百之熊能邗上的落款没有? 东西卖吗? 熊百之 原名人爵,曾用名劲松、任崛,后改名能,字百之。
现以字行。
1943年9月生。
江苏省靖江市人。
当代书法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扬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
工程师。
书法家熊任望(原名人望)之三弟。
书法受业于林散之、魏之祯先生。
隶书于圆厚中见秀逸,端庄中出风神;行书则溶入隶意,兼善章草。
多书自做诗词,颇具书卷气。
书法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书法选》、《当代楹联墨迹选》、《中国学者墨迹选》、《中日书法联展图录》,有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并有《八届全国展书法精英谱·熊百之》行世。
除书法外,且善诗画。
诗词作品被收入《当代八百家诗词选》、《当代诗词大辞典》等。
诗集有《樨影山房诗草》。
传略被收入《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关于采石公园的介绍!
三元洞是采石风景区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习称“妙远阁”或“三官洞”。
从三元洞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
探寻三元洞的本意,我们发现,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
“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
据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此洞系康熙年间僧人定如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整理,并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
三元洞由此得名。
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路过采石矶,当时天色已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剪烛危坐”。
第二天风雨依旧,他登岸游太白楼,到了晚上雨依旧没有止意,喻成龙便系了小艇在风雨交加中探三元洞。
久坐之后见到了僧人道开,发现道开有仙风道骨之气,便听了道开的建议,于当年八月,在三元洞右边的空隙处建了“妙远阁”,半架江水之上。
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并供大士像一座。
后来又有僧人不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铺以石磴,并募捐建起了石栏杆,这时的三元洞已呈现出“俾登临者拾级而下,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人文景观。
关于三元洞,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
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
于是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
如今三元洞整个建筑风貌依旧,飞檐峭壁,雕梁画栋,琉璃屋顶,光彩熠熠。
三元洞于崖壁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探身俯视,仿佛浮在水面,令人目眩。
三元洞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石壁东侧有一小洞,下通长江,俯身就可以触到江水,水声可闻。
凭栏远眺,江天一色,偶有鸥鸟飞过,也有渔舟渐近渐远,更有浪击水面的惊涛声,凝眸定睛,有细碎的阳光金霞般铺洒在江面。
三元洞不愧为江南美景胜地。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
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
后毁于兵燹。
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
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
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
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太白楼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缜、白居易、陆游、文天祥、李鸿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迹和历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诗作,平添了太白楼深厚的无形财富,它们同太白楼建筑群的有形财富一道为国人呈现了淳厚无比的文化积淀。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
”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
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
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
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
公务之暇,发愤自砺。
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
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林散之艺术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又新颖独特。
艺术馆由主馆、副馆、学术厅及墓园四个部分组成。
主馆屋顶覆盖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书画艺术精品百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