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是什么意思(镀金”一词的来历你知道吗?)
镀金”一词的来历你知道吗?
镀金,是一种装饰工艺,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的俗语之一。最初是指在器物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子。所谓镀,就是以光泽较强的金属,涂在别的器物表面,以增强其光泽和美观。后来,人们常用来讽刺那些到某种环境中去深造或锻炼只是为了取得虚名的人。
为什么要镀金?因为本身不是真金,而是光泽暗淡而且容易生锈的器物。金汤一镀,光泽灿烂,这种器物自身价值也得到了提升。这种现象,引申到社会中,就成了对那些并没有真才实学、徒有其表、徒有虚名之人的嘲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现在出国留学并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情了。应当说,出国留学深造,大部分人还是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但不可否认确实也有少部分人是抱着混文凭、出去镀金的目的的。而抱这种目的的人,并非今日始有。
方鸿渐,是《围城》里面的男主。懦弱、自私、好色,是钱钟书笔下亦正亦邪的人物。
方鸿渐出生在乡绅家庭,学业并不出众的他,被父亲送到北平去读书,加上自己以前定亲的岳丈有钱,被送出国去读书了。一个学中文的人,到国外去留学,自然什么也没学到,在国外就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不小心几年就结束了,才发现自己居然联个好点大学的毕业证都拿不到,所以只有去买个“德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算是镀了一层金粉回来了。
以“镀金”谑人喻事,有它的来源。
唐代白居易《西凉伎诗》云:“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金镀”描写艺伎化妆的情景。同后来意义上的镀金关系还不太大,最直接的用“镀金”讽刺人的故事,出自唐代诗人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生于湖州乌程,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话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时,有一年早春百思特网时,突然天降大雪。李绅就在节度使府后花园设宴赏雪。李绅听人说当地有个举人叫章孝标,一连考了九次都没有得中进士。李绅百思特网就派人找到他来节度使府赴宴。
宴席上,李绅想考考章孝标,试试他的才学究竟如何。就让章孝标当度赋诗一道,并以“春雪”为题。章孝标略一思考后,就口占一首《咏春雪》:
六出花飞处处飘,粘窗拂砌上寒条。
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
李绅一听很高兴,就向主持考试的考官写了推荐信。宪宗元和年间,章孝标果然中了进士,又被任为校书郎。
章孝标金榜题名,又当了官,心里十分得意,荣归故里前,先给李绅写了一首诗:
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在这首诗中,章孝标认为自己中第好像在金汤中镀过一样,金光灿烂,焕然一新。人们再看他,得清洗一下眼睛了。
他把这首洋洋得意的诗百思特网寄给了李绅。李绅从诗中看到了章孝标小取即满、傲气十足的肚量和气派,很想教育他一番,于是作诗《答章孝标》: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年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诗中规劝章孝标,你十年才中进士,大可不必如此趾高气扬,不知天高地厚。
章孝标一见此诗,大为羞愧。从此不敢再狂妄骄傲。
另据史书记载:章孝标(791—873年),唐代诗人,浙江桐庐人,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诗人章碣之父。登元和中进士,太和年间曾为山南道从事,试大理寺评事,终秘书省正字。从章氏一生最高只任秘书省正字这个小官来看,大概仕途并不顺利,也可能同他的性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