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案例(3种常见的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1-08-06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幼儿案例(3种常见的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分析)

 一、1岁6个月的宝宝,和妈妈做游戏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喜欢抢,抢到之后,不玩,喜欢乱扔,不给他抢,或者不让他扔就哭闹。

1岁6个月的宝宝,在情绪发展上,正好处在感官情绪发展阶段,小宝宝从生理情绪(生理性哭闹)阶段,逐渐发展出因为认知需求而出现的“着急”“紧张”“愤怒”等新的感官情绪表现。

小宝宝因为探索需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来”“亲自动手百思特网”来获得锻炼和练习,但是,因为还没有养成正确的秩序感,所以就会出百思特网现“抢”“急于参与”等行为表现。

同时,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所以,宝贝在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游戏规则去操作,只是凭着自己本能的行为动力,去扔百思特网、去砸。这种行为并不是孩子故意捣蛋,而是孩子自身的行为探索产生的本能的表现。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给予制止或者干预,就会让孩子产生因为探索行为被打断而出现“着急”“焦虑”等情绪,继而出现哭闹等表现。

在这个案例当中,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发展分成两个阶段:

    游戏的时候,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直接抢;

    抢到的玩具,孩子没有按照游戏规则去玩,而是随意的扔或者砸。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要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情绪管理的训练:

    1、当孩子抢玩具的时候,我们要拿开玩具,并告诉孩子:请等待。

    让幼儿学会在等待中,通过等待,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之后,才可以把玩具给到孩子,通过这种延迟等待满足,让孩子学会克制,从而达到情绪管理的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态度要坚决,但是语气要温和。

    2、当孩子拿到玩具之后,没有按照正确的游戏规则进行操作时,不要强制孩子一定要按照所谓正确的游戏规则进行。

    玩具或者游戏,在孩子眼里,其实没有绝对正确的玩法。

    幼儿有自己学习或者探索的方法,我们只需要观察及配合就好。

    当孩子开始扔玩具或者砸玩具的时候,我们可以相对进行游戏规则的调整,来配合幼儿进行有效的探索学习。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宝贝,你想玩扔东西的游戏,是不是,来,我们一起玩,看谁扔的更远。

    然后不动声色的拿两个毛绒玩具,换下孩子手中的易损坏玩具,和孩子一起扔毛毛熊。

    创造正确的氛围,满足孩子探索的需求,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3种常见的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分析,同款请参考

    幼儿情绪的背后隐藏着成长的密码

    二、2岁一个月的子陌,遇到困难会发脾气,比如东西放不进钱包,试了几次后就会发脾气,哭哭啼啼,然后扔掉,甚至躺地打滚。

    急躁、发脾气,是孩子对自己行为受挫时的情绪发泄。

    如果,总是处在这种行为无力的挫折感中,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焦虑而紧张。

    遇到这种情况,也要分成两个步骤,帮助孩子进行良好的情绪管理的锻炼:

    1、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情绪的疏导

      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怎么了?遇到困难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怎么了。

      然后观察一下令孩子受挫的原因是什么:是钱包的扣子太紧?还是东西的尺寸不适合钱包?

      检查结束之后,不要急着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先进行情绪辅导:

      宝贝是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放不进去着急了?(帮孩子把情绪节点说出来)

      如果下次再放不进去,宝贝可以慢一点,或者好好说:妈妈,请你帮忙。小嘴巴不仅仅可以吃东西,也可以说话求助哦。知道吗?(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进行正确的情绪引导)

      2、帮孩子降低操作困难,给予他正确的帮助。

        我们可以将东西放进钱包的过程,缓慢的再演示一遍给孩子看,让他仔细观察,自己的操作失误在什么地方。(不要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依然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分解一下这个操作,将困难进一步降低:如果是因为这个钱包太难打开,影响了孩子的操作,我们就可以帮孩子把钱包打开,调整角度,让孩子自己把东西放进去。

        还可以换一个比较容易放进去的东西,让孩子完成操作。

        在降低困难的过程中,成人要特别注意的是调整后的困难程度是可以满足孩子操作能力的,同时,又不会太简单。

        给予孩子正确的帮助,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同时,让孩子的行为练习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心、循序渐进的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会因为太过困难出现受挫感,从而引起情绪的焦虑和紧张。

        3种常见的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分析,同款请参考

        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才能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

        三、3岁4个月的欣欣,不能批评,一批评就嘟嘴生气,严重点就直接哇哇大哭。

        不能接受批评的孩子有两种:

          一种是特别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这种往往是孩子内心极度不自信的表现;

          还有一种就是在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成长,被过度赞美及过度鼓励。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无法自我消化情绪的波动,变得脆弱、玻璃心以及缺乏自信和内在驱动力。

          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在生活中,循序渐进的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是成人在陪伴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沟通的方法。

          1、减少过多的鼓励

          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色的时候,适当的给予认可,认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空洞的说一句:你真棒。

          比如:孩子自己玩拼图,把一副拼图完整的拼好,跑过来和妈妈炫耀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我发现你今天拼图的速度比昨天快了很多,是不是你今天有特别认真啊?不错哦,继续努力

          2、用建议代替批评

          当孩子在数数的时候,老是数错,很生气,就不想继续数了,妈妈批评他。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

          没关系,数错了我们可以重新再数一遍,不着急?(先接纳情绪)

          宝宝是不是觉得这个太多了,数不清啊?(建立同理心)

          这样吧,我们现在拿走一半,先少数几个。(给予正确的建议,协助孩子控制情绪,重新开始)

          3、温柔而坚定的原则坚持

          当孩子真的做错事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语气要温柔,但是态度要坚定。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不肯回家,很多家长会直接吼:走啦,回去啦!说好的,你又不听话。

          吼了半天,孩子还是不肯回去,家长就妥协了:行吧,行吧,再玩一会啊!

          这个叫做“暴躁的语言,没原则的态度”

          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我们应该温和的和孩子说:刚刚出门的时候,妈妈和你约定好的,到了时间就要回去,每个人都要遵守承诺。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回去了。

          然后,抱着孩子直接回家。

          这才是真正的温柔而坚定。

          不能接受批评的孩子,更加需要原则的约束。

          在原则问题上,我们要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约束,但是在情绪引导上,我们需要用温和的语气,让孩子感受到情绪的被接纳。

          同时,平时的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源自自身内心的自信,而不是依赖他人的鼓励获得的成就感。

          3种常见的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分析,同款请参考

          倾听孩子情绪背后的心声

          幼儿的情绪管理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理解幼儿的情绪发展受自身行为能力发展的限制

            不要以成人的情绪管理标准去要求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失控往往是自身行为能力不够,因此,认真观察,并及时提供正确的帮助,才可以给到孩子良好的情绪体验;

            二、尊重幼儿情绪发展具有个性化特色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成人的行为标准去成长。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总是想着控制孩子,总是否定孩子的要求和想法。

              适当的给予孩子一定的自我决策的练习,有助于幼儿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即使和孩子说话,也要注意表达的艺术

                没有人喜欢被命令,孩子也是一样!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试着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命令;

                同时,要告诉孩子你的底线和原则,并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只有在更多良好的情绪体验中,才能逐渐获得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

                一个总是被要求、总是被强迫、总是被否定的孩子,情绪肯定是压抑而焦虑的。

                因此,给予孩子更多的情绪引导,允许孩子在规则范围内,用正确的方法发泄情绪,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但是我们也可以控制自己。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