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父母(关于父亲的文章)
我的父亲1921年12月23 日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兄弟姐妹5人,两个哥哥两个姐姐,父亲排行最小。虽从未读过书,一字不识,但父亲从小就很能干、懂事,16岁就当起大家庭的家,为侄女、侄儿们读书、成才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支持,赢得了尊重与爱戴。
父亲突发脑梗阻,经医治无效,于2006年7 月 5 日13 时 08 分与世长辞,享年85周岁。闻此噩耗,我连夜匆匆赶回老家奔丧。本想为父亲开个追悼会,以示对一生辛劳的父亲的思念。可众亲友说:“父亲生前不是干部,平民百姓去世后是不开追悼会的。”我哑然无语,怀着十二分悲痛的心情送别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乐观、豁达。虽操劳一生,历经坎坷,但并未被生活重担压倒,尽管生活维艰,从未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同命运抗争,和母亲携手一同度过了生活的一道道难关。
父母亲先后养育了我们6个儿女。从我记事起,父亲到南京打过工;到食堂做过炊事员;拉板车当过搬运工;做过小商小贩小生意,供我们生存、上学。有一件事虽时隔五十年了,但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有一天凌晨,父亲到离家三十多里的小集镇——三河去贩枣子,由于下大雨,家里屋面到处漏雨,家中地上到处是水,我和母亲俩人在家,手忙脚乱地在地上挖了好几个小坑积水,再用勺子把水舀到桶里拎到门外倒掉。下午1点多,饿着肚子、疲惫不堪的父亲冒着大雨,挑着100多斤枣子回到家中,由于房子低矮,加上下大雨,屋里光线太暗,父亲进屋后一只脚踏进水坑里,担子压在肩上,闪折了腰。看着父亲那一脸痛苦的表情,我和母亲连忙把父亲搀扶到床上躺下。可第二天清早,为了怕淋了雨的枣子时间长了会烂掉,父亲咬着牙,忍着痛,挑着二、三十斤枣子走街串巷去了(一担枣子要几天才能卖完)。在那生活极为艰苦的年代,在那无数个食不裹腹的日子里,父亲凭着对我们无私的爱,以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挺着生活的重压,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硬是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艰难地把我们拉扯长大、培养成人。
面对吃尽千辛万苦,本该安享晚年的父亲不幸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我们悲痛万分,我们欲哭无泪。
父亲本可和儿孙们朝夕相处,共享天伦百思特网之乐,安度晚年。可由于母亲和长兄前几年不幸离世,使父亲变得孤单。而我在上海安家,三弟是大学教授,在广州工作、安家,我们常年很少回家,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思念。每当接到子女们的电话,总听见他乐呵呵的声音:“我很好,你们放心”。生怕在外的子女们为他担心,但我们怎能不知思子心切的老父亲,内心深处是多么盼望子女们能经常回家看看,而我们又总是以工作忙、路途远为借口。可他从没有流露出一丝的埋怨,总是以那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父爱给予理解和宽容。
父亲身体一直很硬朗,只是眼睛患白内障,曾经治疗过但效果不是太好。由于父亲不愿给子女们添麻烦,坚持一个人生活。好在老家的姐姐、姐夫们都很孝敬,经常去嘘寒问暖,三弟每月寄几百元生活费,百思特网众乡邻都羡慕不已,夸他福气好。2005年10月1日放长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当看到双眼近乎失明的老父亲,每次摸索着生煤球炉烧水做饭(因父亲年纪大,眼睛不好,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同意他用液化气)的情景,目睹百思特网父亲晚年的孤独、寂寞,我心如刀绞,难受极了。便立即打电话和三弟商量,决定由离最近的三姐和三姐夫来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父亲起初不同意,说他们很忙,不愿连累他们,在我和三弟的一再劝说下,为了满足儿女们的一份孝心,终于答应了。本想老父亲可以安度晚年,多享几年福,谁知突然间就离开了我们。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豪言壮语,但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生活的真谛: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坦诚相见,真诚待人,不求索取,不求回报。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做子女的将永远铭记在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带着对子孙们的不舍,成仙驾鹤而去,留给子孙们的是日夜的思念!