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 耶鲁大学(白岩松:耶鲁演讲背后发人深省的故事!)

时间:2021-09-07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白岩松 耶鲁大学(白岩松:耶鲁演讲背后发人深省的故事!

白岩松:耶鲁演讲背后发人深省的故事!

白岩松:耶鲁演讲背后发人深省的故事!

一个平常的演讲及并不平常的反响

2009年3月3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举行了一次演讲,原本这是一段与节目没太大关系的小插曲,没想到,却变成了在“看美国”行程中一个迅速被放大的事件。假如统计这次演讲的影响力,可能会超过《岩松看美国》中的很多节目,这一点,让人很是意外。

邀请演讲的过程并不复杂,一个同事曾在《东方时空》工作过,后来去了耶鲁留学,听闻《岩松看美国》的行程,耶鲁校方也很感兴趣,托她询问是否能够去耶鲁给学生做一场演讲。我答复,如果时间和行程方便,就去,如同在国内为大学生服务一样,没觉得是一件怎么复杂的事情。

偶尔会想要讲什么主题,直到有一天,“中国梦”这三个字跳进脑海,我知道这就是我要找的关键词。接着回头一想,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从出生到十岁,从二十岁到三十四十,每一个十年的点,都能找到中美之间的纠结之处,并有一种历史进程在其中。行了,就这样,既然人们总提美国梦,那我就在耶鲁以中国梦为主题,以我四十年人生中的每一个十年作为结构与方式的支撑,让自己置身其中,说人说故事,观众听的容易,也不会那么累。

当然,在这样的选择背后,我也自然会有我自己的考虑。我始终觉得认为,长久以来,我们许多的对外宣传与沟通是失败的。或者,正是“宣传”这两个字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概念、口百思特网号满天飞,却是自说自话,旁人人听着一头雾水又或者心生反感,我们仿佛只为完成自己的宣传任务,而根本没想过否有效果,别人是否愿意听或听得进去。

其实,回到人性回到心灵回到符合规律的沟通,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转变。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自己松弛下来,寻找更多与别人共同的地方,而不是相反。所以,我觉得所谓“讲演”,就是去和美国的大学生们聊天,说一说我的真实想法,没必要一本正经地像写论文一样去周吴郑王。也因为这样,在确定了主题和讲述方式之后,我没有准备稿子,任之顺其自然。

白岩松:耶鲁演讲背后发人深省的故事!

校方还是很重视的,爆满的现场拒绝了很多后来想进入的人。我就像平日在国内大学里一样,轻松、幽默地讲述着与中国梦有关的故事,接着大家陆续提问,无论多么尖锐都行。

完成演讲后,耶鲁举行了一个小冷百思特网餐会,让我难忘的有三个细节。

一位穿着大红色的中国唐装美国的母亲,从头到尾都在认真聆听,之后她来到冷餐会要求与我合影。原来,因为金融危机,她的儿子从耶鲁毕业后,在美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在中国上海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工作。从此,这位母亲从此关注中国的一切,相信不多久,我和她的合照就会发送到她远在上海的儿子那里。

一位日本留学生听完演讲后专门过来感谢我,他非常真诚地对我说:“谢谢你们制作了《岩松看日本》,这对我们两国都有用。”

耶鲁大学的校长助理,来自中国一直操持这次演讲的王大姐也终于如释重负,她告诉我:其实一直是担心的,怕你像很多人一样,讲台上一站,宣传味儿十足,一会儿说走一半听众,没想到,你会这样讲,反而让人听得感兴趣,以后我对请中国的嘉宾就更有信心了。

听过王大姐这话,我一直不知道,应该表扬还是批评。莫非说人话并真诚沟通竟如此奢侈?我愿意相信,这种局面早已改观,今后的演讲者会更自然更松弛。

演讲之后,我们百思特网继续着美国行程,没想到,几天之内,国内媒体与网络迅速放大了这个演讲。这么一看,世界真是平的,看着众多“顶一下”的支持者,我突然觉得,之前再认真点儿就好了!不过结果可能会恰恰相反,有了功利之心,事情或许反倒蛮拧了。

白岩松:耶鲁演讲背后发人深省的故事!

也有人问我:“代表谁啊,官方吧?有上面要求吧?”面对这种惯性的思维,我只有苦笑。大家不知道的是,正是由于几天后国内网上的视频流传,让我面临了不大不小的麻烦——还在美国的我们,接到质询:你们违反规定,演讲没有报批,要说明情况!

天!演讲需要报批?我真的不知道,后来,几次来往解释,这事儿也就过去了。我猜这是一条沿用了多年的条令吧。执行任务的员工总要核查一下,按规定办事,可以理解。不过,这规定,如果真有,以后得改改吧,我怕它已有些过时。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