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战国思想家
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
2、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杨简,宋朝学者
用诚实对待别人,不是只对别人有益,对自己的益处尤其很大。
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
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人要守真,一个不真诚的人是不能打动别人的,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
4、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汉朝经学家
人背信弃义那么名声就不会远传。
5、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宋朝哲学家
一个人如果不讲忠诚,信义,那么他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形容相信的诗句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拓展资料信任是相信对方是诚实、可信赖、正直的。
信任概念由于其抽象性和结构复杂性,在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领域定义信任是不同的,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信任是人格特征和人际现象,个性不同信任程度也不同。
营销学对信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交易活动中。
管理学对信任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关于相信,我能行的诗句
我很行很行很行你说我不行你真比我行?别问行不行试试我准行<<;我能行>>好句生命不止,红尘无尽。
仅以一程换一种懂得,仅以一程换一场经历,如此,而已。
一如掌中流沙,握不住魅惑清冷,握不住指尖伤逝成冢,我相信我能行!
表示信任的诗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不被信任的诗句
1.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4.黯然心戚销魂者,唯与汝离别而已矣! 离别时兮回首盼,心千语兮却难言。
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8.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以上供参考。
...
关于信任的 成语 中国古代名言 和诗句
成语: 1、不言而信:出自《庄子·田子方》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2、取信于民:出自《汉书·楚元王传》取得人民的信任。
3、小信未孚: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孚:为人所信服。
小信用未能信任。
4、欺上瞒下:出自《奏免科率状》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5、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古代名言: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丘《论语 · 颜渊》 译文: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孟子·离娄上》 译文: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3、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不苟》 译文:说话没有定准,行为失去原则,只要利益在哪里,他就往哪里靠,这样的人,就说的是小人了。
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荀子·不苟》 译文: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心诚意更重要的了。
5、人无忠信。
不可立于世。
——程颐 译文: 一个人如果不讲忠诚,信义,那么他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诗句: 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君子行》 译文:指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
——李白《唐诗纪事·卷十八》。
译文: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 终不可改变。
4、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白居易《天可度》 译文:但是看上去是一副赤血忠心的样子,谁能想得到其实全都是骗人的假话。
5、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九章·抽思》 译文:(自身的)美德无法向他人索取,(远播的)美名不可能是虚假造作。
...
有没有写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诗句
一、关于诚信的诗词名句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人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二、关于诚信故事1)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
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
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
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
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2)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