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有哪些

时间:2020-04-0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春节是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最为热闹最能体现民俗的一个节日,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存在了很多年,并且代代延续,已成为每位炎黄子孙不可磨灭的印记,记得每年过年都会放鞭炮、贴对联、穿新衣服、吃满汉全席等等,当然最开心的莫过于领压岁钱了,虽然时代在改变,有些过年习俗却是从未改变的。下面就来盘点一下过年的习俗吧!

    祭灶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一般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汉族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贴福
    一般为倒贴福,在中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

    贴春联
    新春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部分地区可能更早),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守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是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吃年夜饭,看春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而大家也可以迎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尾声出门放鞭炮,欢欢喜喜迎接新一天。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