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词书法

时间:2020-08-28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分别对应的诗词风格是怎样的?白居易,王维,高适,孟浩然,李贺,...

王维、孟浩然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本文就王孟诗风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别谈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谈王孟诗风的相同之处。

说到王孟诗风不能不说王孟的共同生活归宿—— 隐逸。

在古人的心目中,孟浩然是天生的隐士。

其实不然,王维曾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王士源写孟浩然:“骨貌淑秀、风神散朗。

”孟浩然自己也有《抒怀贻京邑故人》“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三十既而立,嗟吁命不通??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当涂诉知己,投刺匪求蒙”在《洗然亭竹亭》里:“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 鹄志,共有鹤鸽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孟浩然曾给张九龄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可见,孟浩然不是天生的高士隐士,他憧憬、渴望过仕途,然而却因种种的原因使他在仕与隐的矛盾中过日子,看他飘逸、出世,其实不然。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多才多艺的文人。

他21岁考取进士,曾任过太乐丞,因故被贬后,受张九龄的提拔重回朝廷,但又因张九龄“以贤治国”斗不过李林甫的“以党营私”,随之张九龄的被逐,王维也产生了“自顾长无策,空知反旧林”的愿望。

安史之乱时,王维被迫做了“伪官”;当时,他发出:“万户伤心生淹淹,百官何日再朝天?”的沉痛感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王维在其弟的力保下,虽未处罚,官复原职,但仕途的坎坷,已使他心灰意冷,终于“退朝之后,焚香独望,以禅三诵为乐”。

总之,孟浩然因仕途无路而隐逸;王维因仕途曲折而隐逸,两者殊途同归。

共同的生活归宿使他们有相同的诗风——清淡。

王孟作为清淡派的诗人,最早见于胡应麟的《诗薮》。

清淡诗篇由田园之乐,山水之美这两条经纬线交织而成。

盂浩然常以襄阳江村以及作者本人为原型,经过典型化创作,成功创作了一个优雅的意境以及与这一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写了宾主宴饮的情景与纯真的友谊,表现了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袒露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愉悦与陶醉之情。

此诗对仗工整,但不流于纤巧,写境浑成而不伤于刻画。

孟浩然擅长田园之乐的诗篇创作,王维呢?则擅长山水之美的诗篇创作。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洋溢着诗情画意,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人在有限的篇幅中,选择最富有感染力的自然景色和山色风光,以灵活多变的手法交织成一幅清新和谐、宁静高远的图画,借以表现山水之美。

诗中描绘的清新、美好的生活画面,反衬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而映现在画面中的泉水、翠竹、莲花,既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烘托。

下面谈谈王孟诗风的不同点。

一、从内容看,王维反映生活的深广度虽有限,却比孟诗略胜一筹。

孟诗的题材领域狭窄些,除田园山水诗之外还抒写仕与隐的矛盾痛苦。

王诗既有山水田园之作,又有抒发理想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揭露社会现实之作,宣传佛家教义之怍以及倾诉妇女怨情之作。

孟诗以自我为中心收拢起来,王诗以自我为中心辐射开去。

二、从情调看,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逸趣。

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往往夹杂着耿介郁勃的心态。

如孟浩然《晚春卧疾寄张八小容》,“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狭径花将尽,闲庭竹归净。

翠雨戏兰苕,赤贞鳞动荷杨。

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

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

”此诗写晚春游园的景色,笔调清新、闲雅,表达了“知音难觅,功业无望”的 惆怅。

孟诗《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矢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谈罢泪沾襟。

”此诗表露了诗人自叹不如羊祜的心情。

王维,外貌不及孟浩然旷达、飘逸,但静默淡泊。

王维在观赏景物时,外在表现为不喜用”剪红刻翠之语”,而用“色淡神寒之词”,常用“静、冷、淡、清”等字词。

如《清豁》,“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的“色淡神寒之词”与王维信佛教有关,有人说王维“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王维强调用心灵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

他在诗中所表现的“空”、“寂”、“闲”的境界,正反映了这种“自性清净”的追求。

如《渭川田家》:“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够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还有《淇上即事田园》:“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枯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若论意境的浑成,固然得力于禅法的运用,但这样表现农家景象和田园生活,完全看不到当时农村中重赋酷役、土地兼并,民生凋敝、户口流亡的现实情景,只是一派宁静闲逸...

孟浩然诗词书法

王维和孟浩然诗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姿,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擅长写田园诗歌,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见长,但两人之间也有所不同。

孟诗随有大自然清新宁静之美,却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闲适超尘决俗的意境,常含佛理。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品评二人时,称赞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而王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孟浩然的诗我们还可以读出味来,而王维的诗却是“空”,渗透着禅理。

说一下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王维与孟浩然诗歌艺术的比较

[编辑本段]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

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的生平经历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

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

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

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

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

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

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

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

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哪些诗词适合写软笔书法?

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相思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 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阵图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何满子 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软笔书法:有一种叫硬笔书法。

毛笔和软笔是两种不同的笔毛笔写字的时候可能要你的腕力 臂力其拿握的姿势不一.软笔可以整体的去练比毛笔相对容易毛笔想练好就要从笔画一笔一笔的练近代诞生了硬笔书法,相对而言,我们称古代的为毛笔书法,严格地讲,并没有所谓的软笔书法,再者书法的灵魂是相通的,不在于硬笔还是毛笔。

为什么说王维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原因: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

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评价: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

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

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

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

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

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

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

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盛唐诗坛有两大诗歌群体引人注目。

一是以孟浩然、王维等人代表的什...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两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情谊深厚。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也是两位诗人分别之所。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

“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尽”字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是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长城外,古道边……”)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3?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对诗人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教师不要对诗意做过多的讲解,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古诗中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如“西辞”,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地图,了解黄鹤楼和扬州所处的位置。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在大体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应让学生反复吟诵,想一想:从诗中能够体会到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

之后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或用画笔生动形象地描绘。

5?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都颇具匠心,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的传神,“尽”字和“唯”字的传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6?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