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读后感(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了柴静的《看见》以后,才知道原来生活中可以处处是盲区,还有盲区里的感动和污浊。所有的偏见都是源于不了解,而所有的感动是源于深深的体会。
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还是家庭暴力,在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深处的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多事情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个样子。只有真正去了解了事情的起因,才会明白好多出人意料或者骇人听闻的现象并非凭空而来。
我尤记得一句话:“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这就有点像是木桶原理,一个木桶里装满了水,但是木桶破了一个洞,水往外漏。如果不加以及时修补,那木桶里的水就会越漏越多。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破桶,里面空空如也。
同理,发现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去解决,而不是拖拖拉拉、马马虎虎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百思特网更不能自欺欺人说那个问题没什么大碍。那样不但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还会让问题严重化。
真相常常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悄悄消失。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当事人,被当事人的故事所带动,泪流满面,那真相可能百思特网就越走越远了,因为主观意识已经远远多过了客观存在。
我们生活上也是如此。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故事;在马路上一个小男孩在卖家,忽然之间出现一个大人,把小孩子手上的花给扔了,还对他大吼大叫。这个场景被路人拍了照片传到网上去,标题是“一醉汉竟然公然抢一个卖花小孩子的钱,还对小孩子拳打脚踢”。顷刻之间,点击量不断上升,评论量数不胜数。无非是“这男人真是禽兽,曝光他”,“真不要脸,竟然有这种人”,“人肉这个男的,让他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真是个败类”等等。
那男的自然是被人肉搜索到了,丢了工作,还受众人唾弃。但是事实其实是这个样子的;卖花的小男孩是个孤儿,有个男人领养了他,供他上学。男人不辞辛苦,工作应酬,只为给小男孩和他自己更好的生活。
一天,那个男人在和客户吃饭应酬的时候,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说小男孩不见了。男人慌了,到处寻找,几番周折,终于在马路上看到了小男孩正在卖花。
男人生气了,上前去就夺过小男孩的花道:“你不好好上课,跑这里来卖花了!”
小男孩委屈道:“我看你赚钱那么辛苦,我也想帮忙!”
男人大声说道:“你知不知道你这样耽误了学习了,赚钱是你想的事情吗!”男人扔了手里的花。
巧的是,路人拍下了这一幕,就有了网络上疯传的故事。
真相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加以附和。真相也不是人的愚善所能捕捉的,人的愚善甚至还能赶跑真相。
在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看得见的事物,也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事物。我们应该,在自己看见的范围里,百思特网尽力去还原真实,这才活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