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稿(套路其实就这么几个……)

时间:2021-09-16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人物特稿(套路其实就这么几个……)人物特稿快速写出36W+爆文,套路其实就这么几个……

来源公众号:地心引力工厂(ID:dxylgc)

前两天,一个同样做新媒体的朋友吐槽:

“我估计天生就不是吃写作这碗饭的人,写的东西天天被领导嫌弃。”

好像很多人都把写作,或者说内容创作这件事,看成是由天赋决定的,一受挫就开始怀疑人生。

但其实在场妹看来,写作和 P图、插花、打篮球没什么区别,都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能执笔成章。

之前「人物LIVE」(ID : renwulive)的一篇《王五四:我不害怕,因为我没做错什么》阅读量达到 36w+,其创始人吕明合老师也表示:培养写作能力并不难,甚至只要3个月。

这世上任何的技能,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并且不断地重复训练,一定是可以被掌握的。

下面就是吕明合老师关于写作技巧的分享,全部整理出来给大家,毕竟有好东西怎么百思特网能私藏!

几个月前,「人物LIVE」的第一篇文章,是一个之前从事编导的小伙伴写的,她之前基本没有写作经验。

所以,今天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

1)人物特稿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化、模式化的方法来实现;

2)写作这件事一点都不神秘,它完全可以被训练。

1写作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快速习得

早先我们写过一个二次元创业者「蚂蚁」(JUJU创始人)的故事,这篇文章在零粉丝的基础上,达到了 6000 多阅读量。

「人物LIVE」 运作一个半月后,出现了第一篇 10w+,标题是《王五四:我不害怕,因为我没做错什么》,到文章被删之前,最终的阅读量是 36w+。

很多人会问,我们的写手是不是全是大叔、阿姨级别的?事实上,我们团队大部分成员都是 90 后,而且几乎全是新手。

今天我要分享的人物特刊类写作技巧,也正是我平日里教给我们自己小伙伴的。大部分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写出符合标准的文章,这一点我非常自信。

2人物写作的前期准备流程

人物特稿快速写出36W+爆文,套路其实就这么几个……

接到某个话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思考这个话题是不是有价值,价值的首要参考维度是:有趣。即使是一个很有名的商业领袖,如果他是无趣的,我们也会放弃这个选题。

我们的采写工作是面对面地去介绍一个陌生人,从略有所知,到熟悉,到深入人物内心,从人物故事出发,唤起读者间的共情。

>>信息收集

当我们确定一个采访人物之后,假设我们对他一无所知,那我们就需要穷尽式地搜集所有与他相关的信息。

每个人的人生路径,都会有一些关键节点。

《徐建军: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以「人物LIVE」的这篇稿子为例。

第一,徐建军来自南通的一个县城。文章里提到了他的中学时期、少年江湖、在县城的经历等等。

他在哪里上学,是民办中学、贵族学校,还是乡村小学,这会影响他整个知识体系、价值观、性格的形成;

第二,徐建军在做行周末或者行报的过程中,商业对他造成的创伤,以及他的强化、改变,对他商业人格的塑造过程;

第三,他创立开始众筹之后,对开始众筹的商业思考,对过去商业模式的反思;

第四,完成时间点上的梳理之后,我们还会去了解对他影响最深的几个人,这是所谓世界心理的构建。

>>列出提纲

对于写作者来说,完成第一步的信息收集,整个人物的形象他应该是了然于心的。在这之后我通常会要求他们,跟我聊聊他理解中的这个人物,并且讲述的过程必须脱百思特网稿。

人通过信息的筛选,建立对陌生人的认识。这个筛选过程本身是有共性的,当我们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后,读者也是按照同样的思路进行思考的。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最让你意外的、难以置信的点是什么?这种意外的东西,更容易唤起大家的好奇心。

写作除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理科的工程学。码字工和建筑工同样要遵循建筑学的规律,除了审美情趣,它自有一套自己的法式和构件标准。

清晰的思考方有清晰的写作,这是必须前置的条件,在读者的注意力只能维系十秒钟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面访交流

我们需要跟人物有一个深入的交流,一般面谈时间是 2 小时,低于 1 个半小时,我们干脆就不采访了,因为无法完成一个对他的深入了解。

采访亚朵酒店 CEO 王海军的时候,我们要求去他家里做面谈采访。家庭的物件、摆设,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审美和爱好。

事先准备的问题需要记者先背下来,不能拿着稿子去提问,要采用聊天的方式。我们希望被采访者在面访过程中是松弛的,松弛是获得他本真状态的方法。

除了直接采访之外,我们还会采用周边印证的方式,从主角身边的人那里,获得信息,并进行交叉验证。

3具体的写作技巧——冲突、故百思特网事、细节、视角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写作这件事情的。可能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写作是需要天赋和灵感的。

但其实,世上并不存在从天而降的灵感写作。在美国的所有文本,包括影视作品中,甚至像《海豚湾》那样的记录片,都会有一些清晰的脚本设置。

一篇文本的推进,基本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冲突

故事是由冲突完成的。

这个冲突可以有一个主线的冲突,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又会设置一些小的冲突,通过障碍的呈现以及障碍的解决方法来呈现。障碍的设置本身是具有共性的,文本的创作是需要读者的参与来完成的。

就对人物写作的理解而言,我很喜欢奥威尔的一个看法,虽然大部分人对此或许并不认可,「任何人的一生,如果从内部来看,会是一连串的失败,想起来就太丢人现眼」。

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商业人物背后的成功之痛。这种成功之痛,就是我们对冲突的一种寻求,它通常分为 3 种:

第一,成功是一个暂时的事情,成功路上会遇到很多坎坷;

第二,当你事业成功的同时,你一定也会失去某些东西;

第二,当你处在成功的巅峰时,会对持续成功产生担忧。

就像我们采访陈妙林(开元集团董事长)的时候,在表面的成功和耀眼之下,他其实非常焦虑,五星级酒店业正在下沉,企业体量大,转型困难...

这种痛是能够把精英人物拉下神坛,与读者完成一个共同价值传播与情感共鸣的过程。

>>故事

采访完一个人物后的当天,写作者需要脱离文本、录音等,回忆出关于这个人物的 20 个关键词。

服装、动作、语言、他讲述的一个小故事等等。如果作者自己能被这 20 个细节打动,那么我相信这些细节同样也能打动读者。

人是故事性动物,当我们想要传递一个价值观,形成一个价值认同的时候,一定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去完成的,而是通过故事打动别人。

比如徐建军那篇文章,每隔三段五段一定会有一个小故事,当我们全部用叙事性的文字,去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会产生枯燥的感觉,这跟看影视剧的感受是一样的。

>>细节

比如我们写徐小芳(行周末主编),采访过程中她有一句话:「 他妈个 B ,你们这些不负责任的人,想让我当末代主编是吧!」 我当时就说,这句话一定是要放在文章开头的。

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已经能基本完成对这个人物的信息构建。

首先,她是个传媒人,第二她正处于不被大家看好的状态下,第三这个人真是足够江湖草莽,第四,她这个班子是从别人那里接过来的。

通过这句话,这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细节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它有可能是语言、着装、动作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

另外,在面谈的过程中,记者一定要整理录音。如果只是现场笔记,不做录音,那句话可能就会变成「徐小芳不想当末代主编」。所以录音是能原汁原味呈现当时场景,还原大量细节的一种方法。

冲突、故事、细节,这三者之间相互交叉,故事包含细节,冲突是故事的内核,是对细节的捕捉。

除了以上三个构成要素之外,我会反复跟写作者强调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视角,上帝视角。

在上帝眼中,所有人都是可怜之人。通过上帝视角观察别人的时候,人物会优缺点并行。

年轻的小伙伴比较容易仰视被采访的精英。平时你仰视或者怎样都可以,但采访过程中一定是平视的,写作过程中则要俯视。

每个人性都有他的缺点,贪婪、好色等等,我们在写作中都会把它适当呈现出来,或者说做一个平衡。一个人物「高大上 」的时候,他是失败的,因为他是平面的,但是在上帝视角中,他就是立体的。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