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回家的途中,还想着一路快乐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地,脸上的笑意难以溶化……这是游记的写法: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一般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大观,写了满目萧然的霪雨之日和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艳阳情景,还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写好游记,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细心观察,手写心记
游记的写作犹如蜜蜂采花酿蜜,素材主要来源于游览见闻。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的特色都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游览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些同学只顾热闹或贪玩,常常忽视景点中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等,结果是丢了西瓜抓芝麻,写起? 自然内容贫乏,索然无味。所以,必要时还必须心记手写,也可以回来后查看有关资料,以保证内容的丰富充实。
二、依据中心,决定取合
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题材的取舍,当然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人文资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使你的文章更有社会价值。
三、紧扣游踪,疏密有致
游记的内容往往多而杂,写出来怎样才能做到清晰而不繁乱呢?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移步换景。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所以,写作中要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为了使这个组合体结构匀称,我们还要运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将与景点有关的资料、数据等内容,通过游览者的交谈或引用等方式适时介绍,这样,就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消除看上去有些部分“臃肿肥胖”、有些部分又显得“面黄肌症”的毛病。
四、写好景物,注入感情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我国古代众多游记名篇,“案头的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反映。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当然这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正好说明了好笔头要靠长期反复磨练的道理。
附例文:
游狼山
闻思月/文
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名闻遐迩。星期日早晨,我们一家三口前往游玩。上午我们先去了啬园,午餐后就直奔狼山。
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
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狼山不高,父亲说才104.8米,面积18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传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
狼山因为落座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尤其是它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气势更加非凡。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我们的胸怀也顿觉无限宽广!这样的山,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如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又如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
傍晚,回程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说的是啊!
快乐的狼山游,真是难忘而甜美的记忆。
点评:
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善于挖掘和引用了大量人文资料,从自然山水写出了人文内涵,写出了狼山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意义。其中的神话传况、名人故事、经史典籍、古人诗文、墓葬文物、景点楹联、地理数据等等,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位和阅读价值。作者记述游览见闻是有选择的,不是只顾自己的玩兴,什么开心就写什么(其实那天,他们在狼山脚下的水上乐园玩得很“疯”,文中就只字未提),可见写作态度很认真:又因为善于穿插,所以结构匀称,毫无堆砌之感。文笔优美,语言精炼是本文的又一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来的狼山景色,都生动形象,充满豪情,又各有千秋!这一点也值得称道。
游记作文结尾怎么写?
没找到游记结尾的写法,这是游记的写法,希望对楼主有用~!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一般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大观,写了满目萧然的霪雨之日和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艳阳情景,还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写好游记,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细心观察,手写心记 游记的写作犹如蜜蜂采花酿蜜,素材主要来源于游览见闻。
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的特色都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
游览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有些同学只顾热闹或贪玩,常常忽视景点中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等,结果是丢了西瓜抓芝麻,写起? 自然内容贫乏,索然无味。
所以,必要时还必须心记手写,也可以回来后查看有关资料,以保证内容的丰富充实。
二、依据中心,决定取合 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
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
题材的取舍,当然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人文资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使你的文章更有社会价值。
三、紧扣游踪,疏密有致 游记的内容往往多而杂,写出来怎样才能做到清晰而不繁乱呢?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移步换景。
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
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
所以,写作中要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
为了使这个组合体结构匀称,我们还要运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将与景点有关的资料、数据等内容,通过游览者的交谈或引用等方式适时介绍,这样,就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消除看上去有些部分“臃肿肥胖”、有些部分又显得“面黄肌症”的毛病。
四、写好景物,注入感情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
我国古代众多游记名篇,“案头的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反映。
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
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当然这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正好说明了好笔头要靠长期反复磨练的道理。
附例文: 游狼山 闻思月/文 我们南通是个依江傍海、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城市,狼山更是名闻遐迩。
星期日早晨,我们一家三口前往游玩。
上午我们先去了啬园,午餐后就直奔狼山。
一路上爸爸告诉我们,狼山古称狼五山、紫琅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所以又叫白狼山。
据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东渡日本,曾经过此山以避风浪。
它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呢! 我们在车上远望狼山,只见一片翠绿,雄伟的宝塔屹立在山顶,十分壮观。
不一会儿,到了山脚下,我们没上缆车,沿着花岗岩铺成的台阶向上攀登。
山上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千姿百态,不禁令人暗暗称奇。
狼山不高,父亲说才104.8米,面积18公顷,在多山的地方,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
但在南通,却是大名鼎鼎。
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笑间,不知不觉我们就登上了山顶。
从山上向下俯视,马路四通八达,楼房一幢接一幢,江面上传着几艘豪华的大轮船,码头旁的大吊车犹如长颈鹿玩具,好一片壮观景象。
狼山因为落座在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江海平原之上,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所以显得特别突兀高大。
尤其是它山势陡峭,拔地而起,临江高耸,直插蓝天,气势更加非凡。
登上支云塔,仿佛觉得不是站在一座百米小山之上,而是置身于九霄云外了。
辽阔的江海平原,从脚下一直伸展到无边的远方;滚滚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闪光的缎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奔腾入海;那海,那长江入口处的大海,更是水天相连,烟波苍茫,好一派江天寥廓、沧海浩瀚的壮丽景象。
怪不得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来此,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想起萃景楼前两根石柱上的那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我们的胸怀也顿觉无限宽广!这样的山,怎能不名闻遐迩呢? 狼山之名所以闻名,更因为它和历史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
如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近代革命先驱、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就葬在狼山。
又如法乳堂内的十八高僧巨幅瓷砖画像,出自南通籍画家范曾之手,同样令人敬仰。
傍晚,回程途中,妈妈感慨地说,一切为中华民族作...
!!!求以“记”结尾的古文名篇,诗词曲赋!如:西游记。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找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注释】(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4)[张怀民]作者朋友,也贬官黄州.(5)[相与]共同,一起.(6)[中庭]院里.(7)[空明]形容水澄澈.(8)[藻、荇]均为水生物.(9)[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鉴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有一篇古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切合当时的情境,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岂不是两个闲人?但作者是怀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愤之情也不难想见。
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静物画中,平添两个人物的剪影,这是多么有意境,这样的结尾,称的上“如撞金钟”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1)选自>(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现在湖北黄冈南.
游记怎么写
教你怎样写游记重点是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
写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其一,观之有序,言之有序。
写参观游览一类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空间顺序,而这种顺序又往往和作者观察的顺序一致起来,因此,只有观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
我们可以大致掌握以下常见的顺序: 以游踪为序。
游览的顺序就是文章的顺序。
以方位变化为序。
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到右,由右到左;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先中间后四周,先四周后中间地观察,按照观察的顺序布局全篇文章。
以景物的类别为序。
我们参观游览一个地方,在大范围内又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景物。
例如:到了郊外,可以先看田野,再看山峦,最后看河流;到了荒原,可以先看天空,再看原野,最后看牛羊 其二,抓住特点,描写具体。
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什么也写不好。
只有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才能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那么,抓住景物哪些特点呢? 色彩特点。
景物的颜色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颜色,即使是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位置,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形态特点。
景物的不同形状和姿态,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
例:白杨直立挺拔,表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柳树轻柔,婀娜多姿,表现出它柔韧的性格;松树迎寒风挺立,战霜雪苍绿,表现出倔强的品格;老槐树像撑开的大绿伞,在炎热的酷夏安抚着大汗淋漓的人们,表现出它温和的天性 可见,抓住景物形态特点,既可表现形,又可体现神。
动静特点。
一切景物都处于自然之中,有时处于静态,有时处于动态,有时处于静动变化之中。
因此,我们要抓住景物的动静写出景物的特点。
其三,寄情于景,主题鲜明。
景物本身无情,但是,人是有感情的。
同学们,当你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游玩时,你会觉得天比平时蓝,花比平日红,草比平日绿。
一阵风吹过,小树在风中摇摆,你会觉得它在向你招手。
小鸟从身边飞过,你会觉得它在为你唱歌,向你问好。
然而,当你挨了批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走在回家的路上,眼前的景物就会截然不同了。
游览中,无论由情及景,还是由景触情,都离不开情感的表达。
只有把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间,才会表达出鲜明的主题,也才会打动读者。
在行文中,我们只有把心捧给读者,才会吐真情,有真意。
情真文才美,只有情真,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
游记是以作者真实的旅游见闻和感受为题材的一种记游性散文。
它是以大自然作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描绘风光,描写景物,表现出自然的美和生命,使读者随着作品所展示的山水画卷,神游千山万壑,领略奇丽风物,观赏名胜古迹,见识鸟兽虫鱼,瞻仰建筑风貌,宛如身临其境。
怎样写好游记呢? 一、要抓住景物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总是处于变化之中,进入我们眼界的景物也不例外。
同是风景胜地,无锡以湖山见长,壮观开阔;苏州以园林著称,幽雅恬静;庐山以瀑布取胜,优美如画。
即使我们熟见的景物,在不同时令不同地点,它们的状貌也会有所不同。
有位同学观察颇细,他认为东海看日出可称为 浮出 ,在城外小丘看日出可称为 闪出 ,在泰山顶上看日出则应称为 跃出 。
翻阅古今传世游记,其成功无不与写准了景物的特点有关。
因而我们观景,要把握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殊性。
唯其如此,笔下的景才会有个性,才会 活 起来。
二、要运用多种手法。
游记属文学作品,写作时要运用多种手法:1、写景与抒情结合。
游记写景,总是寄托着作者自己的喜怒哀乐,山是作者眼中的山,水是作者心中的水,山山水水通过感情的漂染,就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色彩。
因此,在再现自然物象时,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景,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都应灌注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见识和爱憎,使自然景物成为有情之物,成为抒情言志的艺术形象。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清幽冷寂的环境,正是当时作者不幸遭遇下郁闷心情的曲折反映。
姚鼐的《登泰山记》写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雄浑的景象,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
2、叙事与寓意结合。
游记中的叙事不能只停留在事件上,若能在所叙之事中寓含某种真理,则能提高其品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在记叙了作者亲自考察石钟山得名经过后,得出一个真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说明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其意义大大超越了游石钟山本身,显出深刻的文旨。
3、现实与历史结合。
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只是无限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一瞬,眼前的景致常使人 思接千载 、 视通万里 ,若能在游记中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则能增强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扩大其思想内涵。
此外还可有机插入诗词典故、民俗风情、传说歌谣等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情趣性。
三要呈现清晰的游踪。
游记具有 记游性 特点,它要与游踪为线索,把游踪、风貌、观感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紧扣游踪行文。
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游踪一目了然。
第一日,写江轮由重庆开出而未入三峡的一段历程。
先写中午江面 云雾迷...
游记(散文)怎么写?
到“形散而神不散”,明确并把握中心,用心去感受体会。
散文中,“我”居重要地位,并非必须以第一人称去描写,而是要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表达出自己真实情感或者意见及主张。
散文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要以客观外物铺开心灵之路。
总之,处处有情,有性灵之美。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
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
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
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 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
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
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
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 闪光。
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
”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
”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
后来,他听一位花 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
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 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
”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
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 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
这个作家就杨朔。
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
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
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
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
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
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 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 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 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一是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 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
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
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三是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 起来。
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
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 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
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
刘...
小学生作文:游记怎么写
【游记怎么写】一、 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
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
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
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就是定点观察。
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
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
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
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
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
如课文《参观人民大会堂》,按作者参观的顺序,依次写了五处的景物。
先写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其次写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接着写大礼堂,然后写宴会厅和会议厅。
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二、 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
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
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
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比方说,我们要写游览看到的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写作的重点就是把看到的景物重点写下来。
对于我们看到的特别好的景物,我们要进行具体地描写,突出重点。
对于重点的景物,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小、动态、静态、颜色等。
如我们写“菊花”,颜色就有“红的如枫叶、白的如冰霜、黄的如麦穗”等等,菊花的形状就有像“小姑娘的卷发,毛茸茸的小鸡,绣球”等等。
我们要把过程写详细、具体,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清楚明白,才能写出游览的意义,才有教育意义。
三、略写前后,情、理、景相结合。
我们在写游览记时,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
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
如《游善卷洞》的开头“我的故乡江苏宜兴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善卷洞”。
结尾应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如《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结尾写道“‘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
朱库米天然动物园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这样,写的文章有头有尾,读起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我们要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写出真意。
写作时,我们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欧阳修最有名的诗词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赏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四五),参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
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
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
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
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
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译文】: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
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
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
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
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我们在溪水边上捉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
着这就是太守的宴会。
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
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于是旧杯和筹码递过来递过去,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们当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过了一会儿,夕阳要落山了,人影散乱,太守回去了,宾客们跟随着。
树林渐渐暗了下来,鸟儿在树林上上下下地叫着。
游人离开了,鸟儿开始高兴了。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乐自有他快乐的道理。
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记叙下这快乐,那就是太守了。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
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
写景作文和游记作文写作方法有何不同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游记需要的几大要素:线索 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作为记游的线索的. 主体 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写景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 地点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途径写作途径有两条,多看和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作文无它术,唯勤 欧阳修读书多为之自工.” 一、多看 包括阅读和阅历. (一)阅读.这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读他人的书,有的称为读“死书”.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编竹简的牛筋断了多次.杜甫“读书破万卷”,这才“下笔如有神”.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处若忘,行若思”.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够开阔思路,积累材料,掌握写作规律,丰富语言词汇.但是,这种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越多对于写作的作用越大.多是无限的,但是以写为目的. 阅读的内容,一是阅读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二是阅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文理兼通,尤其是阅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三是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揣摩名家的方法技巧. 阅读方式一是泛览.还可以称为博览,略读,通读,赏读等.陶渊明正是这样做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也是“观其大略”.阅读时候往往采用速读法,或者称跳读法.巴尔扎克在《路易·拉别尔》一书中描写了这种阅读法:“他的目光一下子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是与眼睛的速度相等的,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二是精读.还可以称为攻读,研读,熟读.这是带着清醒的抽象思维的意识去阅读,以理解掌握书籍的内容.有的人还发展为抄读和诵读.尤其是诵读,可以说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 (二)阅历.人们称为读“活书”,是读“自己的书”.鲁迅先生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阅历是写作的根本途径.写的都是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古人常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实际上是一生经历中的观察体验.观察是对事物外在形态及其所处环境从总体到局部的视觉运动.而体验则是自身在现实生活处境中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记叙文体来说,观察成分多的文章多是报告文学一类的新闻或者应用文,注重认识的反映论.不少偏重于题材新颖的小说实际上是这样的.而体验成分多的文章,向内心深处开掘,能够写出灵魂深处的东西,情绪气氛沉浸笼罩全篇.不管怎么说,阅历都是写作的根本的途径. 二、多写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人生大事不就是写得干净漂亮嘛!)”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应该多写多练. 多写是写好的关键.要把写作当作生活中的乐事,随意地写,不要总是绞尽脑汁.写作是学习写作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正如古人所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多作自好,写得少是一种通病.当然,不能盲目多作,要和现有水平的突破结合起来.可以说,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有这样三道关:顺畅关,发表关,风格关.一旦突破某一个关口,就不会倒退回去.多作还要和争取发表实用结合起来. 提倡模仿.模仿是写作教学的必经阶段.对模仿这种方法的确认,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仿来写作.人尽皆知,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不管是学习国画还是学习西方画的创作,都要求学生首先把所有的绘画名作用心阅读一遍,然后还一定要精心地临摹相当数量的名作.自古至今, 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特别是不少大作家都是这样.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他的著作中《太玄经》模仿《易经》,《法言》模仿《论语》,诗赋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小小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古典四大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解】: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3. 各不同:各不相同。
4.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出处】:《东坡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