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一号(致远舰打捞出水)
1894年,中日海军在黄海大东沟爆发主力舰决战。此战中,致远舰的邓世昌以及249名官兵,与日本战舰拼死搏杀。在炮弹打光的情况下,毅然撞向敌方主力舰——吉野号。然而在冲锋过程中,致远舰的鱼雷舱不幸被敌人速射炮击中,引发了大规模的殉爆,最终致远舰沉入海底,只有7人幸存。
120年后,致远舰的残骸被海上科考队发现,被命名为“丹东一号”。经过潜水员的探查,基本确定了致远舰沉没的方位,打捞发现60种、100多件文物。在军官舱发现了7具骸骨,在轮机舱也发现了1具骸骨。其中,轮机舱的骸骨显示了欧罗巴人的特征,似乎是外国人。因此,有海军史的专家认为,这具骸骨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名叫余锡尔的“洋烈士”。
余锡尔,本是英国人,在英国皇家海军效力。当时中国组建北洋水师,急需操船人才,因此英国籍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以250两白银的年薪,聘用了余锡尔。余锡尔的英文名叫普菲士(AlexanderPurvis,1865—1894),出身于海军世家。他的父亲在英国皇家海军担任总管轮,而余锡尔也子承父业,担任此职。
一开始,余锡尔自然是冲着北洋水师的高薪去的中国。在数年的服役生涯中,余锡尔爱上了中国,也爱上了北洋水师。他以都司(中校)之军衔,在致远舰上担任总管轮,当时他不过20多岁。
据史料记载,余锡尔年轻有为,他不论在舰队中的华籍军官以及在外籍洋员中都格外受欢迎。北洋舰队百思特网的英国籍教习戴乐尓在《旅华回忆录》中说, 佘锡尔温和谦卑,说话声音柔和,是一位“和蔼可亲”,“有用又工作勤劳的军官”, 在所有的中外员工中, 他人缘是极好的。在致远舰上,余锡尔被邓世昌视为左膀右臂,他的专业知识,总能给致远舰提供很多帮助。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余锡尔原本可以申请休假,避开这次生死决战。然而大敌当前,充满荣誉感的余锡尔不肯背弃自己的兄弟,他在给父亲的家信中写道:“作为一名英国海兵、北洋水师的中校,我决不能苟且偷生,如果必要的话,我会像一个真正的军人那样战死!”
9 月17 日(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中午11 时左右,中日两国的海军主力———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遇,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此战中,致远舰多次面临敌军的围攻。当时,致远舰2,300吨,航速不过18.5节。而日本的新锐战舰,比如吉野号,皆为4000吨,速度超过23节的快船。除了镇远、定远,其他北洋水师战舰绝非敌军对手。
然而致远舰官兵以落后装备,奋勇抗击敌军,给敌方战舰带来很大麻烦。由于清廷腐败,致远舰所用的燃料皆为劣质煤,很难充分燃烧,航速被大大拖慢。作为总管轮,余锡尔脱掉军服,光着膀子和官兵们一起向锅炉中铲煤,储蓄蒸汽压力,保证军舰能以规定航速航行。
下午三时,致远舰弹尽,而日舰却愈发猖狂,他们凭借高速战舰和速射炮,像饿狼一般撕咬着定、镇二舰,只要击沉一艘,北洋水师就将万劫不复。于是,邓世昌将船员集合在船头,慷慨激昂地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
于是,邓世昌当即下令:开足马力,撞沉吉野。前文也说到,致远舰航速远低于吉野号。然而,余锡尔和他在轮机舱的勇士们,却迸发出惊人的航速。带着满船的烈火,致远舰的舰首卷起堆堆如雪的浪花。吉野舰发现致远舰向自己高百思特网速冲来,已经来不及躲闪,于是赶紧用速射炮攒射致远舰。
非常不幸,敌舰发射的炮弹击中了致远号的鱼雷舱,导致了大规模殉爆。英勇的致远号终于死在了冲锋的路上,船上官兵大部分殉难,包括仍在轮机舱内奋战的余锡尔。据幸存者说,余锡尔不会游泳(英国海军很多不会游泳),还负了伤,根本无法求生。就这样,余锡尔牺牲于冰冷的海水之中,死在了他最爱的轮机舱内,年仅29岁。
黄海之战后,洋员马吉芬、戴乐尔,左翼总兵林泰曾、福龙鱼雷艇管带蔡廷干专门为余锡尔举办了葬礼,按照西式葬仪北洋海军望空射三排枪,奏放军乐。随后,又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放鞭炮,烧纸钱和香烛等,与这位洋战友作别。
随后,官兵们收集余锡尔的衣冠,将其放在覆盖着中英两国海军军旗的棺材内,并百思特网在旅顺港附近的山头,为他建立了一个衣冠冢。若致远舰残骸内的遗体真属于余锡尔,真希望能将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捞出来,入土为安。
正所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虽然余锡尔是个外国人,但他的奋战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英灵必将保佑我们的海疆,我们中国海军绝不会再为外人所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