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葬花吟诗词解析

时间:2020-08-28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后迁至辽宁沈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自其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后因受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牵连,产业被抄,迁居北京。他早年过了一段贵族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性格高傲,愤世嫉俗,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葬花吟》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葬花吟诗词解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红楼诗词中的杰作。

这种诗文结合的写法在其他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亦不少见,但结合如此紧密而非堆砌之作却是前无古人。

如果没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黛玉与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

脂砚斋对黛玉葬花十分欣赏,曾欲请人画出《葬花图》,但誓不遇仙笔不写,过了八年,虽遇到了善于描美人的余集,仍未画成,最终只能感慨“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可见黛玉葬花之美丽动人,绝非一般画家能描绘得出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

’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葬花吟》的第一节,写暮春之景。

花儿急急地凋谢了,经风一吹变成了漫天的花雨,褪尽了娇艳的红艳,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谁去怜惜她们呢?柔弱的蛛丝飘荡在春日的台榭前,几时被风吹散呢?还有那飘零的柳絮扑进绣帘,是在乞求闺中人的怜惜么? 自古以来花便是女性的象征,以花喻人,以人喻花,诗词中常用此手法。

《红楼梦》中的花与人也是对应的,牡丹对应宝钗,芙蓉对应黛玉,海棠对应湘云,杏花对应探春,老梅对应李纨,并蒂花对应香菱,桃花对应袭人,另外晴雯号称“芙蓉仙子”。

由此诗中的花当指大观园的女儿们,花儿的凋谢也预示着她们的逝去。

世人对待她们的消逝也如同对待花儿一样,谁会来惜取将残的红颜呢?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女性的生命不过昙花一现,花开过后便要迅速飘落,任那些曾欣赏她们的人践踏,芳魂艳魄都将不存,留下的只是一缕尘香。

“有谁怜”隐含了一段答语,世人春风都不懂得怜惜落花,对她们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观,置之不理,懂得怜惜落花的只有黛玉了,自称绛洞花主的宝玉也不懂,将残红付与无情的流水,岂知流出大观园后便会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践踏更为悲惨。

游丝之软,游丝之弱,不禁让人联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于诗书之家,幼年丧母,父亲死后益发无依无靠,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样寄居贾府生命之软弱,不正如檐下飘荡游丝么,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斩断。

仅凭贾母的疼爱和宝玉的那份爱情维系着生命,怎经得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打。

王国维说“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江心点点萍”。

落絮的人生,落絮的命运,天意如此,无可奈何。

“落花”“游丝”“落絮”,同样的飘零,同样的忧伤,同样的命运,同样的还有那花下的葬花人。

第二节转而写人。

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

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对宝玉的误解,更是满怀忧郁惆怅。

许多版本的“无处诉”作“无释处”或“无着处”,笔者认为不妥。

第三十七回黛玉《咏白海棠》中“娇羞默默同谁诉”,第三十八回黛玉《咏菊》中“片言谁解诉秋心”,《菊梦》中“醒时幽怨同谁诉”,皆用“诉”而不用“释”或“着”,此处亦是。

最后一句写黛玉不忍心践踏落花,同时也暗含其他人却在落花上走过的意思。

第三节又转回写景。

柳叶和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却不管桃花的飘零,李花的纷飞,等到来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只是闺中却无昔日的葬花人。

读至这里,不禁萌生对柳絮榆荚的厌恶之情,只是天地不仁,世道无情,我们又何必去怪罪柳丝榆荚呢?在这个世道上,多数人都是只顾自己能够芳菲百年,哪管别人的死活。

王熙凤说得好“‘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借剑杀人----不露痕迹’,‘引风吹火---...

红楼梦葬花吟诗词解析

葬花词是《红楼梦》的重要诗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在书中的作用是...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

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考查对作品重要语段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红楼梦里林黛玉写的《葬花词》是什么意思(附加整首诗)

原文: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 黛玉葬花图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词句注释 ⑴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⑵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

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⑶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

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

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⑷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

"莫","暮"的古字。

⑸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

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

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

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⑹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

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白话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

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

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

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

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

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

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

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

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

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

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

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

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

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词是“唱”还是“吟”

林黛玉的这首诗作,就我读到的题目有三种“葬花词”、“葬花辞”、“葬花吟”。

就这三个题目而言“葬花吟”流传最广,这与蔡义江先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撰写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从1979年至今,已经再版无数次,粗略估计已有几百万册了,影响巨大,评注中蔡义江先生使用的就是“葬花吟”这个题目。

后来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蔡义江先生的评注,在不同的版本中蔡先生对书稿内容虽然作了一些校正与修改,但是“葬花吟”这个题目一直沿用。

蔡义江先生为什么用“葬花吟”这个名称,据我推断是受了脂砚斋的暗示,换句话说是借用了脂砚斋的命名。

《红楼梦》“甲戌本”中有脂砚斋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脂批中明确的给林黛玉的作品命名为“葬花吟”,而且蔡义江先生也在自己的诗词评注中运用了这段脂批作为注解。

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上海市红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著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其中收录了“葬花吟”这个词条。

排名第二的是“葬花辞”。

1981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毛德彪、朱俊亭等先生编著的《红楼梦注解》,其中为林黛玉的这篇作品定名为“葬花辞”。

其实在这之前的1975年,原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就编撰了一部《红楼梦注释》。

对此,用的题目就是“葬花辞”,这本书并没有正式出版,属于内部教学参考书,正因为这样其中有不少错误,虽然在1977年又重新修订了一次,但是有些错误仍然没有被发现。

例如目录中使用的是“葬花词”,而正文中又是“葬花辞”。

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曾经撰写了一本《红楼诗话》,2005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使用的仍然是“葬花辞”这个名称。

2010年诗词学家刘耕路先生的《红楼诗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其中使用的还是“葬花辞”。

排名第三的是“葬花词”。

对这个名称,现在的读者和学者使用的都相对较少。

然而这个题目在早期的《红楼梦》读者群中就已经出现了。

曹雪芹的好友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这首诗中就有“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的句子。

可见在曹雪芹时代,就有了对这篇作品的命名,而且还是他的好友。

可能这是迄今为止能查到的关于“葬花词”命名的最早文献了。

《红楼梦》 原文中描写黛玉葬花 的片段(不是诗词!!)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花朝节期,正当阳春,桃花盛开;沁芳闸桥畔,落英缤纷。

此时,黛玉见风吹残红飘落满地,惜花埋之,为落花立一花冢。

而宝黛之间,是流水知音、心灵相通,正当黛玉为花立花冢时,宝玉携《西厢》于沁芳桥边也不忍践踏落花,欲使落花随流水而去,正巧与黛玉相会。

黛玉言水虽洁净,却有人混污,若以绢囊之,埋于土中,随土消散则更为自然。

宝玉听后,亦喜不自禁,欲放下书帮助黛玉。

由此,引出红楼梦中的又一出经典片断“宝黛共读西厢”。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

林黛玉由对落花的怜惜,为落花立花冢,而感悟于自身的爱情和命运,写下一曲千古绝唱《葬花吟》。

黛玉为花立冢,为花哭泣,也是为自身的爱情与现实的无奈而立冢悲泣,黛玉葬花,亦是葬己。

而穿插于黛玉葬花过程中的“宝黛共读西厢”、“宝黛释疑”更是成为感动千千万万有情读者的美丽绝唱。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246477&fromTitle=%E6%9E%97%E9%BB%9B%E7%8E%89%E8%91%AC%E8%8A%B1

红楼梦葬花词

葬花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细飘春榭, 落絮轻粘扑绣窗。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著处。

手把花锄出绣窗, 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 哪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 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 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 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 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亭外悲歌发, 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 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其骨, 一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中的不明白的地方

林黛玉《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见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知早觅。

花开易见落难觅,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霄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无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

’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

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

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

求红楼梦中,黛玉的(葬花词)全部.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锄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夹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我对《红楼梦》的接触始于《红楼梦诗词注解》这本书。

记得那本书原先是放在我姑丈的书架上的,那时我年纪虽小,可早已有了偷书的嗜好。

我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地私通了我表弟,把它猫到了我的家里。

及至姑丈发现,我又摆出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软磨硬泡,居然就这样占为己有了。

这本7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解书,陪我度过了许多的时光,书架上的许多书,我常好久都懒得去翻看一回,独独这本书,一直都随身带在身边。

记得恋爱时,我妻子只要随手翻一页,说出题目,我就可以立马把里面的诗词背出来,让她佩服不已,或许,当初她对我的芳心暗许与这书也不无关系。

可惜,97年在南平做生意时,竟然碰到了比我更不要脸的客户——当代孔乙己,居然暗暗的把书带走了,使我黯然伤神了许久。

《红楼梦》的诗词,我还能记得许多,而现在,我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书了。

那让人泪下的《葬花词》,还有那些委婉细腻的注解,将随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在我记忆里消失。

于是,我伤心。

前些年,在工地上开车,每天都固定在一个小饭店吃饭。

其实,小店的饭菜是不见得好的,好就好在他们的柜台上放着一本正版《红楼梦》,书的封面脏兮兮的,油光滑亮。

那时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的正文,想着那里面的美妙诗词,于是心里活络起来,书的标价为十六元,我想把它买下来,结果出了五十元,老板依旧不肯相让。

无奈,我就想故伎重演一回,就每天来到那店里吃饭,细看一回,顺便寻找时机。

小店的老板贼精,只要我吃过饭,他就不忘从我的手里把书与饭菜钱一并收好,从不同意我把书带回来看,而我也只能干着急而已,直到看完了一百二十回。

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我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不忘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是不是还能保持那一份真情?从工地回来,我就专程跑到县城,跑了好几家的书店,终于买回了一套盗版的四大名著,好在里面的红楼诗词还是很齐全的,《葬花词》也是一字不漏。

而今,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还是这本《红楼梦》。

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

然而就是这样的随口所吟,竟然让曹雪芹的朋友,一直为《红楼梦》作批注的脂砚斋举笔再四,无法加批了。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红楼梦诗词

1.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2.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3. 《赞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4. 《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